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WEMONEY讯 11月17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就金融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开展监管科技应用实践、防范金融风险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发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路”的演讲主题。
黄益平认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第一是获客难,第二是风控难。“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双轨制,一是正规部门,比如商业银行,其次是非正规部门,比如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利率双轨制体制下,正规部门利率被压低,导致一大部分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的需求从正规市场挤到非正规部门。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融资难远比融资贵严重很多。最近困难进一步加剧,部分可能是因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举措对民营企业融资造成较大的打击。”黄益平说。
“这中间还夹杂着一个非常难的话题,国企和民企到底能不能公平竞争?即便市场化了以后,即便我们采取了各种政策,民企能不能真正享受和国企一样的平等地位?我个人觉得难度比较大,但我们可以向那个方向努力。”黄益平说。
黄益平表示,在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时,数字金融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简单的说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实际上,最佳的模式可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市场化的服务民营企业的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具体来说,短期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发牌照,二是开放征信系统,三是解决远程开户问题。
近期,央行、财政部和银保监会也出台一些举措,短期内能缓解融资问题。长期来看,黄益平针对政策思路上提出四点看法,一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放弃行政性的思维,坚持市场化的策略,包括利率市场化与市场化的风险定价;二是对个别企业、在特定时期,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与政策性金融手段给予扶持,比如融资担保以及贴息;三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线下依靠软信息,线上利用大数据;四是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市场化的、服务民营企业的、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凤凰网WEMONEY 张国栋/编辑)
附黄益平演讲速记:
刚才听李东荣会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宏大,同时富有洞见的报告,我今天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题目,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很愿意借今天的机会再给大家作一次分享,也算是参与我们当下关于这个问题很热烈的一个政策讨论。核心问题是怎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已经持续了很久,我想首先说三句话:
第一,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一般说到银行借钱,他给你做信用评估,无非就是看你的历史数据、财务报表,实在不行看你有没有抵押资产。如果你到资本市场上融资,对企业的资质要求、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所以这个门槛是更高的。民营企业通常的特征基本上就是规模小、历时短、不稳定,再加上缺乏数据、抵押资产,所以对民营企业做融资最大的困难就是获客难、风控难。在金融领域,经常有一个二八法则,金融机构就是把最上面的20%客户抓住就有80%的市场份额,再剩下80%的客户是很难处理、很难服务的。所以,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2005年联合国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号召各国政府想办法来提高或者改善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服务,所以在中国有这样的问题不奇怪。
第二,民营企业融资难在中国更加严重,为什么会更加严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金融扭曲可以看成是双轨制,一个正规的部门,比如商业银行;其次是非正规的部门,比如说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这两个政策中间如果没有扭曲,利润水平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最后决定一个均衡利率。现在假定这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之间没有本质性的质量差异,这两个市场的利率最后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是统一的,如果不是统一的会导致套利,最后推动两个市场走向统一的利率,这是简单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在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不成立的原因是因为在正规市场,我们的一致性的金融政策把正规市场的贷款利率给直接人为的压低了,导致了两个结果:需求增长和供给减少。(图)由图中可以看到,在这个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缺口,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银行搞齐配额,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借到钱,另外一部分人不能借大钱。一般而言我们比较容易想象的是到正规部门融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融到资,另外一部分人肯定融不到资,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偏好大企业、国有企业,所以更多的是民营企业把它给挤出去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融资难这个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在正规部门的政策抑制加剧了这个问题。剩下的这一块推出去了以后,有的企业还是需要融资、发展怎么办?他们就被挤到了非正规部门,到非正规部门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非正规市场的利率进一步提高。中国融资难的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严重?除了一般普遍性的小微企业获客难、风控难的困难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正规部门利率的抑制导致了我们更多的民营企业不能从正规部门获得融资,而且到非正规部门去了以后,成本会变得非常高。所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说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是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个时候的融资成本就很高。正规部门的融资难和非正规部门的融资贵合在一起,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的政策抑制加剧了这个问题。
第三个,为什么最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下子进一步恶化了?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客观地说,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措施?无非是金融交易要监管全覆盖,无非就是要去杠杆。全覆盖和去杠杆最后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非正规部门金融交易萎缩,今年上半年,社会影子银行交易减少两万亿。从去杠杆的角度来说,假如说信贷要收紧,作为银行从哪开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想象的,首先会收风险比较高、不稳定性比较大、缺乏抵押资产的客户,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这个政策最后可能确实对民营企业导致非常大的打击。但我想特别说明,我并不认为这个政策本身是决策部门设置的专门来打击民营企业的。为了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很可惜的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最后变成了对民营企业融资很大的伤害。
三句话:一、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二、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尤其难,在相当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扭曲导致的。三、确实我们短期的一些为了防风险的很好的政策实施,客观上来说,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所以大家看到,现在民营企业确实很焦虑,(图)这是一位民营企业在央行行长座谈会上说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我要是能有一个银行的牌照,我就会一家一家的去救这些民营企业,因为感受到民营企业的日子非常难过。我充分地理解他们焦虑和痛苦的心情,但客观地来说,如果我给你一个牌照,你拿着牌照一家一家救,作为金融学者我是很担心下一步的金融风险。去救要按照市场规律救,如果违背市场规律从道义上救会有很多的后遗症,我并不是批评这个民营企业家,我觉得他的焦虑、抱怨的辛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相信我们政府也充分理解了这个问题,从中央到政府都采取了很多的政策,2018年,国务院已经开了四次常务会议,要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举措。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定向降存,能有更多的流动性流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最近推出了民营企业债权融资的支持工具,希望能对一些本来资质还不错、短期有流动性困难的企业提供一些融资方面的支持。
