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Uber终于叩响了纽交所的大门。
IPO研究网站IPOBoutique.com公布的信息显示,Uber计划于美东时间5月1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代码为UBER。根据公司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其IPO定价在44至50美元之间,发行1.8亿股股票。
曾有知情人士透露,Uber投资者的认购规模已经超过发行股票数量的三倍。尽管如此,Uber预计会在现有范围内定价,因为公司希望确保该股票在上市后获得强劲的表现。
根据申报文件,公司计划以每股44至50美元的价格发行1.8亿股股票。如果以发行指导价区间上限计算,乘以发行后的总流通股股份,该公司市值将接近840亿美元。
彭博社报道,Uber此次股票发行可最高筹集90亿美元,或成为美国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IPO,也将跻身美国史上十大上市交易。
“如果说Uber成全了软银的出行蓝图,那么滴滴便成全了Uber的IPO之旅。” 一曾接触过优步中国的业内人士对投中网评论道。
赢家软银
招股书显示,软银、标杆资本(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五大机构股东共持有Uber 43.8%的股份。
Uber上市,持股16.3%的软银将成为最大赢家。如果Uber IPO的估值达到840亿美元,软银所持股份的市值将达到137亿美元,而软银对Uber投资将会增值近60亿美元。
“这是软银的一笔意外之财。”《纽约时报》评论称。
2018年1月,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套现14亿美元出局,软银成为Uber的最大股东。同时,软银直接对Uber注资12.5亿美元,而作为该次交易的一项协定,Uber董事会也向软银承诺,将在2019年启动IPO。
一朝拿下Uber的软银将目标对准IPO。先是制定明确的上市时间表,再是扩张董事会席位为软银进驻提供渠道以及实行同股同权制。
这也解释了Uber近年来的“转攻为守”。
从2013年起,Uber就开始在全球启动野心勃勃的圈地运动。在Uber的官网上,它自豪地宣称自己打进了77个国家和地区的616座城市。
然而,近年来,Uber相继退出中国、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
针对2018年撤离东南亚这一决议,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在给员工的信中曾这样描述,“Uber全球战略中一大潜在的危险是,我们在太多地方与太多竞争者进行了太多战斗。”
因此,“通过出售这些业务,我们可以加码我们的核心市场,并在这些市场与对手进行竞争。”
然而,这样决议的大反转,“背后真正的‘操盘者’,是软银。”《纽约时报》分析称。
一直以来,软银都在监督Uber,使其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市场。2018年1月,软银高层Rajeev Misra在成为Uber董事会成员后不久,曾向媒体表示:“Uber应减少其在不盈利市场的损失并专注于其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的业务”。
“对于软银而言,它最希望看到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打车业务处于单一企业掌控之下。”一位国信证券分析师对投中网说道。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企业好像只有滴滴一家。
因此,“Uber上市后,滴滴会成为孙正义下一个押注的重点。”
功臣滴滴
2016年8月,Uber以60亿美元的价格将优步中国出售给滴滴出行。
根据当时的协议,Uber获得了滴滴52052548股B-1系列优先股,这部分优先股只有在滴滴IPO或者所有优先股股东同意或者其他情形下,才能转换为滴滴的普通股。
与此同时,Uber若想再度进入中国,则难上加难。依据2016年双方签订的协议规定,在7年内(至2023年8月),如果Uber在中国经营或投资车相关业务,将付5亿至25亿美元的赔偿金,此外,滴滴有权回购15-25亿美元的股份。
但剑拔弩张背后,滴滴却依旧是Uber IPO的头号功臣。
2016至2018年,Uber的总营收分别为38.45亿美元、79.32亿美元和112.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71.2%。但从运营利润来看,Uber 2018年依然亏损30.33亿美元。
