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7大看点


来源:北京知道

原标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7大看点

到2020年,北京大气中的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住房约占30%。

今天,《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相比草案,本轮规划期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另外,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增单独章节,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安排,提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还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以此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

知道君(xjb-jingshier)总结了7大看点。

1 规划期延长与“两个一百年”目标衔接

此次总规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来编制,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城市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此次更改为2035年。

《总体规划》确立了三阶段目标。近期到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承上启下,远景展望到2050年,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更好地衔接

近期规划年限对应建党一百周年,到2020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同时,远景展望呼应建国一百周年。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2 城市空间结构增“一核”“一区”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此次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而言,“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总规提出,中心城区要降低人口密度,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

另外,“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

“一区”,是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3 严守三条红线

新总规提出将严守三条红线,即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

人口总量上限位列三条红线首位,将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其次是生态控制线。将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现状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

具体而言,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城市开发边界方面,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2921平方公里,2020年要压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压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下一步将编制分区规划和实施方案,依据各区功能定位和资源条件,分解落实减量任务,制定减量计划。

4 新增章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根据此前草案,文本主体部分分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科学配置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六个部分内容。

新总规显示,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新增两章,分别为第六章“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第七章“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包含在第七章内。

其提出,要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将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另外,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共同促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5 设42项指标评估城市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此次规划还通过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经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初步建立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评价指标体系,共42项指标,以此对城市发展目标进程进行评估。

据悉,42项指标涵盖备受关注的人口规模、PM2.5控制等目标。

例如,北京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20年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生态方面,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首提减量发展以“疏解”为牛鼻子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七次编制总规。

市规划国土委(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规划师施卫良介绍,新版总规首次提出了减量发展的理念,改变了以往聚集资源谋发展的思维定式,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坚持疏解功能谋发展。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通过疏解功能带动人口疏解,通过内部功能重组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和布局的优化,从而更好的发展。

不止是减,中心城区提出了“三减、三增、三严控”的建设管控要求。“三减”指中心城区要减少常住人口规模,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少产业用地;“三增”指增加居住用地,增加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增加绿地等公共空间;“三严控”指严控规划总建筑规模,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控超高层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选址布局。

另外,本次规划编制更加注重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聚焦了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治理,从源头入手综合施策。

7 跳出北京看北京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

施卫良说,本次规划与以往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上升到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度,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规划北京的未来,提出要努力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因此,规划用专门一章来强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作出安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表示,单设章节讲京津冀协同发展,当时是在编制过程中,向京津冀专家委员会汇报的时候,专家们提出一个建议,专咨委的职责就是推动中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所以我们认为协同发展是很重要的内容。

他说,我们以往的大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只讲自己区域范围内的事,这一轮北京总规专门有一个章节讲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一个大盘子,摆脱了“一城独大”、“一城独优”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讲到北京“两翼”的时候,一个是自己市域内的事情,一个是河北省的事情,两件事情同时写进北京的总体规划,恰恰说明北京的总体规划不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同时考虑好区域的协同发展,帮助河北来发展好雄安新区,本身就是帮助北京。

背景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来,国务院批复和总体规划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在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多数已经提前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但是,经过十年的飞速发展,有些指标也早已突破了上版总规确定的2020年控制目标,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十分突出。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目标和对策,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角度,寻求综合解决方略。

与此同时,首都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以及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这些都将对首都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需要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考虑,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最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期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谋划和回答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记者 邓琦 吴为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