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权与中国银行业兴起
⊙梁捷
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兴起,有两个人居功至伟:一为上海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另一位就是张公权。他们的实践和思想,对中国银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有一定影响。
张公权,名嘉璈,江苏宝山人,生于1889年。他的祖父是晚清县官,父亲张祖泽则是上海本地的著名中医,兄弟姐妹共12人,倒有一大半成为近代史上显赫人物。比如,他的二哥张君劢,与张东荪并称“二张”,晚年又成为新儒家代表。
张公权从小与张君劢一同读书,入上海广方言馆习法文,后入宝山学堂。1904年考取秀才,翌年入北京高等工业学堂。他的导师中有袁观澜和唐文治这样的文学名家。1906年,张公权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导师是倾向自由主义的堀江归一和福田德三两位教授。可惜他后来家道中落,再付不起学费,于是1909年归国,在邮传部路政司谋了份工作,后又任北京《国民日报》、《交通官报》编辑、总编辑。后来,张公权曾积极从政。但经梁启超劝说,决定弃政从商,赴上海就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年仅25岁。张公权从此正式步入银行业。
中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初才刚刚起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民间钱庄,如著名的山西票号;一类是外资银行,著名的有英国的汇丰、美国的花旗、日本的三井和住友、法国的东方汇理等;还有一类就是真正的现代银行。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后又改称“大清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银行。1907年11月,邮传部奏请设立交通银行,官商合办。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在清末最后几年里就起着中央银行的作用。
民国建立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正式作为中央银行开始运作。与此同时,民间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兴起。由以前旧式银行改组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和浙江兴业银行等,以及新成立的天津盐业银行、上海殖边银行等,共同构成当时中国金融的主力。
张公权就在这个阶段进入中国银行,并很快崭露头角。他亲自修订中国银行则例,加强银行的独立性;又竭力抵制当时政府直辖中国银行的企图,以保证金融和国家财政的分开;他还注意团结同业,组织多家银行的经理一同参见“同业聚餐会”。这都使得张公权成为当时金融界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新星。
可以说,1916年的“停兑禁提”风波才真正考验了作为银行家的张公权。当时,在梁士诒等人的献计下,当时政府决定“停兑禁提”,并于5月10日突然电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行,从即日起,对两行发行的一切纸币及应付存款都不得兑现或付现,并将所存现金一并封存。
一纸禁令顿时在群众中引起骚乱,银行门口排起挤兑的长龙。张公权毅然决定反抗这一禁令,以保证金融的独立性。一连三天,中国银行非但没有关门,反而延长了营业时间,来者不拒,一直等到挤兑人数渐少,直到当时政府发布取消暂停兑现的决议为止。在这次风波里,张公权维护了中国银行的名声,也使得自己成为真正的银行家。
此后,张公权在1928年10月任中国银行总裁。1935年中国银行经第二次改组后,张公权被迫离开银行业,转任当时政府的铁道部长。他在中国银行总共工作23年,先后担任上海分行副经理、总行副总裁、总经理等职。在这23年里,中国银行取得很大的发展,不仅在资本上大有扩张,也在制度上摆脱了政府控制和外国银行的挤压,成为真正独立且有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1938年,张公权转任交通部长,在西南铁路建设上颇有作为。但张公权最终还是对金融有兴趣,他在1943年辞职赴英国考察经济,1945年9月匆匆回国担任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兼中长路理事长。
张公权在银行业实践中成为江浙财阀的主要代表人物,长期跻身于当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局高层,是当时政府在财政和金融上非常倚重的一位人物,对中国经济问题也有比较深的观察。
张公权很早就意识到当时中国存在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1948年,张公权临危受命,担任中央银行总裁。此时,他想出几招,先是发行公债,以公债代替国库证来抑制通胀。但局势濒危,金融界和市民都不认可公债。为此,张公权又想出开放汇市,同样因为黑市猖獗而无功而返。最后,张公权求助于政治打压,但却使自己不得不离开中央银行总裁的位置。
张公权离开金融界后潜心治学。从1953年起,他接受美国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的教职,讲学七年,并写了好几本回顾和总结中国金融史的著作,在西方学界影响很大。他退休后又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员。
1979年10月13日在,张公权美国加利福尼亚逝世,终年91岁。据称,他晚年“对人心平气和,治事无怨无尤。故临终既无遗憾,亦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