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化共识为行动
这两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闭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春寒料峭的北京圆满结束。 全国“两会”召开伊始,我们就曾在本报社论中表达过一份期许——期许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能够不辱使命,能够将全国“两会”开出质量,开出成绩。现在看来,中国年度政治生活中的这场盛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对于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个别行文的商榷,还是针对当下经济、社会等方面热点话题的探讨,都反映出代表、委员们愿意直面问题,敢于讲出真话。政府工作报告中,有10多处得到修改,尤其是引起激烈争论的“规范灰色收入”提法,最终被删去。有些代表、委员为了某一个问题而激烈争论,让人心生敬意。 今年的全国“两会”,同往年一样,对民生议题极为关注。如在房价问题上,不少领导干部表达了对“蜗居”生活的理解与同情,以及抑制房价不合理上涨的决心。尽管房价并不单纯是个价格问题,更是牵涉到当下的地方“土地财政”、开发过程中的乱象,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发展与宏观经济间的密切关系等诸多命题,但代表、委员们清晰地认识到房地产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表达出治理这个难题的决心,还是令人感到鼓舞。 今年的全国“两会”,更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共识。比如在舆论监督方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态,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此前说过的一句话——“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而应是正面报道”在“两会”期间亦被媒体聚焦。同时,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两会”对于分配好财富“蛋糕”的强调,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条件下,非常引人注目。 因此,全国“两会”的意义,在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细微而真实地呈现出来。很多人在说,今年的“两会”,似乎很有特点,又似乎没有特点。其实,特点的有或无,只是体现在今年“两会”议题的分散化、意见的多元化上。但即便议题分散,意见与利益呈现多元化色彩,“两会”的重心,仍然是围绕核心的时代命题展开。而在众多议案与提案的背后,代表、委员们的个性也愈加彰显。 当然,为期十多天的全国“两会”,不足以回答当代中国所有悬而未决的难题。事实上,很多难题因为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还有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非短时间能够解决。所幸共识已经逐渐达成,使命与任务已经逐步明确,未来要努力去做的,更多是将共识化为行动,要将纸面上的要求,化为众人内心中的追求。 这里的共识,在经济领域,是让中国经济保持一个较为匀速的状态向前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着力促进就业,改善社会保障事业,是努力化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制度性障碍,努力消除部门利益对于公共利益的“绑架”;在政治领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规范政府行为,努力缩小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望间的差距,并推动反腐斗争深入,等等。此外,还要增加在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文化方面的政府投入,深化相关的体制改革。 毋庸置疑,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求解这些矛盾与问题的路径及办法,其实近年来已经逐渐明晰。同时,在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法治进步等方面,情形同样如此。也就是说,比之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共识,难点更在于如何将共识化为实际行动。 2010年,是21世纪中又一个新十年的开始。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国度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而言,极为关键。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的难题,不仅在于要继续做大增量,还要做好“蛋糕”的分配;不仅要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要遵循经济的内在规律,释放中国民间经济应有的活力;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保护好环境,降低经济发展背后的资源、环境成本;不仅要有物质财富的增多,还要有精神食粮的不断丰富……这其中,必然会有大量的利益博弈与冲突,会有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与纠葛。路正长,使命与挑战同在。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凤凰独家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