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地质学者:谨防灾后重建变成灾后破坏

2013年04月25日 02:0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章轲

0人参与0条评论

此次芦山地震灾区,也是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的一部分。经过上一次的灾后重建,这里又面临新的灾后重建。

地质学者、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原总工程师范晓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芦山灾后重建必须吸取以往的教训,在重建过程中加以改进。

安置点不宜过分集中

范晓认为,对原本相对分散的农村住户,应尽量就近给他们提供板房或帐篷到组到户,既解决他们灾后过渡期的居住需求,同时又方便他们恢复生产和重建房屋。

汶川地震后,新建了大量的农村集中安置居民点,由于集中安置点的建设用地容量和环境容量会受到更多限制,增大了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同时也出现居民生活成本增大,人居环境质量下降,远离耕地、生产不便等情况。

范晓称,考虑四川农村的地形地貌特点、田园林盘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的灾后重建中不宜过分强调集中,除了避让地质灾害需要迁移的以外,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尽量以原地重建为主,以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减少环境污染,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范晓对本报记者说,需要对灾区的建筑情况和抗震表现进行全面评估,此次灾后重建,应该更严格地执行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除了对学校、医院、供电、供水等重要设施按高标准设防外,应更多地注意对普通民用建筑的指导和监管,以满足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灾害易发地保证应急物资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后,灾区还新上了许多建设项目、工业项目。“虽然其中一些项目是灾后经济发展需要的,但也有不少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项目。”范晓说,这些项目纷纷上马,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的危险性,而且一些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支撑,成为巨额亏损的黑洞和沉重的财政负担。

芦山地震后,灾区水库受损问题也引发社会关注。范晓告诉本报,他在汶川地震的重灾区紫坪铺水库库区也看到,汶川地震以后环绕库区新建了数十个制砖厂,大规模地开挖山体、取石取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并引发了泥石流等灾害,灾后重建变成了灾后破坏。

范晓认为,此次灾后重建,应当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敏感区域新上开发项目,让遭受地震严重破坏的山区能够休养生息,恢复生态,还民众、社会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家园。

芦山地震以后,由于基础设施受损、交通通讯中断,灾区出现了食品、饮用水、帐篷、药品等物资短缺的情况。这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关注在灾害易发地区的当地,应建立应急卫星通讯设施以及保证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

范晓认为,这种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应落实到县城和乡镇,物资储备也可利用现有的社会仓储和商业网点,由国家给予一定补贴,增加一定的物资储备量,便于在紧急情况下调用,包括推广家庭的应急储备包等。

[责任编辑:wanggq] 标签:地震 汶川 地质 灾害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