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金鸿控股财务告急:资金缺口21亿 陈义和质押100%股权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原标题:金鸿控股财务告急:资金缺口21亿 陈义和质押100%股权   金鸿控股(000669.SZ)

原标题:金鸿控股财务告急:资金缺口21亿 陈义和质押100%股权

金鸿控股(000669.SZ)或将面临一场资金链断裂风险。

8月10日晚间,公司发布资金告急公告,因公司控股股东新能国际、实控人陈义和未能按时追加信用增强资金508万元,今年2月完成的通过信托计划实施耗资过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被强制平仓。

或许,这只是开始。此前,公司还曾上演股债双杀。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金鸿控股的财务压力巨大。截至今年一季度内,公司年内需要偿还的银行借款为24.27亿元,而目前账面上仅有4.24亿元(包括因冻结等受限资金2.15亿元)。

此外,公司2018年发行的规模为8亿元的公司债进入回收期,如果债券持有人存在较大规模回收意愿,将会大幅加剧公司财务压力。

金鸿控股的前身是1996年上市的中讯科技,2012年,陈义和完成23.79亿元借壳上市,自此,通过频频设立和并购,陈义和构筑了庞大的天然气王国。

不过,身处重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陈义和并未创造出可观的利润。近三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持续下滑,收购的5家公司4家业绩在2017年未达标。同时,2014年、2015年,公司通过定增及发债募资24.89亿元投入的4个项目也均未达到预期。

今年5月以来,公司筹划以42亿元价格收购亚洲燃气100%股权。股票复牌后,股价接连下跌。

值得关注的是,控股股东新能国际所持公司21.50%股权全被质押,而陈义和持有新能国际90%股权。这些股权已触及平仓线。

员工持股计划被强平亏损3900万

凑不齐508万元,实施不到半年的员工持股计划被强制平仓,其背后或是资金之困。

金鸿控股发布的公告显示,8月6日,公司的2017年度员工持股计划购买的所有股票已被全部减持完毕。

这次被动减持是云南信托受委托方南京银行指令实施,其原因是,股价下跌至警戒线,资金补偿方未能及时全额现金补仓。

金鸿控股的2017年度员工持股计划惠及200名员工,通过信托杠杆实施,南京银行为优先受益人,金鸿控股为一般受益人,员工持股计划优先受益人份额与一般受益人份额比例为2:1,公司控股股东新能国际及实控人陈义和为信托计划项下资金补偿方,承担预警止损下的资金补偿义务。截至今年2月23日,该计划实施完毕,累计买入股票795.99万股,占总股本的1.64%,成交金额合计为1.1亿元。

然而,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至今年5月17日,该计划的预估单位净值为0.8494元,低于信托计划止损线0.85元,要求资金补偿方在5月21日下午5点前追加信用增强资金588万元,使信托计划预估单位净值恢复至0.9元以上。

然而,在要求的时间内,新能国际及陈义和仅追加增强信托资金80万元,还差508万元。最终,这一短命的员工持股计划宣告结束。

根据信托合同约定,云南信托已对信托财产执行强制减持操作,金鸿控股(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信托计划的一般受益人已经自动丧失其份额,剩余信托利益由优先委托人进行全额分配。如此一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损失高达3900万元。

公司表示,新能国际承诺,此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所产生的全部损失由新能国际全部承担。截至目前,已对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现金补仓,累计金额2021万元。

员工持股计划被强制平仓源于股价跌幅过大。

今年2月23日,公司股价收报11.79元,8月10日收盘价为5.85元(除权后),复权价计算,跌幅为29.05%。实际上,近三年来,公司股价跌幅远不止此。2015年高峰期,其股价最高达96.43元,至上周五,股价跌幅高达76.95%。

标的承诺盈利过亿实亏超千万

股价跌跌不休与公司外延式并购被坑、经营业绩不理想密切相关。

金鸿控股实控人陈义和低调神秘,公开资料对其描述也较为模糊。2012年,陈义和完成借壳上市后,开始天然气产业及环保工程业务的扩张。仅在2017年,新增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多达11家,其扩张速度可见一斑。

