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精神边界 > 正文 |
|
我们试图寻找一些分享着这种“孤独的激情”的人。
他们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他们可以调动的资源也有限,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的方式,致力于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比起呈现他们身上令人感动的一面,
我们更愿意追寻的是支持他们前进的内心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我们也想追问,这种星星点点的个人努力,能否转化成一种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改进。
一
“20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菜花飞扬的农地”,在2002年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李嘉诚的记忆又回到1980年的汕头。那是他1940年前往香港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从汕头军用机场前往市中心时,他看到“行人们踏着单车,两旁挂着鸡鸭,道路不宽,两边的楼房很残旧”。尽管大半个世纪来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李嘉诚仍多少感受到新时代到来的气息,“中国人在艰难的环境、简陋的交通工具下,仍开心地奋斗着”。
在那次行程中他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在潮汕地区建立一座大学,这个拥有1000万人口、有着悠长教育传统的地区,仍没有自己的大学。而他相信,没有什么比教育更能改变一个人、地区乃至国家的命运了。他自身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个孤身一个人在香港奋斗的少年,面临着亲人的离去、物质的匮乏、疾病的折磨,书籍曾是他最好的慰籍,对于新知识的不断热情,也是他日后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多少也为自己未能接受完整的正规教育而遗憾,尽管可能正因如此,他获得了解放。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汕头大学的兴建过程中蕴涵了李嘉诚多少个人期望、热情、感伤与无奈一所大学是一座机构,更是一种新理念的培育,如果它要镶嵌入一个已和外界隔绝多年的社会,它总是会招致冷漠、不信任,它要面对积存多年的痼疾就连李嘉诚自己也会承认这的确是“孤独的激情”。
但是到了2002年时,在这片农田上已经颁发了一个医学博士学位、246个硕士学位及13552个学士学位,74岁的李嘉诚说自己“内心的激动不是语言能表达的”。
2003年的10月,我第一次见到李嘉诚。比起人人都关心的他一手缔造起来的商业帝国,他更愿意谈论的却是李嘉诚基金会的所作所为。一生自律的他,记得第一次醉酒竟发生在中午11点的办公室。那天上午,他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谈成了一项合作,他捐资1亿元,联合会具体执行,可以帮助107万白内障病人复明。在这个计划实施的偏远乡村,很多农民仍不知白内障是能医治的,只认为眼瞎了从此不可见天日。想到107万个人从失明、拿着手杖走路,到有一天自己能走路,不单自己得益,连家庭、社会的负担也一下子减轻了,李嘉诚深感兴奋,他为自己倒了一杯白兰地喝,却忘记是空腹喝酒,醉了。
作者:
许知远
编辑:
xuhl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