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只选一位能让我彻底膜拜的牛人——
没有任何犹豫,我会选牛顿!
在我眼里,其他如柏拉图、孔子、耶稣、佛陀、穆圣等号称的伟大的圣人,和牛顿相比,其实都弱爆了——要么只是思维稍微比当时人有一点儿突破,要么只是故弄玄虚的装神弄鬼之徒。和牛顿对人类思维的突破相比,差不多相当于鞭炮炸响和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区别。
也正是有了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奠基,人类才得以脱离持续几百万年的经验文明循环状态,开始进入现代文明,并由此建立起现代文明的各种架构。
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只知道牛顿是个大科学家,仅此而已。
实际上:
第一,牛顿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当然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但他成年后绝大部分时间,并非在研究科学,而是在研究金钱;
第二,牛顿并非我们课本上描述的那样品德高尚、光彩照人;相反,如果从与人相处来说,他是个人品和性格都很有问题的人,心胸狭窄,情商很低。
文章有点长,大家准备好阅读时间。
-----------------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牛顿出生于1643年。他还没出生,他爹就死了——所以,牛顿是个遗腹子兼早产儿,而且没喝过什么DHA和RHA配方奶粉。
按照咱中国古代的迷信说法,这小子克父的命啊!
牛顿小朋友3岁的时候,亲娘又改嫁了,暂时不能带着这个拖油瓶,只能把他撂给姥姥。牛顿就这么整天跟着文盲姥姥混日子,没有钢琴弹,没有舞蹈学,没有美术笔,没有游泳馆,除了跟着姥姥学点儿土著英语之外,没有任何早期的智力开发和学前启蒙。
后来,牛妈妈将小牛顿接过来和继父一起住,但直到7岁上学之前,小牛顿的脑子里一直空空如也——实际上,牛妈妈对牛顿的期望值很低,能认识俩字,当个好农民,就行了。
7周岁,该上学了!
可是,小牛家里穷啊,没有钱上私立学校,只能被送到公立学校(西方一直都是私立学校比较牛,公立学校便宜)。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啦、木钟啦、折叠式提灯啦等等。不过,据说小牛同学脾气不大好,有校园暴力记录,话说有个小胖子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风车,他一伸手就把人家给打哭了。
即便是公立学校,小牛家也觉得是个负担,所以妈妈和继父后来就干脆不让他继续上了,在家里至少还能放个牛啥的,给家里帮衬一点——他老妈和继父不知道,自己差点儿掐断了人类现代文明。
小牛就这样在家里放牛。但小牛就是爱读书啊,经常拿着一本书,只顾着看啊看啊看啊,结果一抬头:哎,我放的牛跑哪里去了?
牛妈妈一看,这孩子不适合放牛,不适合干农活,那怎么办呢?咱劳动人民总要谋生的啊,那只能让孩子去集市上学着做点儿小生意吧。
于是,牛妈妈就让人带着小牛顿多上街,去了解买卖和做生意——没想到,这熊孩子去了一两次之后就开始偷懒,每次上街走到半路,他就对带他的人说,你一个人上街去吧,然后自己躲在树丛后看书……
这么爱读书,真不是好孩子!
小牛同学有个舅舅,看他这么爱读书,于是劝说牛妈妈让牛顿复学,并且鼓励小牛同学要努力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考上大学,报效祖国,报效人民,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嗯,后面都是我加的)……
小牛同学重新回到学校,当然对读书机会倍加珍惜,于是刻苦攻读,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最顶尖的学生,而且在学校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
可惜,牛妈妈还是认为,又不能当吃,又不能当喝,读书有什么用啊,成绩拔尖又有什么用?1659年,牛顿的继父去世,再度守寡的牛妈妈,坚持让牛顿回家当农民,毕竟种地这事儿,才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正当事儿……
成绩优异的牛顿,就这样不得不再度回家当农民,虽然他对种地一点儿兴趣也没有——而牛妈妈也不知道,自己又一次差点掐断人类现代文明。
幸好,这次是学校校长亲自出面,再次劝说牛妈妈让牛顿恢复学业,牛顿又被送回了学校得以完成他的学业,并最终以优异的毕业报告,被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录取。
1661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虽然当时大学里教授的是以亚里士多德学说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哲学,但牛顿当然喜欢阅读笛卡尔等现代哲学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开普勒等天文学家更现代的思想。
1665-1666年,牛顿正式从剑桥大学毕业。年仅23周岁,他就开始整理他上学期间的相关研究,进入神力爆发的前期阶段:
牛顿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套新的数学理论,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微积分理论,这也是牛顿的大学毕业论文主题;
在发现并完善微积分理论的同时,牛顿还开始思考著名的万有引力问题;
在完善微积分理论、思考万有引力问题的同时,牛顿还用三棱镜研究日光,提出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合成的理论;
……
这么多复杂的思考,连续发表出来,当即震惊了英国学术界,牛顿一下子就确立了自己在英国的超级科学大牛地位。
由24岁的牛顿,我想起另外两个人类最聪明的大脑:
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
高斯,18岁发现质数定理和最小二乘法;
……
你现在懂什么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么?