为了产业布局,2014年、2015年,公司相继实施定增及发行公司债券,分别募资17.4亿元、8亿元,合计25.4亿元募资全部投向衡阳、张家口等燃气项目。截至2017年,衡阳及张家口燃气项目投资全部完成,当年实现的效益分别为176万元、-3622万元,远未达预期。另两个项目投资尚未全部完成,也均未达到预期。

在扩张过程中,公司还大举并购,相继收购了宽城博瑞67%股权、苏州天泓80%股权、正实同创49%股权等,其中,最大的一次手笔是2015年9月,公司耗资4.3亿元收购正实同创49%股权。

就是这最大一笔收购,让金鸿控股跌落坑中。彼时,交易对方承诺,2015年至2017年,正实同创实现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2.4亿元,年度净利润分别为2015年0.6亿元、 2016年0.8亿元、2017年1亿元。然而,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承诺期,正实同创实际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4575.87万元、3033.44万元、-1479.45万元,无任何一个年度完成承诺业绩。三年累计下来,其完成率也只有25.54%。

目前,为了追讨业绩补偿,公司不惜反目,已向法院起诉。

整体上看,近几年,金鸿控股的经营业绩也不是很好。2015年至2017年,公司实现的营收分别为25.73亿元、24.71亿元、37.67亿元,前两年下降去年大幅上升。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47亿元、1.91亿元、2.40亿元,同比增长-21.61%、-23.00%、25.76%,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不及2015年。同期,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1亿元、1.81亿元、1.70亿元,而2014年为3.12亿元。这意味着,近三年的大举并购不仅未实现业绩提升,反而在持续下滑。

6.3亿现金难偿24.27亿贷款

除了经营业绩不理想,金鸿控股还面临较大偿债风险,流动性告急。

今年5月17日、8月6日,金鸿控股接连上演股债双杀。7月27日,联合信用评级将金鸿控股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及其2015年发行债项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根据今年一季报,公司流动负债42.38亿元,剔除经营性负债,年内需要偿还的短期负债达29.34亿元。一般而言,用于还债的资金为现金净流入的资金。参照2017年公司现金净流入6.89亿元标准,减去一季度加速回流的2.63亿元,初步估算,其年内资金缺口达25亿元。今年6月13日,公司将募资中4.2亿元临时性补充流动资金。那么,资金缺口还达21亿元。如果2015年发行的债券持有人大规模回收意愿强烈,这一长期负债将变为短期负债,将增加资金缺口8亿元,合计达29亿元。

从19.34亿元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看,货币资金4.24亿元,较年初8.23亿元减少了3.99亿元,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有2.15亿元货币资金保证金及冻结而受限。这意味着可用货币资金只有2.1亿元。公司的应收账款为7亿元,近几年变化不大,周转率也无明显提升,存货规模较小。总体而言,变现能力较弱。

反观流动负债,高达42.38亿元,这一规模是流动资产的2.19倍,都是年内需要拿真金白银支付的。由此可见,即便仅偿还年内24.27亿元短期银行贷款, 6.3亿元资金也远远不够。

偿债指标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说法。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3.64%,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0.46倍、0.44倍。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去年底,公司对子公司担保余额为38.80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94.12%。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公司正在通过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措偿债资金,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金鸿控股流动性告急,公司股东质押比例偏高。实控人陈义和通过新能国际持有金鸿控股21.50%股权,早在去年就已悉数质押。仅在去年1月18日,新能国际一次性将占其持股总量88.04%的金鸿控股股票用于质押融资,解压期限为2019年1月18日。

此外,二股东联中实业、三股东益豪企业股权质押比分别为78.94%、78.66%,二者持股均超过5%。

针对上述问题等,金鸿控股回复长江商报记者称,目前处于中报前的静默期,无法接受相关采访。

(责任编辑:畅帅帅)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热门文章

精彩视频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