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财经新闻 > 评论 > 正文 |
|
是否称之为通胀,意义已经不大,从方便面到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全面上涨已经揭示出,中国经济年已在通胀风险的笼罩之下。
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总体肯定的前提下,提出要居安思危。哪些“危”呢?答案是“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亟待解决。”
之所以称为中国式通胀,是因为表现形式特殊,资产价格以及实物价格上涨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并存,这就导致中国的核心通胀率即便在CPI高达4.4%的情况下,仍然得以坚守0.9%的阵地不失,虽然国外也偶有这样的情况,但在我国则成为典型的表现样式,因此,中国经济通胀与通缩并存一度成为主流理论,并且使得持通胀论者经常受到乐观主义者的嘲弄。
这一理论倒是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症候,即强行结汇体制下人民币基础货币被迫的大量投放,以及刻意采取的低资本策略与要素价格的扭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增长,导致以下三个负面后果:一、货币在境内购买力下降;二、上下游产业链传导机制不畅,上游产业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下游产业靠出口退税与微利,在低端恶性价格竞争中生存。我国正在加大的出口退税新政力度,与下一步我国要进行资源价格改革,势必影响到目前的利益分配格局,低价竞争的前提不存在,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提升只是时间问题;三、环境污染严重,可能让后人失去发展空间。
作者:
叶檀
编辑:
廖书敏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