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须起手

  政府转型可谓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政府转型已经到了必须起手的时刻。[网友有话]

 
 

独家对话薛澜:政府转型做好三件事“十二五”才会有希望

政府转型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这个阶段转型动力来自哪里?第一大动力之源,也是最根本的动力之源,其实是老百姓的需求,比如说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也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也好,说到底都是老百姓的需求。原来这些方面被忽视了,现在这方面亟待加强。 【详细】

否则改革成果将得而复失

2010年8月,是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详细】

中国目前陷入转型困境

4800多字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仅有一处谈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既没有操作性,不含具体目标,并且也是老调重弹。就连会议前胡锦涛提出的“包容性增长”一词,也没有出现在公报里。【详细】

被社会推着走很危险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经济改革的内容,共同富裕就是社会改革的内容;怎么样建立消费社会、促使居民消费?这也要通过社会改革来实现。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改革作为主体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了。【详细】

 
 

因政改受阻中国正付出巨大代价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虽不时有技术性进展,但难有重大突破,主要障碍便是政改止步不前,政府转型、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举步维艰。中国正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强拆、截访、官员贪腐等案例层出不穷、触目惊心,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政府与公民关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以及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详细】

迟福林:收入分配根在政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演讲中强调,以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要想得到真正的解决,根子还是在政府转型。【详细】

厉以宁:改革没到位致垄断

行业垄断的存在表面上看是结构问题,实际上是体制问题。行业垄断表明改革没有到位。意味着政府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改革由此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详细】

韩俊:农民上楼是条不归路

现在都把目光放到来整理农村的宅基地和村庄的这些集体土地。实际上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城市的建设用地。为此就强迫农民上楼。对农民而言,这是一条不归路。【详细】

 

1.“十二五”政府转型从何处突破:
财政税收制度
司法制度
政绩考核体系
人大选举制度
其他
2.最期望考核所在地政府的首要指标是:
GDP增长率
人均收入
生态指标
社会治安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廉洁度
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其他
 
凤凰网独家对话薛澜  

政府到底应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十二五”期间社会和经济会咋变,这些变化又将给政府带来哪些挑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作客凤凰网。【进入专题】

地方政府债务黑洞调查  

2010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急剧膨胀。据银监会调查,在7.66万亿贷款中,约1.76万亿有明显风险。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排队。【进入专题】

 
 

因政改受阻中国正付出巨大代价

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大力推进”。回望即将过去的“十一五”,许多既定的改革并未完成。五年前既定的公务员养老保 险改革,如今停滞不前;“国进民退”在一些行业时有发生,垄断行业效率低下,但职工收入畸高,未能改观;原定开征物业税、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等,也缺乏实质性进展。 【详细】

期望值管理挑战很大

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各个方面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升,有时期望值提升速度比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快。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全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要想在人口福利方面有很快的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靠,期望值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详细】

警惕维稳保增长风气的盛行

这样的增长也就不能不伴随着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紧张和冲突升级。为应对这一事态,从地方政府开始,各级政府逐渐构造出“维稳体制”。如此“维稳”体制,既不在理想化的“法治政府”蓝图之中,也不在更为中立的“服务型政府”的范畴内。由此,也就隐然形成一种奇特的增长体制:通过“维稳”保增长。【详细】

须直面城市化大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跟西方很多国家不一样,别人是一步走的过程,我们是把它分成两步。第一步工业化,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农村人口虽然部分参与进来,但由于城市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所以出现农民工,背后隐藏很多社会问题。下一步处理不好很危险。【详细】

 

政道与治道有别 要清楚何为政治

《尚书》中有一句话,叫“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多被看作中国“政治”一词的最初来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治国之道正确了,政治就能治理好;恩泽散播开来,民众就能安居乐业。文言文是单音词,“政”和“治”的概念也不相同。“政”的意思是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治”则指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属于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也被称为“治”。 【详细】

