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历史变迁中的名人高考记
财经
财经 > 正文

恢复高考40年:历史变迁中的名人高考记

原标题:恢复高考40年:历史变迁中的名人高考记

1977年,注定是要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12月,570万不同出身的考生走进考场,从此,他们的命运出现转折,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因此改变。时至今日,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已有四十年。而我们生活中那些有名的人物,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高考故事,这些回忆见证着中国高考的历史变迁。

1977年,被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了,无数青年学子欢呼雀跃,发奋学习,陈嘉映就是其中一员。1976年前后,时局急促变化,陈嘉映一再告诫自己“要在天下滔滔之中坐定书桌”,一边做些翻译,一边读书。1977年恢复高考,让陈嘉映得到了在北大学习德语的机会,机缘巧合成为海德格尔的弟子和熊伟教授的爱徒,从此走上研究西方哲学的道路。

陈嘉映是名副其实的“学霸”,高考笔试第一,进了北大;研究生的笔试也顺利通过;宾大哲学教授科克尔曼斯之所以会邀请他去美国留学,是因为听说他当时在尝试翻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还是位潇洒的才子,他参加高考是因为觉得大学是“比印刷厂更好的混日子的所在”。对生活的热爱,让他过得潇洒、随性;对哲学的理解,让他保持冷静与认真。

80年代的中国高考,逐渐标准化规范化,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马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参加了高考。他立志于北京大学,然而第一年的高考成绩,他的数学只有1分。随后连续两年再战,他的总分数却总是比本科线差一点。正当他打算以专科生身份进杭州师范大学的时候,由于学校刚升到本科,招生人数不够,马云竟凭借自己优秀的英语成绩直接专升本。

“人生变化无常,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面对自己的高考经历,马云这样感慨道。也正是这种自信,让他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创立阿里巴巴,用淘宝和支付宝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购物习惯,开辟了中国电商新时代。

当代著名小说家麦家同样是80年代的高考生,而他的高考故事则更加传奇。麦家当年参加高考,成绩勉强上提档线。但在医院参加体检时偶遇负责招生的领导。他知道麦家数学是满分、物理94分且体格优秀以后,破格录取了他。进校以后,麦家才知道毕业后将从事军队情报工作,俗称特工。

但后来麦家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文学上,偶然读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和他当时有一样的心态,压抑、躁动……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这让麦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小说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暗算》《风声》《风语》等作品问世。

90年代的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为巨大。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等新政同时实行,表明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1992年参加高考的徐静蕾,报考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面试却失败了。在考场外徐静蕾遇上一位导演,把她误认为是表演系的学生,这使她猛然动了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念头。

专业考试时,老师让徐静蕾表演了两个小品。事后徐静蕾回忆道:“当年和我搭档的两个考生和我一样,最终都考上了,但他们都是有一些经验的演员,我能考上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对手很好。对我来讲,那次考试真是超水平发挥。”

90年代中后期,高考逐渐分化,高校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扩招,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张嘉佳,曾出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并被改编成电影。他的高考故事也非常具有戏剧性。199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张嘉佳化学考试的答题卡没填涂准考证号,这一科没有成绩,总分只能上二本。次年他复读,啃完厚厚几大本“题典”,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南京大学信息工程系。

以前他觉得高考是“神经病”,“一群傻子折磨另外一群傻子”。回过头看,他觉得人生经历的这一切都可以看作一种磨练,“回忆起来,你只觉得苦,可难道人生都不能吃点苦吗?一点苦都吃不了,那还混什么?”

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具创造性的80后,他们对于高考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著名组合水木年华的两位成员缪杰和卢庚戌,就用“噩梦”来诠释自己的高考经历:“没有什么比高考更狠的事儿了。从小到大,为了高考这个目标,我们牺牲了多少童年该有的自由与乐趣。”

缪杰当时考了650分,这个分数,基本上是“指哪打哪”的“。“那天父亲一高兴,给我买了两把吉他,都是四、五百块钱的高级货。”从小,缪杰就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梦,大学毕业以后,基本上就只做一种梦了:“总是梦见高考了,好多参考书还都没看呢。一急,就醒了。”     

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实施,最初只有22所有自主招生,目前扩大到有九十多所,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考生可以得到高校相应的高考降分录取政策。青年作家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9年10月,获第七届人民文学奖。2008年,19岁的蒋方舟去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与众不同的是,当所有人的笔试结束之后,她被要求加试一场。加试的题目是请在一小时时间内就“谣言”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在监考老师的注视下,蒋方舟在一小时内写了一千多字。她觉得,这是学校对自己的质疑。最终,蒋方舟的笔试和面试全部通过,获得了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的承诺。

2010以后,随着扩招、三本院校、民办院校的发展,和生源的相对减少,“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上大学”的现象已经遗失殆尽。大学平均录取率能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大学的精英教育彻底完结。90后代表人物王锐旭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90后大学生创办的“兼职猫”APP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生兼职平台,还得到了总理李克强的接见,获得李克强盛赞“非常欣赏年轻人白手起家”。

“高考对我的影响很深。一开始家里对我的期望很高,但分数出来之后差距挺大,我还跟家里发生争执。”上大学后,王锐旭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将来可能不好就业,他犹豫了,甚至打包了东西打算回去复读,结果没赶上高考报名。他迅速调整心态,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013年9月,王锐旭推出 “兼职猫”APP,之后获得了百万级天使投资。再次回望高考,王锐旭认为,“不要局限这次的考试,人生还有很多转折点,要规划好人生的道路,为以后的多个转折点做准备。”

回望高考40年发展史,不难发现,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高考,已然不是人生道路上的唯一选择。其实,看过这些名人大佬的高考故事,你会明白,高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它既不能完全概括你之前的努力,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因为,人生的高度,从来都不取决于高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