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调查显示六成人不愿再去家乐福购物

导语导语

2010年以来,家乐福频频爆发风波,前有与康师傅的断供风波,后有标签游戏,近期又爆出员工12年未涨工资,家乐福粗放的供销模式和体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网友有话]

家乐福不规范经营被曝光 柴鸡被换成白条鸡

  2012年3.15晚会,家乐福因白条鸡充当柴鸡出售,欺骗消费者被曝光。[详细]

家乐福回应欺诈门:系更新价签太慢

  价签问题引发“欺诈门”,家乐福中西部地区媒体及品牌总监作出回应:“不能说频频出错 是没及时更新标签”。[详细]

凤凰调查

调查

1.您是否在家乐福中购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
买到过,非常痛心
暂未发现,很担心
其他
2.您是否还将去家乐福购物?
便宜就去
再也不去了
就爱去家乐福
3.您是否看好家乐福未来在中国的发展?
看好
不看好
观望中,不置评

选择家乐福的N个理由

理由一:实惠。家乐福大办年货大型促销,近500种商品减价幅度超过20%。[详细]

理由二:品质。家乐福节前严把猪肉采购关,让市民在节日期间能安心消费,放心吃肉。[详细]

理由三:丰富。家乐福年货大街开街,礼盒从几十元至上百元都有,可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馈赠亲朋或自用都能享受极大实惠![详细] [走近家乐福]

家乐福五大“罪状”

价签戏法:标低卖高

价签戏法:标低卖高

价签上标低价,结账时却收高价;明明是打折,促销价却和原价相同。家乐福超市虚假促销,被消费者质问却百般狡辩。律师称,标低卖高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详细]

隐蔽用工:模糊的劳务派遣

隐蔽用工:模糊的劳务派遣

家乐福得以免费使用大量的销售员,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过,承担着用工成本的供应商,并未就此罢休,而是使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再一次转嫁掉风险。[详细]

断货风潮:进场费高昂

断货风潮:进场费高昂

家乐福甚至把货物的存放费用都转嫁到供应商身上,3日就要求补一次货,这种条件在超市中是比较苛刻的。业内人士质疑,家乐福的经营模式存在过分“压榨”供应商的问题。[详细]

12年不加薪:员工生活艰难

12年不加薪:员工生活艰难

家乐福上海20家门店6000多名一线职工的收入长期徘徊在全市最低工资线。从1998年至今家乐福上海职工的实际月收入增长了不到50元,而这期间上海的最低工资翻了3.45倍。[详细]

征通道费:家乐福最先收

征通道费:家乐福最先收

“家乐福最先在内地开始收取通道费用。”与家乐福长期合作的一位供应商向记者透露,但这种模式并非家乐福独有。除沃尔玛外,其他内地零售企业基本都效仿这种模式。[详细]

进场中国 家乐福大打擦边球

新营销模式成功试水中国市场

那一年,远道而来的法国家乐福,带来了新的供销模式:它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批发商,把供货商手里的商品一次性买断,然后再转身变为卖家,小幅加价卖给顾客。这样,供货商开出的价码不断被压低,家乐福里的商品也就越来越便宜。低价很快吸引了中国百姓像潮水一般涌来。[详细]

中国化路数助威“擦边球”式冒险

当时的政策限制让其他几家洋超市望而却步,惟家乐福敢做“擦边球”式的冒险。以首家在华店铺北京国展旁边的创益佳店为例,家乐福先是和一家名叫“中创商业”的中资公司合作,在中国注册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但按照相关规定,商业管理公司不能投资。于是,中创商业公司又注册了一家空壳的商业公司“创益佳商城”,作为中创全资的子公司。最后,创益佳公司把一切业务全部托管给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作为大股东,家乐福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创益佳公司,在所经营的超市中打出了醒目的“家乐福”招牌。[详细]

利用中国各地“傍外资”心理 大肆扩张

依葫芦画瓢,家乐福很快在上海、深圳和天津也找到了合作伙伴,它还利用了当时中国各地“傍外资”的迫切心理,成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了营业执照。到1997年,家乐福在中国已经全面领先其他洋超市,立志要做“中国零售市场的领先者”,它制定了一个涵盖华北、华南、华东等多个区域的庞大扩张计划,经营的触角也开始向广袤的中国腹地延伸。[详细]

“游击战”初胜“美式正规战”

  家乐福“因地制宜的单店管理”,也被认为贴合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当时,中国高速公路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还较低,类似沃尔玛的“中央集权制”和“全球门店联网”等管理手段很难派上用场。反倒是家乐福的就近采买、各门店相对独立的税收结算,更能迎合地方政府的口味。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显然家乐福模式更能如鱼得水。

难逃秋后算账

  2001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清理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许可等问题,家乐福很快成了重点整顿对象。

  当年11月和次年8月,国务院连发两道禁令,对家乐福快速扩张的做法紧急叫停。重压之下,家乐福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每年开设10家店”的计划。2002年,国务院又勒令家乐福进行全面整改。在华27家门店35%的股权,不得不出让给中方企业。

中国 家乐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家乐福模式”各国频频碰壁

专家认为,“家乐福模式”在日本、韩国法制健全的市场,遭遇了来自市场、政府隐性或显性的抵制,一块大利润被切断,而在中国却能如鱼得水,要归因于中国现代商业发展不成熟、市场法制不健全。中国生产企业产能太大,销售终端在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忍气吞声。现如今,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中国俨然成了家乐福的“救命稻草”。[详细]

中国市场会否永远垂青家乐福?连续挫败敲响警钟

自2009年开始,家乐福在中国开始面临店面数量和营业额双输的局面。2009年家乐福开店22家,主要竞争对手沃尔玛开店数在50家以上,门店总数第一次超越家乐福。从营业规模上看,竞争对手大润发以404亿元人民币的总销售额超越家乐福排名外资零售第一;而在更能反映零售行业竞争力的单店盈利能力上,大润发更是以每店3.34亿元的成绩领先家乐福将近1亿元。[详细]

盈利模式单一 以后还将遭遇更大的困难

不积极建设与供货商的战略关系,以后还将遭遇更大的困难。有评论人士认为,家乐福在入场费问题上,在国内和国外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要归因于中国现代商业环境不成熟,市场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但在家乐福的压榨下,毕竟还是有些供应商已经觉醒。一些大型企业在经历种种阵痛后,勇敢地向家乐福说“不”,维护自身权益、维护本土企业权益的抗争,为众多的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而随着中国流通市场的法制化和诚信环境的建立,“家乐福模式”也必将面临调整。[详细]

家乐福问题多发

  • 2009年,主要竞争对手沃尔玛门店总数第一次超越家乐福;
  • 2009年,大润发以404亿元人民币的总销售额超越家乐福排名外资零售第一;
  • 2010年,家乐福退出了意大利南部市场;
  • 2010年,家乐福关闭比利时的21家门店;
  • 2010年,家乐福关闭法国总部大楼;
  • 2010年3月11日,家乐福宣布彻底退出日本市场;
  • 2010年3月22日,家乐福大连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
  • 2010年7月28日,经营仅3年的家乐福西安小寨店因业绩不佳被迫关门;
  • 2010年10月,康师傅与家乐福因提价返点问题陷入停供僵局;
  • 2010年12月28日,家乐福向媒体证实:家乐福广东佛山店将于明年2月前关闭;
  • 2010年12月29日,家乐福违规降价促销飞鹤奶粉,被中国卫生部严令禁止;

微博热议

凤凰财经精品策划

版权声明

凤凰网 财经中心 出品,欢迎收藏

策划:黄烁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