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强:以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打造为重点,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
财经
财经 > 产业新城 > 正文

顾强:以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打造为重点,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

导言

7月4-5日,由财新传媒主办的“财新大湾区金融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聚焦大湾区的金融实践、三地“金融+科技”的融合创新,挖掘技术变革潜力和企业的历史机遇,邀请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等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建言献策,助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受邀出席,并在“技术创新与生活共融”分论坛中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力打造“创新尖峰+产业高地”,将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的新范式。

▲顾强在论坛现场发表主旨演讲

顾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开启了大湾区发展的新时代。从区域范围、人口规模、产业体系,以及未来创新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空间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超越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国际著名湾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都市连绵区。瞄准这一目标,以开放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力打造“创新尖峰+产业高地”,将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独具优势,有望成为最大都市连绵区。开放、创新、连接、宜居是当今世界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无论从GDP规模看,还是从人口、面积等要素看,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已等量齐观。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达1.6万亿美元,已超过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6957万人口和5.6万平方公里面积远超其他湾区。7499万集装箱的数量遥遥领先,这表明了大湾区世界工厂的地位,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们产业体系的健全。但是在质量优势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创新能力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也将是粤港澳成长为世界第一湾区的潜力所在。

创新尖峰+产业高地是都市圈经济的新范式。尽管世界著名湾区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但都遵循了都市圈经济的发展范式,即通过构建“创新尖峰+产业高地”,使自身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

▲世界级湾区“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

大城市难以抵挡的集聚效应,正推动一座座“创新尖峰”的隆起,顶尖人才、高水平大学、大型基础研究设施、创新型头部企业正是构成“创新尖峰”的重要元素。如旧金山湾区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纽约湾区的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重大的原始创新不断涌现。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统计中,这些区域也遥遥领先。

▲世界级湾区主要高校诺贝尔奖获奖者数量(不完全统计)(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各高校网站及新闻消息,截至2018年10月)

“产业高地”则体现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高度,世界级湾区都是国际新兴科技、现代服务和金融中心。作为全球风险投资的中心,旧金山的高科技产业引领全球。在东京湾区,沿京滨和京叶两大产业廊道,电子通讯、精密机械、化工、汽车等产业形成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中心。2011年3月,9.0级大地震重创日本东北部工业区,尼康、佳能、日立化成等企业停工减产,对全球光刻机、液晶面板生产产生严重冲击,凸显东京湾区“产业高地”的影响力。

保尔森研究所日前的分析显示,全球最顶尖AI人才有9%是中国籍,而高质量的AI人才中国籍则占到25%,但这其中59%隶属于美国研究机构,隶属中国研究机构的比例仅有33%。在生物医药领域,基于近五年发明专利数据的分析显示,尽管拥有为数众多的发明专利,但按照专利价值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价值专利占比仅为19.5%,而旧金山湾区接近37%;大湾区有转让及许可的专利占比仅有4.5%,旧金山湾区则高达66.3%。

▲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专利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Incopat)

与世界级“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仍需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吸引顶尖人才,发展大型科研设施,培育更多像华为、大疆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创新企业,让“创新尖峰”更“尖端”,“产业高地”更“高耸”。

针对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尖峰+产业高地”,顾强给出了四条发展路径建议。

路径一:以完善都市圈功能为核心,优化大湾区的空间格局。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受制于城市核心圈有限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人口由中心向外围溢出,外圈层人口加速增长。依托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两圈三级四中心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人口在广州、深圳间连绵分布,外围的东莞、中山等均为百万人口级城市。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分析表明,广、深两大都市圈的人口、GDP分别占大湾区整体的85.6%和71.7%,堪称湾区发展的“基本盘”。都市圈是中国企业最聚集、创新最活跃的区域,是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未来提高空间效率来讲,如何提高两地都市圈的发展质量,这是核心议题。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

(柱状图为2018年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路径二:打造都市圈“人才磁场”,促进人口质量红利持续迸发。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形成都市圈“人才磁场”,是培育“创新尖峰”和打造“产业高地”的重要着力点。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以及保持对高素质人才的磁力是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与京沪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均高于10%不同,广深仅为7.9%、3.4%。

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大湾区人口净流入占全国的1/4左右,且以年轻人为主。可以说,人口红利还会长期存在。在保持人口数量红利的同时,如何促进人口质量红利(如提升大湾区大专以上人口的比重,目前只处在全国的中游水平),不断地提升以及持续迸发,这是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所在。

▲广深京沪人口结构及主要城市毕业生和学历人口对比(数据来源:2015年各城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各城市人口统计年鉴)

路径三:以资本链驱动创新链、产业链,放大创新头部效应。

发展多元化的资本体系,满足从科技创新到孵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大湾区目前集聚香港、深圳、广州等国内外有竞争力的资本市场体系,怎样利用这一资本市场体系驱动创新,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这是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根本任务。

当前最火的科创板,申报企业京沪两地领先优势明显,与长三角相比,大湾区在总量和分布均衡性方面差距显著。除了发挥证券市场的优势,大湾区还应当进一步丰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资本工具,助力创新型企业成长,以资本链驱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来着力放大创新的头部效应。

▲科创板申请和受理企业分布(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截至2019年6月30日)

路径四:着力提升“六度”,促进湾区在全球价值链中跃迁。

华夏幸福认为,创新浓度、资本厚度、开放力度、服务密度、产业高度和人口热度这“六度”,是区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元素和度量。通过创新政策、完善机制、强化服务,营造更完善的发展环境,让大湾区更好地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和孵化器,以促进湾区核心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跃迁。这六度当中,最重要的是开放力度,我们的湾区能不能发展,能不能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世界级的科创中心,最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开放力度。

▲都市圈“六度”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经济特区的2.0版,是一国两制的新探索、新实践。华夏幸福认为,未来大湾区以开放创新为驱动力,在若干领域着力打造“创新尖峰+产业高地”,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第一湾的根本路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