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的机器人之梦

杨国强的机器人之梦

null

这次转型,它是认真的。

文 /华商韬略 包涵建筑工地上一派繁忙,却听不到人声的喧嚣。

一组组机器人穿梭在正在搭建的楼宇之中,井然有序,安静异常。

它们接替了建筑工人繁重危险的劳动——装模板、砌墙、外墙喷涂、焊接钢筋。当它们用激光去测量位置时,能将误差精确到最低。

最终,一幢幢高楼在流水线上像生产汽车一般被生产出来,质量可靠,效率惊人。工人的双手得到极大解放,建筑工地的“零伤亡”不再是梦……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碧桂园眼下正致力去做的事。

1月21日,在碧桂园举行的2019年度会议上,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旗帜鲜明地提出,未来的碧桂园,是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为此,他给公司2019年的发展划出三个重点:地产、农业、机器人。

当人们还在争议地产巨头跨界要怎么玩时,碧桂园已经在生产适合建筑机器人使用的铝模、顶架、爬架、墙板,其农产品零售终端“凤凰优选”的全国门店也早已突破1000家。

优秀的公司总是最先嗅到变化,然后以超越你期待的姿态转身。

要么不做,要做就孤注一掷,做到极致。

是的,这很碧桂园。

【三条腿走路的未来】

“如果社会能因碧桂园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那就是这家公司的价值。”杨国强在这次年会上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做地产,让碧桂园为超过1100个城镇带来了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成为2017、2018年连续两年的房企销售额冠军;他做扶贫,将其上升至主业高度,助力全国9省14县的脱贫工作,2018年,杨国强家族亦成为中国捐赠百杰榜“首善”。

也因为清楚自身的价值,在2019年很多人对地产行业心生迷茫时,碧桂园却保持了一份难得的乐观。

在这次年会上,杨国强阐释了他这份乐观的根由——是相信未来十多年中国城镇化还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也看好这一进程中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机会。

“中国这样大,这么多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想更进一步。走出来务工的农民,很多人不会真的回农村去住了,他们应该有好一些的城镇住房。现在我们的城镇化率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房地产每年起码会有10万亿左右的市场。

null

相比行业,他更忧心的,是房企如何在波动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

为此,他这次强调,碧桂园要“提升全周期的竞争力”。在市场下行的时候,保持财务的稳健,有质量地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有机结合。

杨国强所说的长期效益,正是地产、农业和机器人这三大业务在未来所带来的协同效益。

将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乍放在一起,会让人看不懂碧桂园这次跨界的逻辑。

不过如果仔细梳理公司的业务就会发现,无论是农业还是机器人,其实从来都没有跨过地产这个界。

2010年,碧桂园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扶广东省树山村,在该村开展苗木种植,直供碧桂园项目的园林。这次尝试既为碧桂园寻找到了优质可靠的苗木供应商,又带动了树山村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产业致富。这让公司意识到,原来地产和农业之间也能形成一个互利互惠的闭环。

“凤凰优品”创立后,纯净的农副产品可以直接走进社区,更成为碧桂园农业和地产主业的纽带。连这次年会上,杨国强也毫不讳言:“凤凰优选对地产的帮助很大。”

碧桂园跨界机器人行业,同样没有脱离地产,因为它制造的就是能盖房子的建筑机器人。机器人的加入,可以让公司用高科技打造更具工匠精神的房子和更智慧的社区。

除了共同服务地产,机器人和农业之间,也正在产生交集。在碧桂园机器人的核心业务中,农业机器人赫然在列,有了机器人的研发优势,公司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倍获助力。

这次跨界,碧桂园是认真的。

三条腿走路之后,单纯的“房企”一词显然已不足以定义碧桂园的未来,“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的提法恰逢其时。

【要做就做“大而全”】

在这次年会上,杨国强说,他非常期待10个月后能在很多地方用机器人做建筑。

“机器人建房子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我们绝对要做出来,做出来我们就是最先进的房地产企业,这是我们未来强大竞争力的源泉。”

在碧桂园如今的铁三角业务格局中,被寄予厚望的机器人业务虽然是最后开展的,却展现了一贯的“碧桂园速度”。

从去年7月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到9月与顺德区政府签协议,共同打造机器人谷;到11月、12月分别与西湖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建立机器人联合研究院;再到今年年初调整集团人事向新领域倾斜……