额外要说的是,历史上的神人,小时候传说都比较多,小牛当然也不例外。
据说,小牛把风车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地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
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小牛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的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二)上帝的秘密,被人类窥见
24岁的牛顿,成了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从此就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了?
不,不,不,当时的英国人才不关心什么微积分和万有引力,他们关心的是——世界末日是不是要来了?
原来,1665年开始,伦敦爆发了大瘟疫,一直持续到1666年,大约有1/5的伦敦人死于瘟疫;
到1666年9月2日,大瘟疫刚刚有所缓解,伦敦城突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一场大火,火灾足足持续了3天时间,整个伦敦有13000间房屋被烧毁,300多公亩土地化为焦土,连圣保罗大教堂都被烧毁;
同样在1666年,英国天空还出现了象征着不祥之兆的彗星;
……
基督教一直认为,6是魔鬼的数字,先后发生的瘟疫、火灾和彗星造访,让英国人相信,1666年就是《圣经》里提到的大审判到来之日——牛顿是相信这个说法的,因为他一直是基督徒。
既然大审判就要降临了,那我们就回家呆着,等着上帝来审判我们呗!
谁知道,大家在家等了2年多,上帝也没有降临人间审判大家,那怎么办?人们总还要生活下去的嘛!
1669年,因为其杰出学术成就,牛顿被请回剑桥大学,并被授予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
这也意味着,牛顿从此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不必再为生计发愁,也可以专心于学术研究,联想到牛妈妈曾经两次让牛顿辍学务农,用广告语来说——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生活了!
接下来,1669-1687年成为了牛顿神力爆发的中期阶段:
从1670年到1672年,牛顿就在三一学院负责讲授光学,而正是在当老师的过程中,牛顿有了一系列的光学发现,这些发现后来被牛顿扩充成《光学》一书,于1705年出版;
以毕业论文为基础,1669年牛顿发表《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发表《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发表《曲线求积术》,这三篇论文奠定了现代微积分理论的诸多基础工作,到1707年,牛顿将代数讲义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
1679年,牛顿回到力学研究中,他总结了开普勒、胡克以及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将这些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一书中,并于1684年出版;
1687年,在上述书籍的基础上,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它们也分别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学物理课本上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宇宙的秘密就这样经牛顿之手,终于被人类窥见!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后,整个欧洲都震惊了:
居然有牛顿这样的神人,能够将整个宇宙的奥妙展示给大家——要命的是,这个理论完全正确,人类从此可以准确预测天文现象,更可以指导现实……
从此,牛顿成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公认的最牛科学家——当然没有“之一”,欧洲也从此在全球步入科技领先时代。
声誉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1689年,牛顿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从此开始介入政治;1690年,牛顿加入英国皇家学会,后来甚至成为皇家学会会长。
按照中国历史上习惯的人物二元划分法,牛顿这么牛,肯定是关爱老人、照顾儿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遵循五讲四美三热爱……
你错了!牛顿在学术上对别人相当尖酸刻薄,而且对名和利都极为在意,总想着自己才是第一。
其实,胡克(Robert Hooke,就是我们物理书上胡克定律的那个胡克)才是第一个发现重物引力定律并推导出公式的人,他在1679年给牛顿的信中提到,“引力应该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可惜胡克数学不大好,只能勉强解释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引力是万有的。
数学可是牛顿的长项啊!有了胡克的思想火花,牛顿在脑子里和草稿纸上,哗哗哗几年运算,再加上开普勒三定律等,愣是把力学三条基本定律成功推广到了整个宇宙。
话说牛顿发表这本书之后,胡克翻开书一看,说这不对呀,这是我给你写信中提到的思想,你这不过发挥了一下而已——再不济,你也该说一下嘛!
这时候,牛顿就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书本上摘抄的时候就把这句话给我们,我们单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哇,牛顿这么牛的人,居然还说这种话,好谦虚啊,好仰慕啊!
其实恰恰相反,这句话恰恰证明了牛顿有多贱,因为——
胡克是个驼背,个子比较矮,再看看这句话,你就知道牛顿到底有多么促狭小气和尖酸刻薄了!
虽然被讽刺了,但胡克忍了,谁让人家牛顿牛呢!
