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哪里人最高|大象公会
山东人和东北人不但远没有网上流传的那么高,甚至不是中国身材最高的。
文|何必
「中国哪里人最高?」「你给本省平均身高拖后腿了吗?」
这个定期会被翻出来的话题,几乎每次都会激发大批年轻人的身高焦虑,当然,它也是少数网民提振自信的利器——他们的家乡在排行榜上可以傲视全国。
然而,广泛流传的中国各地身高排行的数据,其实是典型的三无产品,它们不但不靠谱,而且错得缺乏基本常识。
▍某门户网站的报道
▍网传的全国各省男女平均身高数据,数据没有标明来源、主持测量单位、抽样程序,是典型的三无数据
迟来的调查
可靠的数据,来自可靠的调查,中国却一向缺乏这类调查,即使形成部分成果也秘而不宣。
中国第一次开展系统的体质调查始于1979 年。当时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在全国16 个省市开展7~22 岁青少年儿童体质状况调查,出版了《科学技术成果报告》,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学生近20 万人体质状况的测量数据。
有了这次经验,1985 年国家教委、体委、卫生部和民委又在全国29 个省市开展28 个民族的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调查,获得近50 万人的研究数据。随后上述部门联合发文,决定自1991 年开始,每三年一次开展统一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然而,这项政策贯彻的并不理想,既有的调查数据如今也难以寻觅,而且这项调查不包括22 岁以上的中国人口。
为设计符合中国人身材的工业品,中国标准制定机构于1985~1988 年开展了全国成人人体尺寸测量,获得第一批成年人身体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开放。直到二十年后的2009 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才开展第二次成年人体尺寸测量,这批数据依然没有对外公布。
▍某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
2000 年起,国家体育总局为系统掌握国民体质状况,评估《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成效,会同十余个部委开展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于2000、2005、2010、2014 年完成四次监测。国家体育总局和部分省市区体育局出版了四次调查公报。
这批数据是目前比较全面的一种,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给出了详细的年龄组区分,但却没给出标准差;有的给出了平均数和标准差,但年龄组、族群、城乡等分类标准并不完整。「县——市——省——国家」的层层汇总也使得数据失真概率增加。
▍《2014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2014 年全国20~59 岁成年人身高,该数据年龄组分类详细但缺乏标准差等辅助理解数据
▍《2000 年山东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济宁市20~24 岁人群体质数据,身高部分给出了平均数和标准差,但只有这一个年龄组
在缺乏其他变量参考的情况下,我们难以区分各地身高的差异是否有统计上的显著,以及这些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009~2012 年,天津师大、内蒙古师大、锦州医科大三所学校联合完成了「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覆盖全国22 个省、自治区的汉族群体,并公布了详细的抽样测量方案以及数据结果,让我们第一次能够对全国各地主要人群的身高有了清楚地认识。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第一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各地主要人群的身体数据
最高人口在哪里
山东人一向对自己的身高十分自信,网络流传的数据都表明山东男性身高领先全国(173.61 cm 或175.44 cm)。事实果真如此吗?
▍山东网友用遍地180 回应黑龙江网友的蔑视
人的身高分布还是要服从统计基本法,单纯的平均数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加上标准差才能帮助人们理解。根据「汉族体质人类学」调查,潍坊市城市男性平均身高为1700.95±65.5 mm(Mean±SD,下同);「国民体质监测」也表明,济宁市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2.4±5.58 cm,那么山东男性身高的标准差大约6 cm。
假如山东男性平均身高175 cm,就意味着有13.59% 的男性为181 cm 至187 cm,2.15% 的男性身高为187 cm 至193 cm,这和走在德国大街的观感差不多——德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75.4 cm。
显然,东北、山东等地男性身高纷纷超过175 cm 之说极不靠谱,至于山东女性身高169 cm 的说法,就有点近乎骇人听闻,因为这个数字比德国女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以山东9800 万人口和山东女性如此优越的身材,山东女性足以在奥运会上完爆整个欧洲。
▍德国各州男女平均身高:深灰为男性全体及各年龄组数据,浅灰为女性全体及各年龄组数据
那么中国究竟哪里人最高?