然而,Uber在2018年的其他收入达到49.93亿美元,抵消了运营亏损。由此,2018年,Uber实现净利润9.97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最核心的其他收入主要是32.14亿美元的剥离收益(Gain on divestitures)和19.96亿美元的未确认投资收益(Unrealized gain on investments)。
“这两部分都与海外投资有关。”上述国信证券分析师对投中网分析称,招股书可见,剥离收益源自Uber对俄罗斯和东南亚业务的剥离,而未确认的投资收益则得益于滴滴估值的提升。
“提升估值侧面反映了滴滴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他告诉投中网。
2018年1月,滴滴收购巴西最大的本地共享出行服务平台99。4月和5月,滴滴在墨西哥和澳大利亚推出了自有品牌业务。9月,滴滴通过合资公司在日本启动了出租车打车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7月,滴滴月活用户已达1.2亿,高于Uber的9100万。
实际上,除了“未确认的投资收益外”,滴滴还为Uber贡献了另一块“收入”。招股书显示,Uber在2018年Other一项实现收入2.25亿美元,其中的1.52亿美元便来自滴滴。
虽然滴滴对上市的态度一直比较隐晦,在投中网此前的求证中,滴滴也表示“上市并不是滴滴目前的重点”,但是,“如果国际化道路走通,滴滴上市之时挑战Uber的估值也并非不可能。”国信证券分析师对投中网说道。
四面楚歌
截至发稿,“网约车第一股”Lyft股价为59.34美元,与72美元的报价相比下跌17.6%。
“这是一次并不成功的IPO。已经有投资人对该公司提出了集体诉讼,认为上市前的宣传存在误导和夸大。”《纽约时报》报道称。
未来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在Lyft持续破发的阴霾下,“我们可以预计Lyft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做空。”
Lyft上市抢在了霸主Uber之前。
“它必须这样做。因为Lyft知道,VC已经不愿意继续为它烧钱,公开市场的资金也不会那么慷慨。”该国信证券分析师对投中网说道。
Uber会被Lyft抢先上市的核心因素,在于自身业绩的萎靡。
“尽管以一般标准衡量,Uber的增长速度算是强劲,但在2018年还是出现了减速。此外,因为Uber面临上市问题,增长放缓是否足以支撑其高昂的估值,是个很大的问题。”曾接触过优步中国的业内人士对投中网分析称。
与此同时,上市前,Uber早已四面楚歌。
亚洲市场中,Uber在中国输给了滴滴出行、东南亚不敌Grab、并已与印度服务商Ola协商合并;美洲市场中,巴西打车巨头99也已被滴滴出行收购,Uber腹背受敌;而在中东和非洲市场中,Careem已融资5亿美元,全力对抗Uber。
Lyft抓住了机遇。
2017年,Uber深陷高管性骚扰、用户隐私、交通事故等一系列丑闻。前CEO卡兰尼克被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包围,有人指控他以侦测欺诈为名收集用户信息,违反了苹果的保护个人隐私原则;也有报道指出,在Uber性骚扰的内部调查中,牵连人数高达20人。
彼时,据PYMNTS.com报道,Uber在美国的租车市场份额下降的同时,Lyft的预订和乘客量“爆炸性增长”。一年间,该公司的预订量同比增长135%。
“Lyft这一场翻身仗的胜利与此次抢先于Uber上市关系密切。”上述国信证券分析师对投中网分析称。
“但Uber目前的估值是Lyft的5到6倍,体量上也大有优势,它上市后的走势依旧值得期待。”
高估值背后是Uber对于多元化业务的探索,这也是其与专注于网约车业务的Lyft的重要差异之处。
从Uber收入结构来看,虽然网约车依旧是其最大的收入来源(2018年占全部收入81.5%),但Uber Eats收入已达到14.6亿美元,营收占比13%。
根据“晨星”预计,该业务的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达1910亿美元。“Uber Eats已为全球500多個城市超过22万间餐厅提供食品外送服务,我们认为Uber Eats市场占有率将在2023年从目前的11%成长至25%。”
然而,上市后,Lyft的良好口碑或将成为其未来战胜Uber的筹码。
戴维森公司分析师托马斯·怀特表示:“目前在北美,Lyft的品牌与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与Uber相比,Lyft品牌更好地对待他们的合作伙伴。从长远来看,Lyft是否能以这种方式与Uber区分开来,这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也应该成为滴滴努力的方向。”曾接触过优步中国的业内人士对投中网评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