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加息周期将至?
10月19日晚,央行意外加息25个基点,这是央行间隔34个月后的首次加息。就在一周前,央行刚刚把四大国有银行及招商、民生两家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50个基点。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50个基点(0.5个百分点),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就能减少2000亿~2500亿元人民币。
虽然目前尚不能断言已进入加息周期,然而央行一连串动作可能预示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结束,新一轮的政策紧缩周期可能到来。
管理通胀
经济增速下滑逐步企稳,物价水平保持高位。这是央行此刻加息的主要原因。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加息是中国给国际社会传递信号——不要再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
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 5.5%,8~9月PPI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1~9月,工业增速虽然比1~8月有所下降,但16.3%的增幅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判断:三季度经济下滑幅度收窄,国民经济出现企稳的态势。
与此同时,较大的压力来自通胀方面,居民实际存款已连续8个月为负。通胀表现最明显的是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糖高宗”等不断上演。“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和农副产品因为气候等多方面原因供给出现问题,未来通货膨胀问题仍将是焦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分析师祝宝良说。
“加息主要是针对房地产调控,当然也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民生证券副总裁滕泰告诉记者:“房价调控迟迟没有达到目标,央行此次加息是为坚决打压房价而做出的被迫选择。
法国巴黎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则直言,市场意外的是央行对加息时间点的选择。“央行提高利率只有一个理由——控制通胀预期,调控房价,然而,不支持加息的理由却有四个。
央行之所以迟迟未动用利率手段,主要是出于几方面的担忧:首先,在经济尚未企稳之时,加息对保增长伤害较大。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在三季度继续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比二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其次,加息有可能加剧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三,CPI涨幅逾七成是受食品因素拉动,加息并不能缓解CPI本身;第四,扩大内需是“十二五”规划首要目标,但是加息却会进一步抑制消费。“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不宜加息的隐忧是,在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当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果率先启动经济刺激退出政策,很有可能会造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
“现在看来,上述担心并没有消失殆尽,因此,央行选择加息只有一个可能性,政治考虑多于经济考虑。”陈兴动分析,中国是给国际社会传递信号——不要再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同时,也为在G20峰会上争取人民币汇率的主动权提高谈判的筹码。
其实,任何宏观政策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告诉记者:“在货币战争愈演愈烈、主要经济体竞相宽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人民币也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压力,因此在G20会议前夕,中国主动加息可以化解一部分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这也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无意加入全球的货币战。中国会根据国内的经济状况自主决定中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中国不会跟风,别的国家也无权干预。
紧缩信号,货币政策转向
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仍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学者表示:这预示着,实行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在逐步退出舞台,货币政策在逐渐回归适度从紧。
三年后央行重祭加息利器是否预示着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此逆转?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均比较复杂,不能仅凭一次加息行为就判断货币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我国仍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资深律师马光远则认为:“加息是央行政策转向的一个信号,也是一个拐点,这预示着,实行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在逐步退出舞台,货币政策在逐渐回归适度从紧。如果通货膨胀仍得不到控制,不排除央行将继续加息的可能性。
今年6~9月,国内宽松政策十分明显,包括发改委加大对西部投资力度,增大家电、汽车消费补贴,央行甚至曾连续八周为公开市场注入流动性等。然而,“如今5个月过去了,宽松的政策已经结束,收紧的周期正提前到来。”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称。
也有学者认为,此次加息更具警示性,给市场一种紧缩预期。
正如市场此前预计,此次加息是“非对称加息”——较长期限的存款利率提高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存款利率分别提高25、46、52和60个基点,而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只提高20个基点。对此,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央行目的是吸收长期储蓄又不限制投资,在宏观经济苏醒尚不甚平稳的背景下,为了防止企业成本承担过重,贷款利率上升幅度相对较小。同时,活期存款利率维持不变,实际上推升了银行的净息差,也是为了避免银行因这种非对称加息而受损。
激辩加息周期
不少投行认为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并不认同此观点,她认为此次加息可视为强化管理通胀预期的信号。
有市场观点认为,央行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举措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
李慧勇认为:基于我们对经济将进入三年上升周期的判断,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具有必然性。但此次加息更多是上半年经济过热时期该加没加息的追认,从时间上断言目前中国就进入加息周期为时尚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在上海也表示,自己并不认同市场上有关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的观点,此次加息可视为强化管理通胀预期的信号。
其实,反观上一个加息周期(2007~2008年)可知,2007年央行加息的大背景是2007年CPI创下11年新高,年均涨幅高达4.8%,同时,经济有过热之虞。而现在,中国经济还刚刚企稳,没有出现过热的迹象。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似乎也没有必要大幅度继续加息。野村证券亚洲区(除日本外)经济部副主管木下智夫建议:“中国可实行小幅渐进式的加息降低通胀预期。
祝宝良表示:加息主要是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近期连续加息则可能性不大。对于后继是否连续加息,祝宝良预计政府会出台组合政策,但不见得一定是加息,也有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祝宝良解释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连续加息将激发大量热钱涌入,从而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加大。
然而,各大外资投行的观点却刚好相反,他们多数认为“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理由是国内通货膨胀程度已经非常高,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字并不精确。
加拿大皇家银行预计,中国央行2011年还将再加息50个基点,并且可能有更严厉的紧缩措施出炉。瑞穗证券表示:一旦存款利率上调,一般将会持续到负利率消失。因此,预计到明年年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可能再次上调50个或75个基点,届时一年期贷款利率可能最多仅上调50个基点。野村证券激进地预测,明年中国央行将通过四次加息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考虑到未来几个月直至2011年二季度的通货膨胀趋势,负利率的状况在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仍将持续,故而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直到明年二季度之前可能都是难以排除的。不过,高善文强调,“如果在今年年内或明年二季度前再加息一到二次,每次25个基点也属正常范围。这并不能证明中国已进入加息周期。”
相关专题: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