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评论] [ 股票] [ 理财] [ 基金]

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监管“函”?

2017-02-20 18:27:19

前言:

几日接到越洋电话,世行某前任领导不远万里打来电话,讨论金融创新之始就把各国法律原则揉进去,转化成data,防止创新过程中,产品很尖叫,根基不牢靠,法律上根本不过关,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深以为然,但已经制作出产品并投放市场,监管机构突然发函,应当如何面对呢?

一、自查自纠,不是空话

在协助某集团应对类似事件时,该公司副总裁很焦灼地自言自语,怎么办,怎么办?

我们给出的第一个办法是先摸清自己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心安理得;如果有,哪个环节有问题,什么层面的问题,心中有数。

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所发的理财产品,依照其经营范围,是否一定属于“私募”?这要具体问题具体找当地工商登记部门公示的经营范围,不一样哦。另外,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不特定对象,到底如何界定?是按照刑法严格解释,还是有其他指引?有一定门槛后,能不能把“不特定”转化为“特定”。

二、积极沟通,呈送“情况说明”

自查自纠后,对于自己的产品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公司已经了然于胸。下一步就是沟通到位,不是让您请客送礼(这是违法行为),而是建议公司第一时间向具体研判部门的领导说明情况,具体归口部门:省市整治办、一航三会业务部门、工商局等。

建议说明情况应当注意以下小问题:切勿隐瞒,纸包不住火,最终会被投资人或媒体揪出来;有事实、数据和法律条文做论据,务必逻辑自洽;给出台阶,参照以往处罚措施,把“裁量建议”也写上,表明态度同时能够承受。

三、组织专家讨论,亡羊补牢

学术专家和实务专家,不是吃干饭的。平时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特聘顾问,此时要发挥作用。

从学术的角度,论证分析,现有条件下此类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违规,如果属于后果在哪个范围之内。当然,此期间不能干涉独立董事、特聘顾问的独立性。组织专家讨论的目的是深挖类似事件的原因,找到根源就能堵住缺口,为以后不再犯类似问题大下基础。

四、与媒体沟通顺畅,防止出现挤兑

金融机构的灾难是金融消费者集体挤兑。其中,舆论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误导,金融消费者以讹传讹,疯狂挤兑,那种场面飒姐见识过,犹如一片黑夜,突然降临到眼前,眨眼间,整个屋里值钱的东西一扫而空。如今的自媒体发达,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不够重视他们,一到突发事件发生,往往他们反应速度最快,阅读量很大,应当及时沟通防止风险。

五、软件硬件准备到位,门卫24小时值班

在网上赎回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站响应速度也就越来越慢。大家都有双十一抢购的经验,收银台瘫痪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IT部门要整装待命,及时响应客户访问,客服部门也要在线答疑,给投资人及时解释。至于,门卫为啥要加强巡逻值班,您懂的,安全第一。

so?

综上,平时的预案应当提前准备,不能像某些同志所说,概率极低正如闯红灯过马路被撞的几率,撞不上就不用瞎担心;撞上了,就认了。这种论调无视了现代商业社会的风险,也无视了“概率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面对突然其来的函件,诚实、沟通、公开才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肖飒

互金法律专家,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首批成员,微金融50人论坛(WF50)成员,大成律师事务所互金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WEMONEY官方微信
扫描可关注
出品:凤凰WEMONEY
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