短短半年时间,一系列动作迅猛果断,体现出碧桂园转型的魄力与决心。

null

事实上,杨国强的“科技梦”早在30年前就已萌芽。

当时他去日本神户一个轴承厂参观,偌大的厂房里只有两个管理人员,可他们管理的机器人从钢筋的切割、打磨到做出轴承,一万个产品中竟没有一个缺陷。因为手握科技,这家只有900人的日本工厂,产能却是沈阳当时一个两万人大厂的十倍。

这件事深深震撼了他,也开始让他思考用“机器人盖房子”的可能性。

如今,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碧桂园不仅要亲手造自己的建筑机器人,还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平台,打造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的生态圈。

碧桂园是个做全产业链的高手。

当年,它一手颠覆地产行业传统的外包经营模式,实现从拿地、设计、建筑、销售、装修到物业的一条龙开发模式,布局全产业链,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创立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地产帝国。

去年开始做农业以后,碧桂园走的仍然是全产业链的道路——自己寻找没有金属污染的土地进行生产和种养,自建加工厂,最后送货到家。它覆盖了从土壤、种子、品质到生产流通的全过程。

有地产和农业的珠玉在前,如今机器人业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已显得没有悬念。虽然在碧桂园之前,全球还没有任何一家机器人公司做过。

这一次,碧桂园的谋划是,通过将机器人产业资源整合,引进1万名全球顶级机器人研发专家及研究人员,打造从机器人人才培养、核心技术和本体研发,到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生产制造、各类场景系统集成和实践应用的一条龙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大而全”的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届时,机器人谷将不仅仅是一个机器人企业的聚集地,还将被打造成为一个有着特色名片的创新城市——一个集研究、生产、生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宜业宜居之城,一个融合机器人高新科技和现代化文明的智慧城市。

要做就做“大而全”,这也很碧桂园。

【竞争的底气】梦想都是值得被称道的。

可是再有梦想的房企一哥,在高科技领域也算跨界新人,它如何在这个已经拥挤了众多大佬的红海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对此,不论是杨国强,还是博智林的CEO沈岗都不讳言,这场硬仗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凭实力。

而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中,所谓实力,同样离不开钱、人、市场和可以让产品落地的场景。

虽然碧桂园高达800亿的布局,在资金实力上已基本完胜,但在这场比拼中,碧桂园最自信的还是人的优势。

杨国强爱才,在碧桂园走向中国地产巨头的道路上,它的“博士团队”曾经立下汗马功劳。

这些经历过系统培训后成长起来的人才,在今天都成了碧桂园的区域总裁和高级经理,也成为推动集团以年均50%的增长速度一路向上的核心力量。截至目前,碧桂园仅地产板块的博士就已超过1300名。

而在机器人领域,博智林同样以招收高端人才为己任,据说博智林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让博士智慧聚集成林。

null

从去年启动招聘至今,博智林机器人已吸引了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百余名博士和科研专家加盟。目前600人的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超过30%。

而博智林最重要的人才莫过于CEO沈岗,这位从日本归来的“技术大牛”,曾带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登上中国市场的首位。他坦言,他加入碧桂园团队,就是想把事做成,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有实力把机器人产业做好,而不只是当组装工。

虽然打铁必须自身硬,但在打造全产业链平台的过程中,博智林也明白,单靠自己团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它建立了“科学家+企业家”的新时代产学研发展新模式,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达成战略合作;还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价值的公司,以合作、并购或注资的方式建立合作,强强联合,充分整合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

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博智林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它背后的碧桂园集团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人需求者,也就是说,一个巨大的市场。

以建筑机器人为例,碧桂园目前就需要砌砖机器人、铺地砖机器人、外观质量检查机器人等机器人。

如果碧桂园每个楼盘的物业都采用10个安防智能机器人,每套房子都安装智能家居、自动化烹饪设备、家庭清洁机器人,那就将是一个上百万套智能设备的市场。

而在碧桂园正在全面发展的物业、教育、大健康医疗、酒店、新零售以及现代农业等各项业务中,机器人的应用,无论对哪个版块来说,都将是质的提升。

1992年,是房企碧桂园的诞生之年。

2019年,则是“高科技企业”碧桂园的元年。

下一个27年过去,这家企业会怎样?

以碧桂园如今在新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布局,这也许是一个需要足够的想象力才能回答的问题。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