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杨越欣)11月5日,备受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吸引了全球众多国家、企业参展。社科院世经所副研究员张斌在接受凤凰网财经的独家专访时表示,举行进博会无疑会对中国对外贸易起到促进作用,让国外更多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市场和商品。
此外,张斌还详细探讨了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张斌认为,目前股市的低迷态势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短周期有关。从行业角度来看,价格水平较好时,企业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多,周期性的行业繁荣也会带动整体经济向好,人们对经济的信心自然也会增强。而到了周期的下行阶段,尤其是快到触底阶段,人们对经济形势自然会出现悲观情绪。
而从中长期来看,张斌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是“一个成长的烦恼。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低收入走向高收入的过程中,都会发生类似的问题,在成长过程当中很难避免。中国现在面临的基本问题,在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基本上也能看到。”
张斌认为,中国成长的烦恼,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而改善生活最主要的渠道是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医疗、教育、环境、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
而同时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逐渐饱和,增速也因此放缓。“就像你有了一台车、两台车,有再多钱也不会买第十台车、第二十台车,除非你是爱好者。也就是说,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供给侧很难快速做出反应和调整。”张斌分析表示。
张斌认为,供给侧遇到的问题在于工业品产能过剩,而对服务业的增长需求反应滞后。服务业的改革在很多领域需要政府调节,因为许多服务行业,例如教育、医疗等目前主要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主导。而政府与企业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政府没有像企业一样,受到市场规律支配,有很强的激励动机,因此在改善公共服务方面反应速度会慢一些。
除了激励机制,张斌表示,服务业供给方面的改革还会受到价值观分歧的限制。“比如说医疗改革,有赞成市场化的声音,也有很多反对市场的声音,这就需要政府做平衡,到底应不应该往市场化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步,政府面临着整体价值观的分歧,达成共识比较难。”张斌表示。
张斌认为,社会整体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达成共识,需要经历相对较长的时间,甚至需要一、两代人观念的转变,“所以说这是中国成长过程中一个正常的烦恼,关键还是收入提高后,需求结构变化导致许多领域的供求出现不平衡。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人们收入的提高。”
因此,张斌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仍然充满信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并不高,中国可能过不了几年就能达到,但难的是在短期内摆脱掉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的状态表面上看是供求不平衡,背后则包含很多认识上的分歧,有很多焦虑的情绪在里面。”张斌表示。
最后张斌总结道,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整面临一些困难,从长期来看,这些面临的问题都只是成长的烦恼,最终中国还是会朝着更高收入国家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