宁波容百携“问题数据”创关 低研发换科技突破令人不解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宁波容百携“问题数据”创关 低研发换科技突破令人不解

在宁波容百亮丽的前景描述背后,其实际研发投入和经营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该公司营收、采购、存货等财务数据也存在较大异常。

在首批科创板候选名单中,生产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宁波容百科技也位列其中,并因此受到各路资本的关注以及实地调研,一时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潜力公司。据容百科技自己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目前公司已“凭借在单晶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已跻身世界三元正极材料的第一梯队。”此外还是“国内最早推出单晶 NCM523、单晶NCM622三元正极材料厂商之一,以及首家高镍NCM811大规模量产企业。其中,公司的NCM811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NCM811的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从公司的表述来看,容百科技的履历和未来潜力难免让人心动,然而《红周刊》记者在深入研究其招股说明书后发现,在其亮丽的前景描述背后,其实际研发投入和经营情况却存在一定的瑕疵,更为重要的是,梳理该公司营收、采购、存货等方面财务数据,可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大异常,若公司不能很恰当地解释这些异常,难免有造假上市之嫌。

“纸面富贵”令资金链承压

从招股书披露的容百科技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近几年发展迅猛,2016年至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8.85亿元、18.79亿元和30.41亿元,2017年、2018年同比大增112.24%、61.88%;归母净利润实现0.07亿元、0.31亿元和2.13亿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大增352.63%和583.92%。表面上,公司净利润增速远远超过了营收增速,理论上该公司的毛利率也应该出现大幅增长才对,可实际上查看该公司毛利率情况发现,该数据基本是平稳增长,变化并不太明显的:2016年至2018年分别为12.1%、14.81%和16.62%。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净利润超预期增长的呢?

《红周刊》记者分析发现,该公司净利润的超预期的增长应与其三费压缩有关。该公司2016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率还为0.96%,到2017年时则下降至0.75%。销售费用的减少是否意味着该公司自身产品存在优势而不需要依靠大量销售推广了呢?

首先从毛利率角度进行分析,容百科技2016年和2017年的毛利率表现与同业可比公司相比并没有看出其产品优势有多么明显,因为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其占营收80%以上的产品三元正极材料毛利率分别只有13.95%、15.74%和18.21%,而同期行业平均水平却分别达到了16.37%、19.3%和15.98%,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其主营产品的毛利率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也只有2018年才有所赶超。就此来看,容百科技的产品在行业中并不具有太大优势的。

其次从应收款项增长来看,容百科技迅猛增加的营业收入有较大一部分体现为应收款项,2016年至2018年间,应收账款分别达到3.32亿元、8.06亿元和11.45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的37.55%、42.91%和37.66%。再加上该公司近几年预收款项仅为几百万元的现实,说明该公司产品在产业链中并不具备较强话语权,持续增长的营业收入有较大一部分体现为“纸面富贵”。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较高,对企业的资金链也造成了一定压力。近三年来,容百科技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分别为-6287万元、-6.38亿元和-5.43亿元,尤其在2017年后未回收的现金金额增加明显,如此现象不排除公司为冲业绩规模而放宽了信用政策进行了大量赊销,如此n情况在推动营收增长的同时也放大了资金回收风险,一旦销售对象出现经营问题或其他不利情况,则难免让公司产生较大坏账的可能,进而也将对公司的整个资金链形成较大打击。

研发支出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容百科技在招股书中大量提到自己是首家高镍NCM811大规模量产企业。2016年突破并掌握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关键工艺技术,推出了应用于圆柱动力电池的第一代811产品;此后又于2017年率先实现了NCM811和单晶高电压NCM622产品的大规模量产,并在2018年末实现了高镍NCA及单晶高电压NCM811产品小规模量产。与此同时,公司还以自主设计建造生产线为基础,于2017年率先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化高镍正极材料生产线。

按理说,公司完成了如此大的科技突破,这几年应在研发上一定有很大的投入,可查看该公司近几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并不高,且在2016年、2017年这一技术关键突破期,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甚至还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179万元、7697万元和1.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59%、4.1%和3.94%,对比2016年和2017年行业平均3.96%和4.34%结果来看,容百科技研发投入是偏低的。即便是整体核算其三年研发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累加比例也仅有3.94%,远远低于了科创板“3年研发费用累积占营业收入累积15%”的要求。

那么,上述结果是否意味着容百科技以较少的研发投入就能取得很大的科研突破,并在2017年一举成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首家大规模量产企业呢?又或者在容百科技的营收中,所谓的锂电池“明星材料”高镍产品所占营收比例并不高?

