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言以贯万物 > 8月9日 >
第58期

  • 1要怎么把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只剩华山一条路,唯有改革,你没别的办法了
  • 2在所有的剥夺企业家财产的行为中,可以说都有腐败蕴藏其中
  • 3很多地方的"打黑",变成了"黑打",如果这种做法形成了"模式",那将是中国的灾难
  • 4千条、万条, "新36条"还是"旧36条",不如限制政府权力一条

重振经济只剩改革一条路 在规律面前没办法

要怎么把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可能只剩华山一条路,唯有改革,你没别的办法了。改革见效慢,对既得利益触动大,既得利益不会太支持改革,而是更支持凯恩斯主义的一些办法,但是在严酷的经济规律面前,在经济现实面前,没办法

胡释之:今天跟张总编聊聊中国改革的问题,我们看到有最新的数据,GDP增速三年来首次破八,7月份CPI升幅也降至两年半来最低,会不会是推动中国再次改革的契机?不是老讲危机促改革嘛。

张剑荆:这种偏悲观的情绪,实际上从第二季度甚至是从第一季度开始就很明显了,认为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当然我同意你的观点,确实,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不要忘了改革,不要忘了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国经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与以前比起来已经相当不同,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在之前逐渐积累起来的。比如说,大家一致认为,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是造成当前问题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重复老路,解决不了问题。要走出困境,需要改革。

但是这里面有个矛盾,往往遇到危机的时候就忘了改革,或者改革就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把重点又放在如何刺激经济,如果使增长速度不要下滑的太厉害这个问题上,所以改革往往被忽视。

胡释之:可能这次是不得不改了。开头我们讲,这是3年来首次跌破8%,3年前也就是2009年,那时候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跌破8%,于是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应对危机。但是接下来出现房价高涨,通胀达到百分之六点多,后来又采取收紧政策,经济增速重新跌回8%。这其实是见证了凯恩斯主义从发挥功能,到最终破产的一个全过程。

危机再次来了,经济再次下滑,2009年我们可以说放弃改革,靠刺激政策把它刺激起来。但现在我们刚刚经历一次刺激政策的破产,再重新搞刺激政策,在观念上已经得不到支持了,在舆论上得不到支持。

要怎么把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可能只剩华山一条路,唯有改革,你没别的办法了。改革见效慢,对既得利益触动大,既得利益不会太支持改革,而是更支持凯恩斯主义的一些办法,但是在严酷的经济规律面前,在经济现实面前,没办法,只能通过改革了。所以我觉得这次经济下滑,可能真正是一个改革的契机。

张剑荆:我注意到,温家宝总理7月6号在南京召开的五省经济座谈会上,明确地说,“稳增长”要和“抓改革”联系起来,他说,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等,都要与改革联系起来。很显然,他希望这次“稳增长、防通缩”,不只是沿袭旧的办法,而是要注入一些新的内容,要通过改革,给予经济增长以刺激。我觉得这个判断,这个说法非常对。我们在“九五”时期就讲要转变增长方式或发展方式,但是,进展缓慢。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想不到改革,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刺激经济,也想不到改革。危机不断强化着我国固有的经济增长机制。结果是,改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增长才是硬道理。不断强化的结果,是改革越来越难。以至于旧的发展模式压倒了改革。

政策制定者应更自卑一点 经济不是政府搞起来的

传统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硬着走,代价高昂,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都越来越不合算。凯恩斯主义是一个短期的工具。但在我们这里,它却成为一个基本的政策工具,工具箱里面全是这种东西,一遇到问题,拿出来的全是凯恩斯主义那一套

胡释之:这叫做蛮力型经济,用蛮力。经济就像一个人一样,我们当然是希望越强壮越好,但是你不能拔苗助长,不能靠蛮力,靠打兴奋剂,靠吃激素让它变得强壮,我们以往都是用的这套思路,靠政府的外力去推动经济。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有可能“硬着陆”,怎么办?靠打强心针,搞硬起飞,搞硬启动,如果还是这样,那肯定就会再来一次“硬着陆”。所以温总提的稳增长和抓改革两者结合,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蛮力式增长转向精明式增长。

不是靠大投入、大资源或者大放贷、大财政去刺激增长,而是要依靠改革释放民间企业家创新的头脑、创新的活力去推动经济,靠企业家发现市场,他的前瞻性判断,发现市场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这么一种细腻的增长,把经济弄起来。

张剑荆:刚才说的,传统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在递减。再弄一个4万亿下去会是什么结果?我估计很多人都不敢冒这个风险。房地产再起来有什么结果?在北京等大城市无限制地发展家用轿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产业不转型升级,环境能否承受得住?这些问题,都必须考虑。

实际上现在很多的问题,经济上的问题,比如说产能过剩,就是因为前期投资造成的。传统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硬着走,代价高昂,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都越来越不合算。

刚才你讲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一个短期的工具。但在我们这里,它却成为一个基本的政策工具,工具箱里面全是这种东西,一遇到问题,拿出来的全是凯恩斯主义那一套。

胡释之:政策制定者其实得更自卑一点,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那样很自负,觉得我能把经济搞起来,我能刺激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这种能力是你政府不具备的,只有企业家他不停地去试错,去开发出新的产品,开发新市场。需要企业家去做这个事,而且不是国有企业家,国有企业家也没有这种能力。需要的是民营企业家,像马云,像乔布斯这种。

所以我想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可能是要回到咱们过去几十年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上来,就是国退民进,更多的依靠民间资本。我知道《中国改革》一直对民营经济关注非常多,重视民营经济制度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国进民退,对民营经济的打压或者是掠夺,民营企业家的私人产权得不到保护。

张剑荆:企业家精神,是支撑中国三十年多年快速发展核心要素,但往往被忽视。我们一说经济增长似乎都是政府的成就。政府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让企业家发挥作用,让企业家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各种要素来形成生产能力。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本期简介

第58期

中国改革何处去

财知道与《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张剑荆共话中国改革:GDP增速三年来首次破八,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