根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统计,全国乡村男性女性平均身高最高的是保定(1700.2±57.5 mm、1574.2±50.7 mm),城市男性女性平均身高最高的是锦州(1708±68.4 mm、1589.7±63.6 mm)。同一地区的男性女性身高同时雄冠全国,实属罕见。
▍中国城乡男女平均身高前八位
纵观城乡男女身高前八名,东北华北占多数,这是不是意味着北方汉族高的经验印象就是对的?
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们把目前社会上最活跃的20~44 岁年龄组单独分析,排名就有所不同。
▍中国城乡男女20~44 岁组平均身高前八位
嘉兴、福州、淮安、滁州这些在中国身高榜上名不见经传的地区纷纷提前,超越了榆树(长春)、潍坊这些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高个子地区。
假如我们将调查地区按照汉语方言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江淮、西南、吴、赣、闽、粤、湘、客家等十一个区域,结果同样出人意料。
▍中国汉语各方言区城乡男女身高平均数
统计表明,在乡村男性女性身高排行榜,江淮方言区都稳坐第一。而且江淮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乡村男性已经接近北方汉族身高,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这两个方言区的女性则已经成为汉族乡村女性最高的区域,江淮方言区乡村女性的身高甚至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其他所有方言区。
而东北方言区的乡村男性身高则跌落到第四,乡村女性身高跌落到第五。
城市男性身高中,江淮方言区超越了西北、华北方言区,仅次于东北方言区位居第二,而且吴语方言区男性身高也和江淮方言区一道和北方汉族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远高于南方其他方言区。
城市女性的身高与男性相似,江淮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分居二、四位,与北方汉族没有显著统计差异。
尽管吴语方言区的居民会否认他们与江北江淮方言区的邻居有诸多血缘和文化上的联系,但统计表明,他们在身高上共同进步,有望改变南方人个子矮的刻板印象。
什么决定了身高
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地域无疑是首要因素。北方人高于南方人,山东人长得高,作为山东河北移民后代的东北人长得更高,这些仿佛都已成为不证自明的常识。
统计分析也验证了这个想法,将三十一个城市男女身高与城市纬度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汉族城市男性女性身高与纬度成显著正相关。随着纬度的升高,自南向北中国城市汉族人的身材逐渐递增。
▍中国汉族人身高和纬度的相关性分析
然而,地域差异背后是汉族几千年的移民和融合的历史,是中原华夏族群经历了南北朝和两宋之际的两次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结果,它直接形塑了南北方汉人族群在基因上的差异。
今天的南方人,是向南拓殖、迁徙的中原人与长江以南的土著南岛系、侗台系民族融合的结果;今天的北方人,则是滞留在中原的汉人与南下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汉晋间少数民族内迁及历代汉族迁徙图
基因交换的频繁程度也是影响身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华北、东北地区人口身高占优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移民,不同群体的基因能够有效交换,提高了人口体质。相反,尽管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大移民,四川盆地由于其封闭性,社会稳定后与外界人口交流不多,目前人口身高显著低于其他西南官话区汉族。
▍西南方言区内各城市男女身高的U 检验,P < 0.05。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和资阳显著低于其他西南方言区城市
历史的行程和个人的奋斗密不可分,人口的先天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后天条件同样重要。
从统计来看,六十年来对汉族人群身高塑造最重要的因素是城乡差异。在31 个城市中,有24 个城市的男性身高、19 个城市的女性身高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在男性身高差异最显著的锦州,其20~44 岁年龄组的城市男性身高平均为1734.5±55.2 mm,而乡村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686.8±61.1 mm,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嘉兴、昆明同年龄组的城市人口身高,可见城乡差异逆转了南北方汉族人口的先天基因差异。
经济因素不仅影响了城乡人口身高,也改变了地域之间的身高差异。
以年龄组差异来看,汉族乡村男性身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60~80 岁组、40~49 岁组、20~29 岁组中,吴语方言区人口身高为第5、5、3 位,江淮方言区人口身高为第4、2、1 位,而西北方言区人口身高为第2、1、7 位。这种顺序变化与三地近六十年来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相关。可见,即使先天基因底子好,也能被后天的经济发展逆转。
如果中国地区性的发展差异一直延续下去,迟早有一天,中国男篮可能被江南人和岭南人包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