后来,牛顿的《光学》出版,胡克又给他提了点意见,批评了他的一些认知,牛顿彻底火了,从此终生与胡克结下梁子,天天骂仗,直到胡克死去才消停。但后来的人们证明,在光学方面的观点,他们俩都有正确的成分——这就是著名的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
和德国(当时是普鲁士)数学家莱布尼茨的关系,更能体现牛顿的品行。
1684年,莱布尼茨已经发表了有关微积分理论的完整论述,但牛顿从1694年才有关于微积分整体理论的记录,而且直到1704年,他才发表对微积分理论的完整认知。
然而,1699年,英国皇家学会有人却指控莱布尼茨剽窃牛顿的成果;到了1711年,皇家学会干脆宣布,调查表明了牛顿才是真正的发现者,而莱布尼茨被斥为骗子——搞笑的是,后来人们赫然发现,所谓皇家学会调查报告,本身就是牛顿写的。
根据牛顿的说法,他一直不愿公布他的微积分学,是因为他怕被人们嘲笑,没想到居然被莱布尼茨钻了空子,所以,他公开斥责莱布尼茨是骗子;
公开斥责觉得不过瘾,换个马甲(化名)在信中继续骂莱布尼茨是骗子;
两个人骂,还觉得不过瘾,干脆出钱雇枪手在报纸上继续骂莱布尼茨;
……
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牛顿玩得很溜啊!
相比之下,当普鲁士国王询问莱布尼茨对牛顿的看法之时,莱布尼茨却说:“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一人的工作量超过了一半!”
根据诸多的历史文献记载,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而且他们发现的着重点也不一样,牛顿偏重一些无限积分及其可逆性的理论推导,而莱布尼茨偏重有限积分的计算——这就是我们大学里学到的无限积分与有限积分。
西方就这条好,只要有才华,人品乖张不影响其他。要是在大中华区,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像牛顿这种人,这么多道德瑕疵,早就被领导给拿下了。
西方人可不,道德瑕疵是道德瑕疵,科学水平是科学水平,这是两码事。
某种程度上说,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才是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分界点。
当然,欧洲人进入科学时代,关我们屁事!
1687年,我们中国可不认得牛顿是老几,什么狗屁万有引力和微积分,我们就信奉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阴阳相感,你能咋地?
更何况,1亿蚁民有幸正处于伟大的康熙大帝统治之下,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我们盛行的是文字狱,所有文化人一个字说错(不一定真的错,标准是皇帝认为你错你就是错)就会被砍掉脑袋,而万民必须匍匐在皇帝脚下,头顶一根猪尾巴辫儿撅着屁股喊万岁,如果喊声不够响亮、磕头不够真诚、文字不够恭顺,甚至是猪尾巴辫扎得不好,那就不是好奴才,也是要犯死罪的!
10年后,2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我们还是信自己那一套,哪怕中间有个英国使节马嘎尔尼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告诉伟大的乾隆皇帝,其实世界是有科学理论的——结果,因为不肯下跪,被我们当成不懂规矩的蛮夷;
150年之后,依然没有人知道牛顿,3年后,鸦片战争爆发;
即使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依然是天朝上国,依然不知道牛顿,直到“洋务运动”开始,发现人家的枪炮很牛逼,发现人家的机器也很牛逼,中国人才开始知道,原来这些牛逼,居然都有“科学”这种玩意儿指导……
(三)要名要利要权力,但不要女色
镜头暂且从牛顿身上挪开,来看一下牛顿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
就在牛顿出生前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国王查理一世(Charles I)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建立起共和国体制,军事强人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任护国主。
十来年之后(1658年),军事强人死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被送上砍头台的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任国王。
查理二世没有子嗣,于是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James II),登上王位。
……
麻烦事儿来了!
詹姆斯二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他当国王之后想要复辟天主教,而且还打算指定信奉天主教的继承人。然而,绝大多数的英国人(包括克伦威尔、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等)信仰的宗教都是英格兰国教——新教,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人和新贵族们也都信奉新教,根本受不了被罗马教皇和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操纵的那种严格禁锢人的天性的天主教。
大家一看詹姆斯二世要复辟天主教,大为惊惶,决定把詹姆斯二世搞下去。
怎么搞呢?
英国贵族们想了个方法,就是让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来执政,玛丽的丈夫是荷兰执政王威廉(William III),还曾经带领荷兰人抵抗过天主教的总后台法国的侵略,让这一对夫妇当国王,英国商人和贵族再安心不过了。
不过呢,英国这帮子贵族们,搞政变呢,又心慈手软、不想流血,心不狠,手也不辣——居然也能成功,因为没有流血,没有牺牲,没有尸横遍野的战争,由此这场革命被称为“光荣革命”。
1689年“光荣革命”成功,詹姆斯二世被赶走,接下来由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这一时期英国银币上的头像也变成了双人头像。
就在1689年,牛顿最依恋的精神对象、曾两度让牛顿回去当农民的牛妈妈死去,这对独身的牛顿是个极大的打击,他精神失常了——时常陷入精神忧郁、失眠和受迫害的恐惧——按照今天的说法,牛顿患了抑郁症,有好几年时间他没有再像从前那样集中精力,也没有做出任何创新性的科学工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之后,牛顿有名气了,得到欧洲人民的尊重了,也不缺吃不缺穿了——问题是,不缺吃不缺穿,离财务自由还远着呢!
