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比她的才女头衔更加闪耀的,是她的婚姻观


来源:十点读书

◆ ◆ ◆

文 | 麦家理想谷

她原本是人生赢家的“四月天”,却无端成了人们口中的“民国绯闻女王”。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的感情,成了人们了解她的最大来源。连我都曾那般认为。

但是如果真正走近她,了解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她的选择,会发现她是一个真正有人格的女子,她的选择是超脱那个时代的……

她是时代新女性,婚姻自由做主。她选定梁思成的事实,恰能证明她不虚浮、不傲慢。也许,女人在“择夫”上的表现,关乎一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林徽因婚姻上的选择。

长辈心中有丘壑,子女眼前易见山川

▲ 3岁时的林徽因

世界上也许有很多种夫妻,我觉得最好的关系应该是这两种:

一种是性情相近,趣味相投,或者聊些柴米油盐或者共读琴棋书画,如钱钟书和杨绛;

一种是性格迥异,相互迁就或相互学习。如金庸笔下的黄蓉与郭靖;

民国时期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这样的结合,有时候不禁令人感概,看起来好像是南辕北辙的人居然能如此和谐。

金庸笔下的黄蓉与郭靖,女的聪慧机敏,男的憨厚稳重,是最有烟火气息的“神仙侠侣”。

另一对林徽因和梁思成,是行走在“建筑界的一对侠侣”。他们诠释了互补型爱情的最佳状态,他们互相包容谦让。

▲ 1916年,全家由上海迁居北平。林徽因12岁,入教会学校培华女中就读。

后来,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

“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可见,梁思成给予她爱之深。

其实,民国女子有才有貌者不乏,如张爱玲,萧红等,但是才气比林徽因要大得多的张爱玲或萧红的婚姻却是失败的,而林徽因的婚姻却是令人生羡慕的。

说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就不得不提及林徽因的公公梁启超。这位大名鼎鼎的民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 梁启超携林徽因(右)、梁思庄游长城

在林徽因十五岁时,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为两位小儿女订下婚约,当时梁思成也只有十八岁。

不过,梁启超跟他们说得很清楚,尽管双方父亲都赞同这门亲事,但最后的决定还是在于他们自己。

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般话,已经是超开明的爸爸了。

▲ 1920年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并立下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而且梁启超是个十分注意引导孩子的父亲,同时又十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志愿。他对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却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

梁启超曾给在海外求学的五个子女写了大量信件,叫他们“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好乖乖”、“对岸的一大群孩子们”,这种没大没小的亲热,当代的很多爸爸也做不到。

毫无疑问,林徽因也感受到“梁式教育”的温暖。 

▲ 1927年毕业于宾州大学美术系

当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林徽因在父亲林长民去世后断了经济来源,一度打算回国谋生或者在美国打工挣学费。梁启超坚决不允许,他在信中说:

“学费不成问题,就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

梁启超支持她继续求学,并且鼓励她度过苦境,鼓起勇气,将来能为中国的艺术界做出贡献。

这样语重心长支持你求学,鼓励你的长辈,试问哪个二十来岁的姑娘,不去尊敬和爱戴呢?

尤其是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她追求婚姻自由,她不愿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她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的女子,她的内心有想要追寻的研究,才更需要真正开明有眼界的长辈。

▲ 1928年3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结婚照。婚纱是林徽因自己设计的。

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位有广阔格局和博学才华的父亲,他也理解孩子们所追寻的梦想。这样的一位父亲,他的心中有丘壑,作为他的子女就更容易见到山川。

山川,是林徽因一直追寻的。

寻找愿意陪伴你一生的人


▲ 16岁的林徽因

这世上有太多比林徽因漂亮的女子,然而没有几个可以像她这般有才,比她有才的女子又不如她这般漂亮。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才”体现在这四件事情上:

一、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二、她改造了传统景泰蓝。

三、她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并且她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而最让人敬佩的是,她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所稀有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 1928年,新婚燕尔

