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打不过苏联,就一定会输掉整场战争?地球知识局


来源:地球知识局


null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我局的第251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纳粹德国的故事

文字:格格巫 | 制图:孙绿 | 编辑:大绿

战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到了现代战争,更是变成了烧能源的游戏。没有足够的能源,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军事实力,本质上都是纸老虎。也许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正是这样一只老虎。


null


热兵器与战争

自从热兵器时期以来,战争的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七年英法战争为代表的排队枪毙模式。

双方面对面一排排站着,在军事贵族指挥下朝对方放枪。光荣了一排,再顶上下一排,军队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纪律。


null


但送死的基本上都是平民士兵,贵族是不会挨枪子的。由于当时欧洲大国贵族大多都有血缘关系,所以不打骑着白色大马,穿着斜披的贵族是战场潜规则。


null


第二代,是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代表的游击战模式。

这时的战法就多少有点下三滥了。

北美殖民者不是逃荒的就是罪犯,这帮人才不管什么战场规则,但凡打不过就躲起来。最后放暗枪,打的就是对方的印第安向导和军事指挥官。(这种方式显然更适用于开发程度较低的北美)

在林间行进的英军


null


著名的伯格因将军的军队从加拿大南下,行军途中经过一片橡树林,副将弗里泽准将就是这么被躲在树上的拿着肯塔基长枪的美军狙击手打死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萨拉托加大战七千英军投降。

美国民兵的战斗力也是不可小看的


null



null


萨拉托加大战

伯格因将军投降时


null


第三代便是臭名昭著的堑壕战。

相信很多喜欢战争题材电影的人都看过澳大利亚的电影《奇袭60阵地》,电影的原始事件是梅西讷山脊战役,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

《奇袭60阵地》


null


正是因为德国集中西线兵力发挥了在高地上堑壕战防御力极强的优势,英军不得已才想出来挖地道从地底炸飞德军的方法。


null



null


经历了短暂的第三代堑壕战,很快战争规则就变成了第四代机械化运动战。

一战是一场静止的战争,大家在战壕里互相拿着机枪突突。二战是一场运动的战争,坦克穿插突破、空军远程轰炸支援,这和之前的所有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战组图


null


以苏德战场为例,苏德战线有一千多公里长,而苏联驻守士兵只有120万人。平均每个战士有一米的战线需要守卫,放在一战来看其实非常薄弱。

一旦苏军波兰的防线被突破

越往后退,需要防御的范围就越大...


null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德国发挥了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用装甲部队快速突破,然后合围其主力部队,并发挥机动部队机动性高的优势,切断敌后方补给线。


null


但是德军这种战法必须要建立在石油充足供应的基础上。天上飞机、地上坦克卡车摩托,都要烧油。


null


打仗的时候另一件要烧的东西是烟草


null


石油哪里来

德国的战略资源不能说不丰富。其中最富裕的要数铁矿和煤矿。

鲁尔工业区以煤矿闻名整个欧洲,更是可以从挪威和瑞典进口大量优质铁矿石。这对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非常重要。众多重工企业如克虏伯兵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就证实了这一点。

此时的纳粹帝国

几乎可以调动整个欧洲的资源

然而欧洲恰恰是缺石油的


null


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坦克


null


但,德国和中国类似,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德国本土石油年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万吨,而和平年代每年就要消耗上千万吨石油。

饥渴的德国就盯准了离自己最近的一块油田,罗马尼亚大油田。战前和罗马尼亚结盟的德国,每年都要从罗马尼亚搞两三百万吨石油。

罗马尼亚大油田


null


随之,德国又从南美石油国委内瑞拉、墨西哥和美国堪萨斯进口五百万吨石油每年。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每年两三百万吨石油的缺口,还是需要本土煤炼油行业进行补充。

美帝的物质优势


null


好在油耗在战争初期,远没有德国人想得那么巨大,这点石油够用了。

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预算耗费五十万吨油。可没想到,号称欧洲第二强大陆军的波兰面对纳粹战车几乎不堪一击。德国军人把坦克油门踩到最大,用十万吨油就拿下了波兰。

进入波兰的德国士兵


null


被分割包抄的波兰军队

黄圈为波军


null


面对比利时和法国,德国原本打算用200万吨石油。最后却以50万吨的代价拿下,还缴获了法国人八百多万吨,以战养战就是这个意思。

入侵苏联前,德国还剩下500万吨石油,这成为了对苏联发动进攻的本钱。

但是东欧的道路不像西欧那么平坦,基础设施也没有西欧那么完善,在路况那么差的地方行驶耗油量非常大。据测算,至少要比西欧平坦大道上增加40%。机智的元首觉得,可能自己还需要多预备一点石油。

