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自贸区:前路渐明但任重道远
财经
财经 > 正文

非洲自贸区:前路渐明但任重道远


2019年4月2日,随着冈比亚议会的批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AfCFTA,以下简称“非洲自贸区”)正式生效,这标志着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实际上,非洲自贸区的建设才刚刚开始。

建立过程:步步为营

经济一体化一直以来都是非盟(即“非洲联盟”)追求的目标,而2018年签署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自贸协定》)是非洲各国在经济一体化上的最新尝试。

非洲自贸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根据相关协议,非洲各国应当在5-10年间,消除90%商品的关税,其余10%针对敏感商品的关税也将在以后逐渐取消。未来,还将逐步消除“非关税壁垒”,促进非洲区内贸易和投资,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在非洲大陆的自由流动,从而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非洲大陆的单一市场。

建设非洲自贸区的决议最早于2012年1月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十八届非盟首脑会议上通过,这也是非洲2063议程中的重点项目。然而直到2015年6月,自贸区谈判才正式开始。经过十轮磋商,各国最终在2017年年底达成大陆自贸区服务文本及协议。2018年3月21日,44个非洲国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签署了《非洲自贸区框架协定》(以下简称《框架协定》),标志着非洲自贸区的建设正式启动。此外,另有43个国家签署了表达非洲保持团结发展的《基加利宣言》,27个国家签署了人员自由流动协议。

非洲自贸区如果得以建立,将成为覆盖所有非洲国家共12亿人口、市场价值达3.5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协议签署步履维艰

非洲自贸区的目标十分宏大,但其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自贸协定》计划逐步减少非洲各国关税,将对一些国家的产业和就业形成冲击,因而不少国家对此并不积极。

虽然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签署了《框架协定》,但根据规定,只有超过22个国家批准后,《自贸协定》才能正式生效。非盟曾乐观估计2018年年底即可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直到今年4月初冈比亚议会批准后才达到要求,此时距基加利峰会条约的签署已经超过了一年。目前自贸区建设进入了第二阶段,非盟将于今年7月开始就非洲自贸区的具体条款进行正式磋商,各国将就此进行新一轮谈判和博弈。

在2018年3月的基加利峰会上,有10个国家未在《框架协定》上签字。其中,非洲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尼日利亚以“尚未获得国内议会同意以及其他必要程序”为由,未能签署协议。

尼日利亚经济界的共识是,该国在非石油部门的出口产能不够强劲,无力抵挡外部竞争,自贸区协定将使得本国成为“制成品的倾销地”。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曾公开表示,“不久”将签署《框架协定》,“这份协议就在我桌上”。但是其国内的产业公会对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而2019年恰逢大选年,因此布哈里的表态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作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GDP占非洲GDP总量的17%,其对大陆自贸区的建设十分关键。到目前为止,尼日利亚仍未签署协议,刚刚成功连任的布哈里是否会兑现他的诺言,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国际经济危机给全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非洲首当其冲。目前,除尼日利亚、厄立特里亚和贝宁三国未签署协议外,不少已经签署协议的国家也迟迟未批准《框架协定》。赞比亚政府已着手起草《贸易救济法》,以保护国内工业不受进口产品冲击和贸易倾销影响。赞比亚商贸工业部部长更是明确表示不会在近期批准已经签署的《框架协定》。津巴布韦议长则表示,“作为一个国家,自家篱笆尚未扎好,如何应对外来冲击?”诸多类似的保守立场给自贸区的建设蒙上一层阴影。

目前,已有15个国家向非盟委员会提交了《非洲自贸区框架协定》批准文件,他们是加纳、肯尼亚、卢旺达、尼日尔、乍得、刚果、吉布提、几内亚、斯威士兰、马里、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南非、乌干达、科特迪瓦。7个国家的议会已批准但尚未提交文件,分别是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多哥、埃及、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冈比亚。

建设前景难说“明朗”

建设非洲自贸区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非洲经济一体化,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势必成为自贸区建设的阻碍。

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一体化程度较低。历史因素导致非洲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趋同,主要以初级农产品和油气、矿产出口为主。非洲贸易的大部分都是与外界尤其是前宗主国进行的。非洲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差、横向联系不强,影响一体化的纵深发展。目前,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内部贸易占该地区出口总贸易额超过了20%,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超过了35%,而欧盟(EU)更是高达63%,非洲则仅为10%,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如何促进内部贸易,将会是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为了促进各国贸易发展,非洲建立了许多地区一体化组织,结果却陷入了制度过剩的困境。当前,仅被非盟承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有八个,还不算若干政府间合作组织。上述组织全部宣称要实现经济和区域一体化,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算得上“达标”。