社会改革是还债也是清算

淡化GDP是釜底抽薪也是契机

梳理中国改革的逻辑,当然要从邓小平开始。我觉得邓小平真正把中国改革思路想清楚的,还是他的南巡谈话。南巡提出的改革思路,不仅总结了中国自身80年代的经验,还总结了苏联、东欧的经验。东欧的改革是一步到位,所谓“Big Bang”(大爆炸),这种经济和政治改革一起来的方式马上导致了诸多问题。而邓小平的思路非常明确,中国的改革是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再政治改革,分三步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经济改革的内容,共同富裕就是社会改革的内容。在这些基础上,本世纪中期实现民主,那就是走政治改革的道路。 【详细】
长期以来,“GDP至上”、“形象工程”等一直在侵蚀着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速度他们不惜盲目攀比、牺牲环境,为了政绩他们不惜粗放开发、浪费资源,为了形象他们不惜强拆硬建、大兴土木。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材料显示,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位列第133位,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人类居住提出政府转型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如果说过去的政府转型因为许多不确定因素而使许多地方出现观望和迟滞的话。淡化GDP,以民生为重,无疑给政府进一步转型来了个“釜底抽薪”,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详细】
 
视频
正在加载中...

石齐平:政改可将廉能政府设为目标

 

住房制度改革把你的口袋掏空;教育制度改革把你逼疯;医疗制度改革给你提前送终。【详细】

 

辽宁省盘山县政府PK农民

辽宁省盘山县,今年有点儿抢镜头。10月,《辽沈晚报》曝光盘山新县城建了一个山寨版人民大会堂。【详细】

 
 

从“发展主义的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从昔日偏“发展主义的政府”转型,执政者的民生主张有助于中国政府明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完善市场体系、终结城乡二元体系、反对垄断到建立反腐防腐机制,这些关乎最终意义上公平正义的民生大计,无一不与深化改革息息相关。就是在这些直接有关民生的政府行为中,也必须辨清政府该当何为。 【详细】

政绩考核须单向转变为双向

经济发展目标需要上下共同来决定,不能只是上一级领导考核下一级领导,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上传达当地的老百姓的需求,用公共服务质量从下向上考核。所以首先要对政府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不能只是单方向的。【详细】

关键在“两个积极性好”

我们做了一个对比,发现两个积极性好正在成为趋势。也就是说,第一,国家的目标比较接近地方的目标。第二,地方的目标开始接近中央的目标。我们还有一个发现,凡是这两个目标更匹配的地区,发展相应的更成功。【详细】

最需要改革的是财政体制

我们的瓶颈在于如何释放内需,如何走出一条绿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这亟需改革来提供答案。在李稻葵看来,最需要改革的是财政体制。财政体制从1994年以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实质性改革。该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详细】

战略上要高 战术上要低

关于中国中长期经济目标,我们究竟该有什么样的基本思路跟准则,我就要提到两个思路跟准则,第一就是在战略上这个增长的目标要从高定定,在战术上增长目标要从低定定。战略上比较要从高,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要它的必要性,第二更重要的是有它的可能性【详细】

建议优先土地制度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理顺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问题,单单依靠各类‘三农’直补不足以为‘三农’问题找到出路。农村金融改革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突破口。【详细】

最佳突破口是司法体制改革

章武生在《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年来,理论界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下一步的突破口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方案:一是将党内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二是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三是将选举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详细】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中国发展的里程碑式会议,中国主动启动了一部更为复杂而精密的综合改革系统,其中政治体制改革将承担更为主要的动力功能。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中国将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明道路上迈出大步。 【详细】

 
关键点
 
政治方向正确  

人民日报谈政改:核心是政治方向正确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详细】

 
官方表态
 
剑指法治政府建设五难题  

1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发生。这是继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又一重大举措。【详细】

政府投资条例拟年内出台  

谁来给政府投资重大项目把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2010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之一的《政府投资条例》目前已进入由国务院法制办审查修改阶段。据悉,这部法规已经连续9年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发改委表示,将积极推动,力争《条例》早日出台。这意味着政府投资管理将步入法制化轨道。在《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为投资主管部门。【详细】

政府转型犹如社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政府转型上每前进一步,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多释放一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迎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现在,一堆硬骨头留给了”十二五”,经过三十多年先易后难的市场化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若不能及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将得而复失。”不进则退,唯有知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