林徽因自小并不是所谓的“富二代”,她的母亲因父亲娶了妾而失去了所有的宠爱。小妾性情乖巧很讨父亲喜欢,后来又生了几个儿子,从此得了林长民欢心。

而林徽因的母亲从此就被遗忘在冷僻的后院,整天以泪洗面。林徽因偶尔去前院找异母的弟弟妹妹玩,回来就会被母亲狠狠数落半日。

那几年,跟着母亲住的林徽因,活得抑郁而黑暗。

从小目睹了母亲的悲惨遭遇,也令她更加坚定的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婚姻和人生。

林徽因的追求和自主选择,无不暗示着,她寻找的另一半也应是有担当之人。

▲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北平参加营造学社

在梁思成遇见林徽因之前,他早已是清华大学的风云人物,钢琴小提琴他都会,管乐团团长、足球健将,最大的爱好就是钢笔画。

林徽因曾建议梁思成学习建筑,后来,梁思成才选择了建筑学专业。他们俩个虽然性格迥异,但是彼此间有着最大的迁就和包容。

此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他绘制的中国古代建筑图,详尽清晰。

在爱情和婚姻里,除了浪漫,还有更重要的是,与尔同行。梁思成一直用陪伴去支持林徽因觉得对的事。

如《小王子》里所说,最好的爱情,并不是终日互相对视,而是共同眺望远方,相伴而行。他们眺望着的,始终是同一个方向。

▲ 1936年前后,与丈夫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林徽因曾说,梁思成是个慢性子,愿意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不擅长处理任何乱七八糟的事,不管是家务事还是感情,他做的永远是给对方选择,给予尊重,给予支持。

梁思成也体现出了男子汉应有的坚实的臂膀。唯这种男人,才能担起女人一生的幸福。

抗战期间,梁思成固守在贫穷的李庄,林徽因不畏艰难紧紧相随。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也从70公斤下降到47公斤。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笔耕不辍。林徽因曾劝过梁思成,然而未果。

后来,林徽因也被梁思成的精神感动了,就与梁思成一道投入到了著述中。在简陋的、破烂不堪的李庄,两人每天几乎都要伏案工作到深夜。到抗战胜利时,他们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

也就是在这段日子,有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梁思成却拒绝了。他说:

“中国在受难,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回顾梁思成的一生,他不仅仅是对妻子儿女的担当,更是对世界文明对人类进步的担当。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选择没有错。

 ▲ 1950年,梁思成(卧)在病中与林徽因(立)讨论国徽图案

在婚姻里,长久的陪伴才是最长情。你要找的另一半,必须是懂你,爱你,愿意花时间陪你的人。

林徽因知道梁思成便是这样的人。

他用爱陪伴了她一生,直至她离开人世间。

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自身独立人格的选择


 ▲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20岁的林徽因参加了接待工作。左一梁思成、左三林长民,右一徐志摩、右二林徽因,右三泰戈尔。

说到林徽因在婚姻上的选择,自然是要说到徐志摩。

少女情怀总是诗。身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林徽因显然也曾被徐志摩的性格和满腔的热忱打动了。

她爱慕他,也景仰他,却从未想过破坏他的婚姻。而徐志摩在对待原配妻子的态度和冷漠,也令林徽因心寒。

当我们为爱披荆斩棘,奋不顾身的时候,千万不要被爱蒙蔽了双眼,至少你爱的他要是个真正懂爱,懂婚姻的人。选择一个人,是选择对方的人品。显然,徐志摩确实过于薄情。

这样的一个男子,就如同她曾经的父亲。她肯定不愿重蹈覆辙。面对诗人的求婚,林徽因退却了。

虽然还只有十几岁,她已经显示出一种和年龄并不相称的理智。她尊重爱情,尊重婚姻,所以在每一次选择上更显得珍贵。她懂得爱是一种修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饱经风霜的林徽因夫妇

林徽因的选择,告诉世人,爱情并不是盲目的追求,当你选择爱情,选择婚姻的时候,要明白,真正的好伴侣,不仅仅是爱你年轻时的容貌,而是对你体贴入微,富有责任心,知道尊重对方。

当然,林徽因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自身独立人格的选择。

 ▲ 1930年代林徽因考察山西古建筑时的留影。她同梁思成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

梁思成曾说,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同窗林徽因……没有她的合作和启迪,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不能成功的。”

她和他曾携手走过一百九十个县,考察了两千七百多处古建筑。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爬上去的,她就准能爬上去。

无论何时,她都不曾附庸于男人。她的才情,她的精神上的独立,都值得被岁月温柔以待。

▲ 1934年林徽因在汾阳小相村灵岩寺(梁思成摄)

一个人,只有选择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才会有更好的人生选项。

-背景音乐-

《Dancing in the Moonlight》郭静《我们都能幸福着》

-作者-

麦家理想谷(ID:mai1964),是著名作家麦家搭建的一家公益性书店综合体。与你分享温暖真挚的有趣事,平淡却不平凡的身边人,熬过孤单岁月的枕边书。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麦家理想谷。

-主播-

应犹,爱摄影的主播一枚。新浪微博:@应犹uull 。 微信公众号:聚听。个人微信号:z67021249 。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十点读书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李慧伦【衣品必修课】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