老司机也只能下车


null



null


当时全世界石油产量是三亿吨每年,光美国每年占到了两亿吨,其强势地位比现在的沙特更可怕,向美国买石油显然是最急功近利的选择。

但这个思路也有着现实的困难。美国虽然有中立法案,但是要现钞自运,即只要有美金现钞或者现货黄金,都可以从美国本土购买武器和石油,但是不包邮。在英国控制住北海和苏伊士运河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大量从美国本土购得石油。

希特勒表示不公平


null


那就只能把目光移回欧洲。当时欧洲产油最多的就是高加索油田和罗马尼亚大油田,可是罗马尼亚大油田每天上空都有盟军飞机轰炸,产能很受影响。

罗马尼亚油田版月球表面


null


希特勒马上瞄准了苏联。

进攻苏联不光可以扩大德国人民的“生存空间”,还能获得远超过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之后再发动整个欧洲的造船工业,拿下英国不成问题,甚至可能远征北美?(做得一手好梦)

元首当晚梦到的?


null


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展开,铁十字两个星期就打到了斯摩棱斯克,也就是苏俄边境到莫斯科的一半距离。元首盲目自信,预计四个星期拿下莫斯科,慢一点,六个星期也是可以忍受的。

“元首”希望早日拿下莫斯科


null


一旦打下莫斯科,就可以切断苏俄全境内以莫斯科为中心辐射状的铁路网,从而重创庞大苏联的战争潜力。

莫斯科确实是俄罗斯的心脏

(虽然下图并非二战时状况)


null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失败的东线

在混乱的东线战场上,德国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缺陷暴露无遗。由于东部的铁路线已经被彻底摧毁,运油大计只能交给卡车。

可是东欧公路路况又太差,运油卡车从德国本土煤炼油工厂开到前线,就已经消耗了运输量一半的汽油。(怎么开回去?)

1941年11月,莫斯科外的泥泞


null


最终,在这场现代化战争中,德国人居然不得不重新起用“马”这一人类的伙伴。

首败于莫斯科城下后,德军经过准备,大规模向俄国西南部高加索地区推进,希望在获得高加索石油之后再回过头来打莫斯科。到时候就不仅仅有了打闪电战的能力,同时也拥有了打长期消耗战的资本。

1941年,当所有男性在前线作战时,

莫斯科的妇女在莫斯科周围修筑反坦克壕沟


null


德军1942年夏季于高加索地区的攻势


null


然而在高加索方向的失败,彻底断绝了纳粹德国摆脱能源瓶颈的希望。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也因此成为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最后的疯狂

欧洲战场后期,诺曼底登陆之前,盟军对德国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和工厂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但早期地毯式轰炸对于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遏制收效甚微。

轰炸现场


null


不过很快盟军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一名美国参谋发现德国空军烧的油来自于德国的化工公司IG法本公司的煤炼油,从而使美国空军转移了轰炸目标,变成了炼油厂。这对德国是致命的,让德国本土的煤炼油产量从六百万吨每年下降到二十万吨。

德国所有的飞机都飞不上天了,坦克都动不了了。到二战后期德国有一家炼油厂被轰炸了六百次,厂房根本来不及抢修,恢复能力越来越差。


null


最后“元首”不得不把国家所有的工业剩余油料都攒起来,在1944年年底发起最后的反击。

这批油料够德军使用两天时间,从阿登森林直插安特卫普港,彻底摧毁安特卫普港盟军的油料基地。在此期间正好是暴风雪天气,盟军没办法起飞任何一架飞机来掩护陆军进攻。

这将拖延盟军西线进攻至少半年的时间重新建立补给。利用这些时间,“元首”似乎有信心将盟军消灭在比利时(就像入侵法国时一样),再配合大规模生产的V2火箭,第三帝国也许还能苟延残喘下去。

V2火箭


null


不过德军也知道,在这场反突击过程中,油料肯定不够到比利时西海岸。他们打算一边打一边收缴油料来补给。

但拿错地图的指挥官没有能够找到美军的中途补给仓库,最后这个装甲师油料全部耗尽,所有装备被美军缴获。倒霉的德国装甲兵只能扛着枪徒步走回德国,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破灭。

由此看来,德国的闪电战是经济适用战,而不是长期消耗战。只要被侵略国能经受住第一波冲击,并且有资源上的优势,就可能耗尽德国人的战略储备。

而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自己坐拥油田的苏联、具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其战争潜力都是德国不能比的。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END

标签:德国 俄国 历史 资源 科普 二战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