财政部和其他几家金融机构一起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希望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支持。
银保监管宣布新的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增长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比例,大概总的要求是在三年以后,我们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在总的新增融资比例当中要上升到一半以上。而且好像今年内对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要下降一个百分点,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政府确实很焦虑这个事情,已经不仅仅是关于民营企业的问题,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对于中国的就业、增长、利润、生产率和创新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支持民营企业,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决策者的意愿来说,都是非常清楚的。
但这些政策是不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现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个人是有一点疑问的。我觉得这些政策都很重要,在短期内会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的四点看法。
第一,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单纯行政手段。要求银行贷多少,要求他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估计是能执行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可以做最好的商业决策?这是有问题的。有的银行擅长做这样的业务,有的银行擅长做那样的业务,最后谁来做?关键看他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利率不能市场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首先要看,如果利率不能灵活,比如我们要求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贷款利率附近,我相信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好处的,因为金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是成本要覆盖风险。民营企业本身的特征就是规模小、不确定性大、风险比较高,你要对它提供金融服务,你的成本就应该提高。这就要求,除了我前面讲的双轨制把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在正规部门就可以增加很多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人为地把利率给压下去,反而会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同时,会不会对金融机构下一步造成新的风险?我们觉得这些都要考虑。所以我觉得,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这是第一步。
从第二步看,有些民营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利率可能会有困难,尤其是短期内像我们现在这样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经济下行,有很多本来不错的企业造成流动性压力等各种问题,政策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或者短期或者长期提供支持,因为他们对社会稳定很重要,他们可能对创新很重要,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很重要。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需要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策性支持,这个责任应该交给政府,至少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而不要把这个责任一股脑地放到商业金融机构的身上,以后这笔账是算不清楚的。
前面我们提到的这些举措我觉得都很重要,人民银行采取了很多的措施,财政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我觉得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的推广,担保、提供融资支持、贴息等,都可以,但责任要由政府承担,而不是强加给金融机构。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是没有解决前面说的世界性的难题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无非就是我刚才说的获客难和风控难,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一直会存在,但客观上来说,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这个领域其实已经做出了很多尝试,已经借来了非常有益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有的时候是线下线上结合,在很多地方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比如说线下靠软信息,民营企业不就是因为他没有那些传统商业银行所需要做风控的评估资本因素吗?没有财务数据、历史数据、抵押资产,但其实,如果银行对于这个企业有充分的了解,软信息可以给他做比较好的贷款决策。在江浙一带有很多这样的中小银行他们基本的要求是,银行的职员对你的客户充分了解,全方位地了解,不管了解你的财务状况、知识水平、全方位了解了以后,对你做信用评估有的时候比财务还要靠谱,而且他们有的做的很不错。我曾经调研过(尤努斯?)试点,13个员工在那里辛辛苦苦做一年,精神非常可佳,就是一家一家农户谈,一年服务了138家农户,从数字上来说有一点遗憾,但是从他工作的努力和精神上来说是可以的。农村妇女完全没有任何可以帮助银行贷款信用的基本材料,但是我们通过向穷人银行或者像国内中小银行,可以用软信息对他做一个非常好的评判,不良率都很低。
其次是大数据,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大数据和移动终端在我们的网络贷款当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今天不是讨论P2P的问题,我们已经有3家国家发的网络银行,这三家银行业务开展的都很好。微众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去一万多亿的贷款,不良率非常低。网商银行在杭州一个办公室一共377个人,一年服务了500万家的小微企业,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看起来是可以做的。
如果未来把四个方面的思路结合在一起,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有可能的。当然,在中间还夹杂着一个非常难的话题,国企和民企到底能不能公平竞争?即便市场化了以后,即便我们采取了各种政策,民企能不能真正享受和国企一样的平等地位?我个人觉得难度比较大,但我们可以向那个方向努力。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很重要,如果我们真的认为,要支持民营企业实现公平精整,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一方面要支持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我们就应该大张旗鼓地说,我们政策要向民营企业倾斜。因为它的起点就低,给他倾斜、特定的支持才能让他公平竞争。但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个人对于这个方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在短期内仍然会有一些不平等,仍然有一些歧视,也许很难避免,关键看我们是不是在往前走,这样的其实是不是在减少,如果在减少,我觉得未来得发展还是有前途的。比如我们在全球危机以后,大家都担心“国进民退”的问题,但如果现在再回过头看过去十年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就业、产出、利润、创新和增长当中的比重,都是在大方向上往上走。我觉得这是好的,所以关键不是明天能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关键是明天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能不能比今天稍微少一点。
毕竟今天讨论金融科技的问题,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在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时,数字金融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我们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的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帮助我们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根本性的思路应该是市场化的策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化的风险定价。
第二,对于个别企业在特定时期,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手段给予扶持,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们对增长、稳定都很重要,政府可以做,但是这个责任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个单要由政府来买。
第三,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简单的说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实际上,最佳的模式可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第四,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市场化的服务民营企业的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具体来说,短期内我们可以三个方面:1.发牌照。2.开放征信系统。3.解决远程开户的问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