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被这个西部城市超了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进入当地“两会”时间第二天,有关西安登顶“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消息密集发布。

2月15日,《三秦都市报》报道称:据乘联会获悉,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超过第二名上海的99万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

同一天,西安市市长李明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2022年西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486.51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两项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眼下西安的“高光时刻”,相较于曾被诟病多年的“工业不大不强”之痛,颇有些“扬眉吐气”的味道。

不过,产量并非衡量产业实力的唯一指标。面对上海、深圳、合肥等众多实力强劲的“全能”选手,作为“后起之秀”的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亟待补齐。而这也将决定其登顶“第一城”之后,是稳住增势“乘势而上”,还是风光一时后落幕。

“超车”上海

随着渗透率的飙升,新能源汽车不断重塑着汽车产业格局。当传统汽车重镇长春、武汉、重庆挣扎转型的时候,许多造车新势力已经朝着新能源汽车之都发起猛烈冲击。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原本乘用车基础最为薄弱的西安率先“突出重围”。2022年,西安汽车产量达到125.55万辆,同比增长96.4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的14.38%。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依托新能源汽车强劲支撑,西安一举跨入“百万辆阵营”。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凭借着新能源汽车惊人的增速一举完成对上海(99万辆)、柳州(65万辆)的反超,成功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在上海有特斯拉超级工厂,柳州有上汽通用五菱,合肥、广州坐拥风头正盛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角逐中,西安并没有多少优势。

彼时,西安、合肥之外,深圳、武汉、重庆、长沙等多座城市已经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或类似目标,其中合肥“出击”的态势分外明显。

合肥市科技局在《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超过50%,占全国比重超过25%,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换句话说,三年之后,合肥要生产“全国1/4”的新能源汽车。如此高的增长目标以及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生态,使得合肥一直被视作新能源汽车之都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不过,目前看来这个目标似乎过于“远大”,2022年前10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达26万辆,同比增长80%。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庆、常州、广州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01.55万辆到31.37万辆不等,其中西安、深圳、重庆增速均超过100%,分别达到277.5%、183.4%以及142.5%,增长强劲。

此次,西安取代上海晋级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令当地信心大振,甚至有媒体喊出“东有上海特斯拉,西有西安比亚迪”的口号。

不过,即便西安已经完成对上海的反超,但差距仍然微乎其微。接下来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争夺战仍然将在上海、西安间上演。

西安“躺赢”?

此前,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曾表示:“随着比亚迪三期新项目的投产,一分钟就可以造出两辆整车”,且目前比亚迪西安四期项目也正在酝酿中。

产业巨头支撑,是西安“超车”的主要因素。在2022年生产的101.55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生产基地生产99.5万辆,占比97.9%。换句话说,西安“超车”上海的核心原因在于西安比亚迪“超车”上海特斯拉。

工作人员在西安比亚迪草堂工业园汽车总装厂进行新能源汽车装配 图片来源:新华社

工作人员在西安比亚迪草堂工业园汽车总装厂进行新能源汽车装配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尤其在车企异常艰难的2022年,比亚迪凭借垂直的供应链体系和分散化生产基地布局,相比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受到的冲击更小,有研究机构总结为“比亚迪大型躺赢现场”。从这一维度来看,西安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多少有些“躺赢”的意味。

作为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两个最大的生产基地,2022年西安比亚迪和上海特斯拉分别为100.8万辆、71万辆,增速分别为145%、48%。不论产量、增速,前者似乎都要略胜一筹。

更为重要的是,西安比亚迪实现产值1362亿元,以一己之力支撑西安汽车产业跨过2000亿产值大关,辐射能力相比特斯拉毫不逊色。

与上海、合肥、深圳不同,西安的造车之路显得另辟蹊径。过去多年,西安凭借跟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深度绑定,通过整车带动产业链布局,逐渐实现弯道超车。

以比亚迪为例,截至2022年底,其已在陕布局企业超20家,产业链布局正不断延伸,如锂电池、云轨交通、半导体等,形成了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电机、动力电池、汽车金融、轨道交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格局。

此外,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也已建成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并且获得钛和认证颁发的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最大年产能36万辆。

在乘用车领域,西安或将形成比亚迪、吉利“双龙头”的格局。与此同时,陕西制造业龙头陕汽重卡在新能源领域也深耕多年,2022年以来新能源产品订单与销量同比增长超300%,位居主流企业前列。

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告诉城叔,近年来省市层面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安真正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遇,抓住了比亚迪的机遇,使得新能源汽车和重卡成为突出优势。

“万亿”目标

“头把交椅”能坐多久?如上文所述,2022年上海、合肥等地受疫情或供应链危机冲击较为严重,上海特斯拉、合肥蔚来等新能源龙头车企的产能释放未及预期。随着疫情的好转,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弱化。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龙头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正在趋于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竞争也将进一步跌宕起伏。比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广汽)计划到2025年投资800-1000亿元建立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此外,小鹏、蔚来、长城、理想等一众车企也在通过自研、投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探索垂直整合的新模式。

根据乘联会预计,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650万辆的基础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万辆。潜力可观的市场机会背后,区域竞争也将更趋激烈。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若将这场实力较量放大至全国层面,西安处于什么位置?

就新能源汽车产量而言,去年西安以不足3万辆的差距“险胜”上海,显然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上海、合肥、深圳等地,西安的汽车产业生态仍然较为薄弱,未能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

比如,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产值为2173.12亿元,尚不及上海临港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预计2400亿元)。

究其原因,即产业生态不健全。在曾昭宁看来,西安本地汽车产业集群不强、配套率低等问题值得关注。

这也多次引发省级层面的关注。公开报道显示,去年7月陕西省政协围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召开的月度协商座谈会,就明确提到“原有供应链企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集群不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本土企业发展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应用”等问题。

陕西省民建副主委、陕西兴正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乔伟则直言:“虽然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领跑全国,但细分来看,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一份由汽车之家研究院联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显示,西安在“发展指数”“产业指数”“消费指数”三个榜单中全部位列前十名开外,相比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明显“掉队”。

面对激烈竞争,西安也拿出了努力和诚意。近日,西安出台《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在第一方面“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明确提出“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

根据规划,202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8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10%以上。这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然被寄予厚望。

从陕汽到比亚迪,从比亚迪到吉利,西安深度“绑定”龙头车企得以在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甚至成为风光无两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不过,要真正率先“突破”乃至支撑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