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中国应有怎样的“低碳经济”战略
2010年03月04日 06:34新快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里,笔者想从“新标准”市场导入的视角来分析一下,一旦中国社会进入世界各国都为环境恶化所迫不得不接受“低碳经济”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主导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拿出追赶欧洲低碳技术的勇气,花大力气从产业结构、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等环节上脱胎换骨地引入低碳经济新标准,那么,中国现有的靠非低碳标准的市场打造出来的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金以后,碳排放量才开始明显下降。而今天中国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等都带来了对能源要素的巨大需求。无论是通过控制排放的产业政策,还是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化解,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产业调整成本,而这些成本如果一味地让政府负担,财政支出的压力就会使其不可持续,若一味让企业承担,则靠加工贸易赢得竞争优势的广大民营企业,是不可能自主地来转移新能源的高成本或由自身内部来消化成本的。所以,在寻找到降低成本的有效机制之前,还是要和新兴市场国家一起设法阻止由欧洲国家按照他们的国情所设定的这一新标准的快速推进。

第二,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尽力挖掘中国自身内需的潜力,实际上也是一种为缓解低碳经济这一“新国际标准”对中国这样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兴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冲击的应对之道。

第三,因为目前的低碳标准确实包含着欧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当成熟的战略和日益完善的技术,所以,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来寻找和切实把握好在低碳经济财富链中有利的地位。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努力要求发达国家履行技术转让的承诺。所以,在目前与欧美国家尚未达成共识的时候,要充分施展我们最擅长的“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而渐渐增加研发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比例。不过,千万不能过快、过度地去推动最终消费市场上的低碳产品的生产。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一下美国,他们的低碳经济目前落后于欧洲,所以,他们对推广低碳经济,表现非常谨慎;但美国人在国内却十分重视低碳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大力培育和发展与低碳产品相关的市场交易机制。换句话说,美国人今天在拼命联合新兴市场的“反对力量”,甚至把环境破坏的责任推给新兴市场,以此达到推迟进入低碳社会的最终目的,从而为其自身争取在未来低碳社会中发挥应有的财富创造能力赢得宝贵的准备时间。 (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相关专题:

201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ft
 
聚焦2010国家财政预算案

政府怎么花这些钱,就应当让公民看得见、看得懂、看得明白。[详细]

2010,就业之殇

一方面将有63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广大沿海地区闹起了“用工荒”。[详细]

聚焦2010年中国军费

2010年中国国防费待批准预算为53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7.5%。消息传出,引发各国高度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