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降价进医保 本土生物类似药研发和商业化踏上新征程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原研药降价进医保 本土生物类似药研发和商业化踏上新征程

3月23日,复星医药旗下复宏汉霖发布2019年报,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晒出了第一年成绩单。

2019年,复宏汉霖营收约9090万元,主要贡献来源于利妥昔单抗(商品名:汉利康)的商业化上市。全年亏损总额8.75亿元,主要由于扩大研发所致。

从2019年初第一个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上市开始,国内目前已有四个生物类似药上市,分别为百奥泰的阿达木单抗(格乐立)、海正生物的阿达木单抗(安健宁)、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安可达)。

虽然利妥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十年磨一剑”,但在追赶国际速度方面,远非当年小分子药物可比。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在汉利康的上市会上表示,“汉利康是全球第三个获得批准的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

继美国和欧洲之后,类似PD-1/L1药物的布局方面,中国市场也成为目前生物类似药研发管线最多的国家。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在研发创新、品种选择、卡位上市和后续商业化销售、渠道、产能、价格等方面,国内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会一样多。

与原研的竞争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大量的生物类似药上市有助于提高生物药的可及性和降低价格,让更多患者用上药。

不同于小分子化学药的仿制,生物类似药的开发要复杂得多。由于制造工艺和分子本身的特点,生物大分子药很难做到和原研药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只能做到相似,因此被称为生物类似药。

据刘世高给出的数据,一个原研生物药大约花费8~10年时间以及8亿美元才能成功,生物类似药则要经过更多步骤,花费大约7~8年、1~3亿美金。

欧洲和美国多年前已经开始了对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和投入,也符合各国控费需求,监管机构也给出了积极反馈。跨国药企因为专利悬崖和生物类似药的纠纷也屡见不鲜。

2017年2月,韩国Celltrion的 Truxima最先被欧盟获批上市;2017年6月,山德士的Rixathon也在欧盟获批,2018年11月,Truxima也被FDA批准上市。

根据美国FDA下属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CDER)发布的新药批准报告,2019年CDER批准了十个新生物仿制药,“这将进一步帮助创造竞争,增加患者使用率并可能减少重要生物药物疗法的费用。”

与此同时,原研药企业采用了更为直接的竞争方式。从2017年开始,多个热门单抗药物通过大幅降价进入医保目录。

如利妥昔单抗的原研药为罗氏美罗华,是罗氏基因泰克原研、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癌症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利妥昔单抗在欧洲和美国都已经有生物类似药上市。2000年4月21日,罗氏利妥昔单抗获CFDA批准上市,在2017年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价格降幅58.45%,此后市场放量明显。500mg/50ml/瓶的规格从16041元降到8298元,100mg/10ml/瓶小规格也降到2418元。

2019年11月国家医保谈判落定,蝉联七年全球“药王”的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挣扎”多年后也进入医保。修美乐从单支价格7600元以上,到挂网主动降价60%至3160元,直至以1290元/支中标国家医保目录。

在此情势下,布局生物类似药的企业不得不调整策略,以更低的价格面对原研的竞争。

“因为行业整体还是有很大的向上空间,国产类似药有一个对原研的替代过程,还是有一部分市场空间可以抢。”东方高圣执行董事瞿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在原研药降价高达60-70%这样的情况下,类似药企业的价值空间和收益可能没有以前预期那么高,也跟立项时期的财务模型不符合了。”

汉利康在上市之后也进一步调低了价格。上市时价格为1648元/10ml:0.1g,相较于同品规的罗氏原研药,这个价格低了约30%;进一步降价后在全国各零售药店价格为1398元/支(100mg/10ml)。

“汉利康的上市开启了中国新的抗体药时代。市场反馈来看,产品目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受限于产能,目前企业已经在全力扩产。”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该产品目前正在申请增加新的适应症,同时在美国欧盟等进行上市申请,会成为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第一个生物类似药,市场未来潜力值得看好。”

与同行的竞争

除了与原研的“价格战”,国内生物类似药厂家还面临后续与多家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

IQVIA艾昆纬预计,随着生物药专利的到期和大量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全球生物类似药将在2020年达到约3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的生物药及生物类似药市场份额约占全球的1%,在研药物项目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且多集中在肿瘤和免疫疾病领域,预计到2030年,中国抗体类生物类似药销售额将达到42亿美元,占到该类药物总销售额的35%。

在主要单抗药物上,涉及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等药物,包括复宏汉霖、信达生物、康宁杰瑞、神州细胞、海正药业、齐鲁制药、丽珠药业、正大天晴、三生国健、双鹭药业、华兰基因等一大批企业纷纷入场。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生物药物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药物类型,生物类似药的潜力也被广泛看好,目前全球不少企业都在发力生物类似药,市场机会是很清晰的,但是必然挑战也是同时并存的。综合来看,国产生物类似药的市场表现,与产品质量疗效、产品研发销售的先发优势、产品适应症是否与原研药物一样、企业的产品能否形成组合,以及市场开拓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

以复宏汉霖为例,除了汉利康曲妥珠单抗中欧双报,成为首个获欧盟受理的“中国籍”生物类似药;HLX02与HLX03(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新药药证申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HLX04(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3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

从欧美市场的经验来看,首个生物类似药的先发优势明显。据IMS数据,欧洲市场上首个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对该类药物的市场替代很快,稳定之后占所有生物类似药市场的份额也比较高(平均占到70%)。竞争较小,与原研药相比价格降幅明显,是帮助首个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快速抢占市场的主要原因。

后入的生物类似药在抢占市场方面稍显乏力。例如,被EMA批准上市的类克(Remicade)的第二个生物类似药Flixabi(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进入欧洲市场后,在与原研和首个生物类似药Renflexis(已上市两年多)的同场角逐下,第一年只抢占了0.7%的市场份额,第二年的销售额有所增长,市场份额占比上升到3.4%,不及Renflexis上市第二年市场份额的1/3。

“现在大趋势是将单抗类药物慢慢纳入医保目录,惠及更多患者。所以从市场卡位来说,有先发优势的是复宏汉霖、百奥泰、齐鲁等,在生物类似药逐步获批过程中,头部企业也会逐渐形成渠道、销售团队的壁垒。创新药企业现在已经从拼研发逐渐过渡到拼商业化的阶段。”瞿镕表示,而很多目前还在临床早期的公司可能就停止项目了,“因为如果前期已经上市四五家的情况下,必然要打价格战,后期的企业再建自己的商业团队代价非常大,挖人成本也很高。以后会越来越像美国式的成熟市场,小的创新公司专注研发,到后期就卖给大公司做销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