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23 第77期

第77期:股市暴跌政府在想什么

2015-06-23 07:43:15
6967人参与 162条评论
刘杉

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导语:此番股市暴跌,为央行降准创造了时机,既可以达到释放流动性作用,也可起到维护市场稳定效果。政府乐于看到股市调整,不但挤出了部分泡沫,也为政策调整创造了时间窗口:一是降准可以尽快实施;二是借机启动债券市场。

股市暴跌,疯牛倒地,此时政府在想啥?

段子手们说,慢牛,慢牛,证监会负责慢,央行负责牛。现如今,证监会完成了慢,但央行还没有结束牛。

尽管市场牛市预期不变,但股市如此暴跌,恐怕也让管理层大吃一惊。虽说给股市减了速,但市场会不会就此刹住了车,谁也说不准,如果坏了中央大事,可是不得了。“国家牛市”看似戏言,实则反映了宏观当局的真实想法。一个持续的牛市,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从长远看,股市繁荣可以改变融资结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从短期看,可以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并支撑创业热情。同时,上市公司资产增值,可以降低负债率,达到去杠杆作用。

如此看,管理者并不希望牛市到此为止。更为重要的是,此轮牛市是多种效应叠加形成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货币政策宽松的结果。利率走低,合理PE值就走高,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背景下,流动性牛市还会持续。因而政府乐于看到股市调整,不但挤出了部分泡沫,避免崩盘后果惨烈,也为政策调整创造了时间窗口。

一是降准可以尽快实施。

上周央行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部分没有续作。此次到期的MLF总规模6700亿元,有分析认为,由于当前3.5%的利率不够有吸引力,商业银行要求不续做MLF。这反映出商业银行对利率继续下行抱有期待,而反过来也会增加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压力。

鉴于稳增长需要,央行在商业银行不考虑续作MLF情况下,应该尽快通过降准来释放流动性。上两次降准时间分别为2月和4月,如果以此频率,6月降准可能性较大。5月经济数据并未明显好转,CPI同比增长1.2%,低于前值。PPI下跌4.6%,与前值一致,环比降幅收窄,但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下跌抑制了输入型通缩。随着美元加息时间临近,输入型通缩又会影响中国PPI走势。

央行年中降准应是理性选择,但央行也不得不考虑降准对股市影响。避免刺激水牛狂奔,应是宏观当局共识,央行自然会协调其政策。此番股市暴跌,为央行降准创造了时机,至少可以一石二鸟,既可以达到释放流动性作用,也可起到维护市场稳定效果,让市场感觉央妈仍然暖心。市场再经过一周调整后,或筑底企稳,这会是降准合适时间。

其二,借机启动债券市场。

发展资本市场是重要经济政策,但比起股票市场疯狂,债券市场相对偏冷,实际影响到传统产业融资。央行最新数据统计,5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528亿元,同比减少1269亿元。而同期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84亿元,同比多增422亿元,融资额为去年同期3.6倍。

由于贷款实际利率偏高,企业弃贷现象较多,再加上银行资金不断流入股市,整体上银行贷款增长缓慢。5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510亿元,同比少增281亿元。而债券发行价格受制于商业银行对一级市场的控制力,致使债券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进而抑制了企业发债积极性。如6月19日上市流通的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资券,评级A-1,期限366天,年利率6%。中国黄金集团公司2015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评级AAA,年利率5.29。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一至五年期贷款利率5.50%,五年期以上为5.65%。二者相比,债券融资成本过高,必然抑制传统行业发债融资积极性。

尽快提高债券融资的市场比重,已经成为央行政策考虑重点。近期中央媒体力挺债市,以及政府出台鼓励债券融资政策,都是出于发展债券市场目的。除了支持传统产业融资外,为地方发行城投债提供便利,也是央行考虑重点,其目的是方便地方政府“精准投资”,进而稳定增长。不过要想降低企业债和城投债发行价格,央行就要做到让远端利率继续下降,降准和降息,都是不可避免的政策手段。

此外,央行也会采取“扭曲操作”方式,提高短期融资成本,降低长期收益率。减少短期流动性供给,也客观造成股票市场去杠杆效果。股市暴跌,达到了央行预期效果。此次打击场外配资,加上提高短期利率,客观上会促使资金进入债市,降低长期收益率。日前央行允许私募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很显然就是为了活跃债券市场。

近期舆论营造政府不想为“国家牛市”背书的氛围,这表明政府强烈希望让疯牛变为慢牛。可以相信,此次大盘暴跌之后,宏观当局会陆续出台利好政策,在刺激债券市场同时,稳定股票市场走势。让市场走出慢牛,才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稿件版权归凤凰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微博

@凤凰财经

扫描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