总之,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对此并未披露具体的金额,而且在公司的一次投资者调研活动记录表中可以看到其称“目前公司多元材料产品以动力型NCM523材料为主”,如此表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公司引以为傲的NCM811高镍材料至今仍未成为公司营收的重要支柱。

提醒注意的是,在整个行业中,高镍三元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安全隐患问题一直是长久难以克服的难题,因安全问题,三星SDI称其NCM811电池的应用时间就推迟至2020年以后,而韩国LG化学和SK也在2018年表示NCM811电池量产将推迟。这些巨头的谨慎意味着高镍三元材料产品的安全性至今仍未能完美解决,仍需要做进一步研发。当然,这一情况对于“高镍三元材料”抱有很大期望的容百科技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营收数据存较大虚增嫌疑

容百科技除了研发投入不足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其披露的财务数据上也存在巨额差异,进而让人对其持续高增长的经营业绩产生怀疑。

招股书披露,容百科技2017年至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7872.66万元、304126.01万元(见表1),其中,国内收入分别为175144.34万元、266834.92万元,若仅考虑国内营收17%增值税的影响(具体各项目增值税情况需进一步披露),其含税营收总金额大约为217647.2万元、349487.95万元。

而容百科技的合并现金流量表数据显示,公司这两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00496.48万元、130778.12万元,对冲同期与现金收入相关的预收款项,即2017年至2018年公司新增预收款70.73万元和-204.12万元影响,则与这两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了100425.75万元、130982.24万元。将这两年含税营收与现金流数据勾稽,则含税营收比收到的现金分别多出117221.45万元和218505.71万元。理论上,此项差额应该体现在当年的应收款项新增上,即这两年的应收款项应该相应增加117221.45万元和218505.71万元。

然而从资产负债表披露的数据来看,容百科技这两年的应收账款(包含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合计分别为97100.2万元、180452.54万元,相比期初相同项数据增加了54154.12万元和83352.34万元,显然这一结果与理论上应该增加的117221.45万元、218505.71万元是有巨额差异的,即2017年和2018年没有相应债权数据支撑的营收分别达到了6.31亿元和13.5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们不考虑税率问题,将缴税前营收数据与收到现金数据勾稽,2017年和2018年也仍存在3.33亿元和8.98亿元的营收没有相应数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书中,容百科技并没有披露相关应收票据背书的金额,因此这种大额数据的误差就需要公司进一步解释了,否则能够存在营业收入虚增的嫌疑。

差异巨大的采购金额

除营收数据存疑之外,容百科技的采购数据和存货数据也都存在一定的疑点。

在招股书中,容百科技并未披露采购金额,仅披露了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及所占营业成本比例。不过,公司大部分采购金额为原材料采购,理论上来说通过原材料存货数据推导出的采购金额应该与通过应付款项和现金支出推导出的采购金额相差不大。然而,在《红周刊》记者核算下,这其中金额差异之大令人吃惊。

根据财务一般规则,原材料采购总额除了需要结转到营业成本部分,余下未结转的则会留存在存货中,导致存货规模增加。那么通过相加存货中原材料增加的部分与营业成本中消耗的原材料部分,可大体得到当年原材料采购的金额。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容百科技2017年至2018年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额分别为144554.82万元、223768.38万元(见表2),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0.98%、90.02%。而在其2017年至2018年的存货明细表中,原材料这一项分别新增了1595.62万元、3746.05万元,其他各项(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共新增20847.34万元、97678.46万元,若由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比例推算,那么在产品、发出商品等各项存货新增金额中大约有19260.73万元、87647.05万元属于原材料新增,与之前原材料新增金额相加,可以得到2017年至2018年存货中,原材料应该分别新增20856.35万元、91393.1万元。

将存货中原材料的新增金额与营业成本中消耗的直接材料金额相加,进而大体核算出当年原材料采购的金额,即2017年和2018年分别约为165411.17万元和315161.48万元。

与此同时,若由应付款项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来推导,也可大体得到公司当年的采购总金额,且这些采购总金额应该包含了原材料采购金额。

资产负债表披露,容百科技2017年和2018年的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分别为50814.36万元和84154.71万元(见表3),分别比期初相同项新增了23536.85万元和33340.35万元。同期现金流量表中,容百科技2017年和2018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34712.61万元、160892.65万元,剔除预付款项新增的1223.64万元、4910.42万元影响,则容百科技这两年为采购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33488.97万元和155982.23万元。将现金支出与应付款项新增额相加,可大体得到当年容百科技的含税采购总金额,即2017年和2018年分别约为157025.82万元和189322.58万元。

从现金流和负债情况倒推来看,2017年和2018年的含税采购总金额应该有15.7亿元和18.93亿元,这一结果不仅没有多于当年的原材料采购金额16.54亿元和31.62亿元,相反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尤其是2018年的缺口达10亿元以上。要知道的是,应付款项中还包含一部分构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过程中产生的应付款项,若剔除这一部分影响,与经营相关的含税采购金额将更少。且若扣除税收,未含税的采购总金额与当期的原材料采购金额差距会更为明显。很显然,容百科技的采购数据是让人质疑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