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箭11反坦克导弹揭秘!完胜俄军同类,最大对手却是自家兄弟


来源:空军世界网站

在8月16日进行的中国“装甲与反装甲日”活动中,一种中国自主研制的最新型反坦克武器,首次公开露面!

这就是传说已久、却长期深藏不露的红箭11反坦克导弹!

红箭11是一种单兵反坦克导弹,那么它与已经频繁曝光的红箭12单兵反坦克导弹,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中国要同时研制两种单兵反坦克导弹?

坦克是陆战之王,近年坦克的防护能力、火力、机动性仍在不断提高,单兵反坦克武器已经越来越难以摧毁敌方新一代坦克。特别是非制导的反坦克火箭筒(例如中国陆军120毫米火箭筒),对付不断增强正面防护、改善运动中射击能力的新型坦克(改进的M1、T-90S等等),已经无能为力。因此,以单兵反坦克导弹替代传统非制导武器,以高精度弥补弹体体积重量对威力产生的限制,成为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这里要强调,所谓单兵反坦克导弹只是指发射时单人操作,通常携带全系统与弹药行军需要两人或以上。

刚刚曝光的红箭11导弹系统,全系统包括:顶置的导弹储存/运输/发射筒,保证导弹获得最大射角、射界。位于整体中部的发射制导系统,包括了孔径巨大的热像瞄准具(昼夜观瞄能力远优于俄罗斯同类)、激光驾束制导仪以及其他配套设备。通过巧妙设计,令瞄具的望远式结构获得了高置的入射物镜、低置隐蔽的目镜,又保证了望远式设计需要的足够长度(类似于俄罗斯“短号”与红箭8L)。最下方是金属三角架。能够快速拆装,两人即可携带拆开的全系统长途行军,紧急情况下一人能够短距离搬动全系统。  

红箭11反坦克导弹有哪些优缺点呢?特别是与红箭12相比,最大的区别何在?

在红箭11、红箭12研制前,在单兵反坦克导弹领域,美国推出了以热成像制导技术为核心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俄罗斯推出了以激光驾束制导技术为核心的“短号”和“混血儿”导弹。

红箭12反坦克导弹,采用与美国标枪导弹一样“高大上”的热成像制导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热成像或白光摄影机,通过图像识别技术,锁定特定外形与背景对比差异的目标,控制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可实现“发射后不管”,发射后导弹全自动工作,射手可以撤离隐蔽或者攻击下一个目标。

相比之下,红箭11反坦克导弹虽然个头、重量、级别与红箭12类似,但使用的是类似于俄罗斯同类产品的激光驾束制导。

红箭11这一制导方法属于遥控制导,需要射手在导弹发射后,通过瞄准设备连续不断的跟踪目标,同时激光设备发射出与瞄准线重叠特殊“调制”的激光束。红箭11导弹在飞行中,弹尾激光接收机解码、解算出导弹在这一激光波束中的偏移,将自己修正回到波束正中。这样,只要射手连续的瞄准目标,红箭11导弹就会最终准确击中目标。

红箭11与俄罗斯同类技术导弹相比,有着突出的技术优势,可以说已经远远甩开了俄罗斯“短号”与“混血儿”导弹。这表现在以下方面:俄罗斯类似导弹使用固体Nd:YAG激光器,复杂、庞大、沉重;激光设备能耗大、转化率低;调制方式落后;激光束变焦系统是光学补偿方式,效果有缺陷。

下图是俄罗斯同级别的9K115“混血儿”反坦克导弹,因为设计年代早,加上俄罗斯技术局限,在许多方面已经显得落后。

根据对俄罗斯导弹核心制导技术的掌握摸透,中国红箭11导弹针对性的进行了全面改进:改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彻底提高了激光产生部分性能;改为混光光源,辐照度更均匀;改善调制盘设计,提高精度;采用正组机械补偿变焦设计,优化变焦效果。

红箭11比俄罗斯同类导弹先进,那么与红箭12相比又如何呢?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红箭11没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射手在导弹命中前必须连续的跟踪目标。这令红箭11相对而言有着以下缺点:射手操作过程漫长,虽然因为摆脱了导线的束缚,飞行速度可以更快,全程耗时比以往的线导反坦克导弹(例如红箭73)要短,但仍然无法与红箭12相比;这一过程中人为失误的影响突出,导弹将偏离目标;因为发射激光束,现代坦克普遍装备的激光告警设备会察觉威胁,并进行烟雾干扰,导致失去跟踪条件;甚至使用枪炮反击压制,而红箭11射手此时无法隐蔽;最重要的是,红箭12能够借助图像识别,实现高抛弹道攻顶,击穿坦克薄弱的顶装甲,而红箭11的原理决定了必须依靠瞄准线攻击模式,难以实现高抛攻顶。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大量装备更为先进的红箭12反坦克导弹,而要同步推出相对落后红箭11呢?

原因很简单:红箭12的热成像制导技术非常复杂,技术难度很大,可靠性、经济可负担性不如红箭11。美国标枪导弹也有类似问题,导致步兵部队大量采购二战末期开始研制的古斯塔夫轻型无后坐力炮,减少使用标枪导弹,降低作战成本。

红箭11反坦克导弹的原理,决定了该导弹本身没有复杂的光电制导设备,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可靠性提高,成本更为易于承受。

具体而言,红箭11反坦克导弹的优势包括: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红箭11只有一个单向信息传输通道,弹上设备和制导系统极大的简化,而且扩大了装备不同平台的适应性。 

车载红箭11反坦克系统

抗干扰能力强:激光接收机在弹尾,接收调制编码信号,与弹前方无关,对方无论是从方向上还是编码上都难以对激光传输环节实施干扰,而红箭12热成像制导技术可能受到较多的敌方光电设备干扰。此外由于激光单色性强,功率不高,地面背景散射光干扰也远低于热成像制导技术。 

制导精度高、作用距离远:红箭11的激光束专门采用对大气烟雾穿透力极强的频段,即使在阴霾、沙尘、硝烟弥漫等恶劣的条件下,作用距离和制导精度依然优于热成像制导。

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能好:因为相对简单,会比红箭12更容易实现减重。

可中途改变打击目标、或者躲避障碍物:虽然这一操作有很大的限制条件,例如两个目标之间方位角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但比红箭12多了一种选择。

虽然理论上红箭11更为简单,但研制过程中也有大量难题:必须尽可能提高大气穿透、针对地面杂波的抗干扰能力,在编码解码等方面的算法与硬件问题,根据导弹飞行距离而变化的激光束角度调节功能(保证在不同距离上波束截面积恒定不变)等等。这些问题相信已经一一获得完美解决,令红箭11能够无后顾之忧的闯荡国际军火市场。  

小节

红箭11激光驾束制导单兵反坦克导弹,目前最大的对手是是定位接近的红箭12。假如红箭12将成本与可靠性问题解决,其针对现代坦克最薄弱环节的攻顶模式,以及“发射后不管”这两个突出优点,将令红箭11难以匹敌。

但红箭11始终有更为简单可靠、成本低廉的优势,仍有相当广阔的国内外发展应用空间。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