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发改委哪些权力不会放手

2014-03-03 10:44:45
6967人参与 162条评论
刘杉

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都说改革犹如壮士断臂,但断臂不好,可能流血不止,壮士会成为烈士。改革受人期待,但改革不能意气用事。

在经济改革菜单中,国家发改委的削权改革最为引人关注,不仅因其权大遮天,招惹众怒,更因为发改委的确在用权力之手配置国民经济重要资源。

既然改革是要用市场配置资源,那么改革就要管住发改委这只“闲不住的手”。发改委当然不是壮士,不可能自断其臂,甚至连砍别人胳膊的勇气都没有。全称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发改委,从来是只管发展,鲜谈改革,即便偶尔谈谈改革,实际也是为扩张权力造舆论。

对于发改委改革,学界有两种建议,一种是激进改革,将发改委从权力部门变为规划部门,即只负责制定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不再承担项目审批职责;另一种是简政放权,将审批项目大幅削减,弱化发改委权力。

发改委削权的政治考量

由于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因而发改委改革不仅受到公务员集团的掣肘,而且受制于高层权力架构安排的政治考量。可以判断的是,发改委改革不会选择激进方案,政治家考虑问题不会停留在“该不该”的层面,而是要顾及改革效果和政治收益。

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民间和政府两种力量都在博弈中影响公共政策,其中政府方面既有技术官僚的利益诉求,也有政治家的利益导向,或者说公务员的利益诉求更多代表官员个体利益,而政治家则要考虑党派长远利益。中国的改革也不例外,任何改革方案的制定,都会涉及部门公务员利益和政党利益。放在发改委改革案例上,也就不能简单将改革视为部门利益与中央改革决心的博弈,而应考虑到中央对权力架构配置的运作,或者说,执政党会从政权稳定角度考虑部门权力配置,既通过市场改革来削弱一般政府权力,同时强化中央权力来控制地方政府。

中央集权是中国基本政治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既强大又脆弱,因为组织人事、财政预算和投资立项,权力都在中央,中央以人财物为杠杆制约地方,而一旦地方拥有过度自主权,就会“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因而,“顶层设计”的改革,要兼顾增长效率和政权稳定。

发改委哪些权力不会下放

如此看,发改委一方面是协调经济运行的中枢机构,另一方面也是中央控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抓手。发改委即便进行机构精简,仍然会保留部分资源配置的核心权力,并强化改革指导职能,让发改委真正兼顾发展与改革。发改委核心的经济规划和投资审批权会继续保留,由于具有审批权力,其在推动改革方面就拥有了手段。

发改委的价格制定与管理职能也不会削弱。虽然政府强调改革要素定价方式,但重要资源和商品的价格,还会由发改委来制定,其目的不仅在于保持价格稳定,更着眼于社会安定。由于中国目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因而通过中央权力来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就是维护经济安全的务实选项。

发改委改革之路

当然,对于民间资本的一般国内外投资项目,发改委不会再拥有审批权力,从利益博弈和提高效率角度看,也不应让地方政府拥有此项权力,这一块应放手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地方政府管的越少,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的能力越强。

1月25日公布的发改委审批清单,应是未来发改委的基本权力清单,不过现有一些审批项目仍有改革空间,如企业债发行,就应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如资格认定等事项,由中介机构审理更会有效率。这些权力无关国家安定大局,倒是发改委官员的利益所在。

发改委改革应该是走第三条道路,既要简政放权,又要保留一定配置资源的权力,并强化为党管经济的实际权力之手。技术官僚管理经济的权力依旧庞大,但官员个人自由裁量权或受到制约,其背后更多是中央权力的意志体现。这也可以理解为改革的另一重含义,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稿件版权归凤凰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往期回顾
  • 京津冀

    如何让北京放下沉重包袱

  • 权利

    发改委哪些权力不会放手

  • 图片内容

    第3期:敬请期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微博

@凤凰财经

扫描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