非洲发展银行曾这样形容非洲的地区性组织,“规模大,速度快,效率低”。虽然非洲大陆制订了许多区域一体化计划,人均收入却比20世纪60年代还要低。不仅如此,很多国家属于两个或者更多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刚果(金)同时参加了东南非共同市场(COMOSA)、中非共同体(ECCAS)、南共体(SADC)以及大湖国家共同体(CEPGL)四个组织,但刚果(金)的经济发展并没得到明显提升。也因此,有人将这种重叠交叉的现象比喻为“意大利面碗”。各个区域组织的规则编织了一个个复杂的网,反而加大了各国贸易的成本,成为自贸区建设的障碍。

此外,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不少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一些非洲国家对从其他非洲国家进口的商品平均征收13.3%的关税,远高于非洲大陆的平均水平(8.7%);而那些对其他非洲国家征收低于平均水平关税的非洲国家,只占全部的三分之一;更不必说,有些非洲国家甚至采取更高的保护性关税。

非关税壁垒也是制约自贸区建设的一大痛点。交通是贸易的毛细血管,而不发达的道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使非洲的运输成本成为世界最高。据估计,非洲国家运输成本占出口总价值的14%,内陆国家高达70%;但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中仅为8.6%。

人口自由流动是促进内部贸易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西共体(ECOWAS)和东共体(EAC)走在了前列。西共体成员国国民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东共体则推出了共同护照,方便各成员国人员往来。但在非洲大陆层面上,针对人员流动的限制很多,更多的是基于历史和传统的双边流动,而非多边。

经济一体化是非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自贸区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不可否认,目前该地区的一体化正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阻碍。更不可否认的是,《非洲自贸区协定》是非洲里程碑式的贸易政策之一。一旦自贸区建设成功,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贸易方式,为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

非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19年非洲经济展望》显示,关税削减带来的收益预计可达28亿美元,并拉动区域内贸易增加15%以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可使各国实际收入增加370亿美元,拉动区域内贸易增长107%以上。到2035年,非洲自贸区每年可以为非洲人民创造1800万个工作岗位。若在上述基础上全面实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TFA),其所带来的总收益将高达1000亿美元,对区域内贸易的拉动达132.7%。(本文为李雪冬博士2018年赴非调研项目“乌干达在东共体内部贸易中的地位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FF201803)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4月2日,随着冈比亚议会的批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AfCFTA,以下简称“非洲自贸区”)正式生效,这标志着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实际上,非洲自贸区的建设才刚刚开始。

建立过程:步步为营

经济一体化一直以来都是非盟(即“非洲联盟”)追求的目标,而2018年签署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自贸协定》)是非洲各国在经济一体化上的最新尝试。

非洲自贸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根据相关协议,非洲各国应当在5-10年间,消除90%商品的关税,其余10%针对敏感商品的关税也将在以后逐渐取消。未来,还将逐步消除“非关税壁垒”,促进非洲区内贸易和投资,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在非洲大陆的自由流动,从而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非洲大陆的单一市场。

建设非洲自贸区的决议最早于2012年1月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十八届非盟首脑会议上通过,这也是非洲2063议程中的重点项目。然而直到2015年6月,自贸区谈判才正式开始。经过十轮磋商,各国最终在2017年年底达成大陆自贸区服务文本及协议。2018年3月21日,44个非洲国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签署了《非洲自贸区框架协定》(以下简称《框架协定》),标志着非洲自贸区的建设正式启动。此外,另有43个国家签署了表达非洲保持团结发展的《基加利宣言》,27个国家签署了人员自由流动协议。

非洲自贸区如果得以建立,将成为覆盖所有非洲国家共12亿人口、市场价值达3.5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协议签署步履维艰

非洲自贸区的目标十分宏大,但其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自贸协定》计划逐步减少非洲各国关税,将对一些国家的产业和就业形成冲击,因而不少国家对此并不积极。

虽然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签署了《框架协定》,但根据规定,只有超过22个国家批准后,《自贸协定》才能正式生效。非盟曾乐观估计2018年年底即可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直到今年4月初冈比亚议会批准后才达到要求,此时距基加利峰会条约的签署已经超过了一年。目前自贸区建设进入了第二阶段,非盟将于今年7月开始就非洲自贸区的具体条款进行正式磋商,各国将就此进行新一轮谈判和博弈。

在2018年3月的基加利峰会上,有10个国家未在《框架协定》上签字。其中,非洲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尼日利亚以“尚未获得国内议会同意以及其他必要程序”为由,未能签署协议。

