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真品?赝品?到底谁说了算


来源:南方日报

在艺术品市场上,证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横亘在收藏者面前的第一道槛。一粒老鼠屎,往往坏了一锅粥,当前,一些高龄艺术家的鉴定结果无辜受到拍卖行或者画廊机构的质疑,也正是根源于此。

在艺术品市场上,证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横亘在收藏者面前的第一道槛。

围绕大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所拍《功甫帖》究竟是真是假的问题,藏家、学者和拍卖界人士可以从去年喋喋不休地一直吵到现在,甚至闹到法庭上。这实际已脱离问题本身,而演变成艺术品鉴定的话语权之争。

当买卖双方对正在交易或已经交易的艺术品真伪出现争议时,谁的判断才具有合法且能够一锤定音的权威性?这显然是一项直接关系各方利益得失的重要权利。因而,话语权的争夺,本质上是利益的争夺。

在真与假的问题上,到底谁说算?这个问题至今无解。不过,对于无解的原因,业界倒是有过深刻的认知。

面对争议,大家习惯上最先想到的是生产者,即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让艺术家亲自来鉴别署有其名字的作品,无疑是个好办法。然而,这只能适用于在世艺术家的作品,而对于像唐伯虎、苏东坡、齐白石和张大千这类已逝艺术家的作品,则是一条死胡同——行不通。即便是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藏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作品被仿冒最严重的往往是像范曾、黄永玉、杨之光这些大艺术家,他们要不年事已高、深居简出,要不就是日理万机、应接不暇,一般人哪有这样的渠道或机会去接触他们?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能联系到,艺术家的鉴定结论就一定可信吗?

此话怎讲?原来,近几年业界盛传,有个别艺术家居然故意把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根据调查,艺术家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可能是因为年纪大,眼力和记忆力衰退,而以前创作的作品太多、高仿的赝品又与真品太像,靠一双肉眼的确很难分辨出来;二可能是以前因为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作品售价比较低,与目前二级市场上的转让价格落差较大,艺术家出于心理上的不平衡,故意刁难;三是艺术家与买家有过其它方面的矛盾,因此说了违心话;四是艺术家本身与赝品的作者存在利害或合作的关系,贪图利益,有意把赝品混入正品卖给收藏者。

以上四点虽然只是个别艺术家的行为,在艺术圈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更不可能成为风气。然而,一粒老鼠屎,往往坏了一锅粥,当前,一些高龄艺术家的鉴定结果无辜受到拍卖行或者画廊机构的质疑,也正是根源于此。

如果连艺术家本身的话都信不过,那么,谁的话又更可信呢?目前,业界能够站出来说两句话且相对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人,除了有当事人委托的所谓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外,就剩下一些不隶属于任何商业机构的学者了。

前者号称是独立机构,从注册登记资料上也看不出与其他商业组织或个人有任何关联。然而,是艺术品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的近十年来,国内的金融机构始终不承认有这样的专业且独立的机构,可以对一件有争议的艺术品,作出让市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鉴定结论。原因是,专业机构聘请的专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作出不完全与事实相一致的判断。正因为独立机构不独立、不权威,才引致了今天艺术品经营机构融资难的问题。

学者虽然在法律关系上不隶属于任何商业组织,然而,这也代表不了学者就能够始终坚守公正的底线,原因跟第三方机构是一样的。若买卖各方的利益给予处在同一平均线上,鉴定结论可能没问题。但若某一方存在台底交易,或与该学者有利益之外的其它亲缘关系,那结论很可能就一边倒了。何况独立学者,还存在一个其本身的专业素质谁来认定的问题。

说来说去,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想起一位前辈的话:“艺术品投资的门槛不仅是资金上的,且更多是知识上的,不懂就不要买。”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只有做专业的投资者,才不容易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macong]

标签:艺术家 赝品 作品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