尼日利亚经济界的共识是,该国在非石油部门的出口产能不够强劲,无力抵挡外部竞争,自贸区协定将使得本国成为“制成品的倾销地”。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曾公开表示,“不久”将签署《框架协定》,“这份协议就在我桌上”。但是其国内的产业公会对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而2019年恰逢大选年,因此布哈里的表态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作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GDP占非洲GDP总量的17%,其对大陆自贸区的建设十分关键。到目前为止,尼日利亚仍未签署协议,刚刚成功连任的布哈里是否会兑现他的诺言,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国际经济危机给全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非洲首当其冲。目前,除尼日利亚、厄立特里亚和贝宁三国未签署协议外,不少已经签署协议的国家也迟迟未批准《框架协定》。赞比亚政府已着手起草《贸易救济法》,以保护国内工业不受进口产品冲击和贸易倾销影响。赞比亚商贸工业部部长更是明确表示不会在近期批准已经签署的《框架协定》。津巴布韦议长则表示,“作为一个国家,自家篱笆尚未扎好,如何应对外来冲击?”诸多类似的保守立场给自贸区的建设蒙上一层阴影。

目前,已有15个国家向非盟委员会提交了《非洲自贸区框架协定》批准文件,他们是加纳、肯尼亚、卢旺达、尼日尔、乍得、刚果、吉布提、几内亚、斯威士兰、马里、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南非、乌干达、科特迪瓦。7个国家的议会已批准但尚未提交文件,分别是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多哥、埃及、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冈比亚。

建设前景难说“明朗”

建设非洲自贸区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非洲经济一体化,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势必成为自贸区建设的阻碍。

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一体化程度较低。历史因素导致非洲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趋同,主要以初级农产品和油气、矿产出口为主。非洲贸易的大部分都是与外界尤其是前宗主国进行的。非洲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差、横向联系不强,影响一体化的纵深发展。目前,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内部贸易占该地区出口总贸易额超过了20%,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超过了35%,而欧盟(EU)更是高达63%,非洲则仅为10%,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如何促进内部贸易,将会是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为了促进各国贸易发展,非洲建立了许多地区一体化组织,结果却陷入了制度过剩的困境。当前,仅被非盟承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有八个,还不算若干政府间合作组织。上述组织全部宣称要实现经济和区域一体化,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算得上“达标”。

非洲发展银行曾这样形容非洲的地区性组织,“规模大,速度快,效率低”。虽然非洲大陆制订了许多区域一体化计划,人均收入却比20世纪60年代还要低。不仅如此,很多国家属于两个或者更多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刚果(金)同时参加了东南非共同市场(COMOSA)、中非共同体(ECCAS)、南共体(SADC)以及大湖国家共同体(CEPGL)四个组织,但刚果(金)的经济发展并没得到明显提升。也因此,有人将这种重叠交叉的现象比喻为“意大利面碗”。各个区域组织的规则编织了一个个复杂的网,反而加大了各国贸易的成本,成为自贸区建设的障碍。

此外,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不少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一些非洲国家对从其他非洲国家进口的商品平均征收13.3%的关税,远高于非洲大陆的平均水平(8.7%);而那些对其他非洲国家征收低于平均水平关税的非洲国家,只占全部的三分之一;更不必说,有些非洲国家甚至采取更高的保护性关税。

非关税壁垒也是制约自贸区建设的一大痛点。交通是贸易的毛细血管,而不发达的道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使非洲的运输成本成为世界最高。据估计,非洲国家运输成本占出口总价值的14%,内陆国家高达70%;但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中仅为8.6%。

人口自由流动是促进内部贸易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西共体(ECOWAS)和东共体(EAC)走在了前列。西共体成员国国民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东共体则推出了共同护照,方便各成员国人员往来。但在非洲大陆层面上,针对人员流动的限制很多,更多的是基于历史和传统的双边流动,而非多边。

经济一体化是非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自贸区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不可否认,目前该地区的一体化正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阻碍。更不可否认的是,《非洲自贸区协定》是非洲里程碑式的贸易政策之一。一旦自贸区建设成功,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贸易方式,为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

非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19年非洲经济展望》显示,关税削减带来的收益预计可达28亿美元,并拉动区域内贸易增加15%以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可使各国实际收入增加370亿美元,拉动区域内贸易增长107%以上。到2035年,非洲自贸区每年可以为非洲人民创造1800万个工作岗位。若在上述基础上全面实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TFA),其所带来的总收益将高达1000亿美元,对区域内贸易的拉动达132.7%。(本文为李雪冬博士2018年赴非调研项目“乌干达在东共体内部贸易中的地位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FF201803)的阶段性成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