古人云,名利双收,牛顿现在只有名,还缺利呢!
牛顿虽然在科学界会当凌绝顶,笑傲群雄,但经济上一直很拮据。更何况,脾气不好的牛顿学术固然很牛,但人品不行,导致他在圈子里混得不咋地,他的待遇与其科学界大名极其不符,任首席教授多年,却始终蜗居在日渐残破的公寓,薪酬也仅能糊口。
牛顿有个贵族朋友,叫做蒙塔古(Charles Montague),很为牛顿鸣不平,看着那些不如牛顿的同辈科学家,纷纷获得教会和皇室的赏识,名利双收,而牛顿却一直很寒酸,他感觉很不公平,想着要帮牛顿谋一份肥差。
蒙塔古本人身居高位,在皇室和贵族圈中人脉极广,最初也就是他和朋友一道,推荐牛顿出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长一职。然而,剑桥大学的校领导,却公然违抗权贵推荐,以得不到教会支持为名,否决了牛顿的任命。
1694年,蒙塔古受封为帝国财政大臣,手握重权的他,再次想起那位忧愁而乖僻的大科学家,他给牛顿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啊,我是多么地高兴,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上好机会来证明我对您的友谊,同时也是国王陛下对您渊博才学的尊重。
财政部下属的皇家铸币局总监——欧维东先生,即将被任命为海关专员,皇家铸币局总监一职悬空,而国王亲自答允我将您——牛顿先生,作为铸币局总监接任者的不二人选。
我思来想去,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适合您了。
铸币局总监属于铸币局最高长官之一,每年有500至600英镑的丰厚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其实没有太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发闲暇时间,甚至保留您在三一学院的教职。”
(提醒大家一下,当时的1英镑价值7.3克黄金,按照2019年初的金价280元/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000元左右,所以500-600英镑,相当于年薪百万的级别)
看看这份工作,年薪百万,还没有什么事儿要处理,原来的科研工作还可以停薪留职,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那个大哟、那个肥哟……
要是你,这还用考虑么?
现在、立刻、马上同意!
牛顿当然也这样啊!
于是,就在1694年,牛顿离开剑桥这个小镇,迁居大城市伦敦,正式出任皇家造币厂总监。
就这样,51岁的牛顿,决定放弃科学理论探索,转而寻求金钱和政治地位。
金钱、美女、权力、名声,这是一个世俗男人最难以割舍的四项诱惑,牛顿追求金钱、名声和权力,但却终身对女色不感兴趣并始终保持独身,关于他死时到底是不是童男之身,一直是世界科学史上的重大未解之谜。
当然,也有人猜测,牛顿压根就是一个同性恋。
一旦玩上政治和金钱,牛大人就马上显现出对枯燥无聊科学理论的不积极,他不仅疏远这些科学理论,甚至出于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和上帝的虔诚,还表示出对以他自身为代表的理性科学的厌恶。
这人啊!
至于蒙塔古说的没什么活要干,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发闲暇时间
——这怎么行?怎么着也得敬业一点儿吧?
——更何况,这也太低估大科学家的水平和智商了吧?
本来没事的闲差,到了牛顿这里简直有成堆的事情,因为他要搞清楚铸币厂铸币的各个流程环节,还要去关注社会上铸币的流通状况,而公务繁忙,很快就治好了牛顿的抑郁症——他满怀热情地开始研究金钱了。
搞数学推理的牛顿,到铸币厂第一件事,就是追求数字精确,追求程序合乎逻辑,作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主管官员,牛顿很快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由此估计流通中大约有20%的硬币是非皇家铸币厂出品——这是伪造货币!
伪造货币在当时的英国属于大逆不道的罪行,会被处以极刑。尽管如此,伪造铸币的定罪却异常困难,因为英国的法律保留了“古老且麻烦”的习惯,给起诉设置诸多障碍:证明一个人有罪,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而且司法部门是独立的,并不隶属政府行政管理范畴。
对于牛顿这种对秩序、数字和精确度有着超苛刻要求的科学家来说,失序、造假和不足值的货币本身就足以让他厌恶,他必须把这些东西处理到像他的力学三大定律一样精确、秩序和符合逻辑,这样他的心才能安静下来——这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哪怕这意味着伪造货币者被绞死,他也在所不惜。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牛顿找到了好方法来搞定这项任务。牛顿通过掩饰自己的身份,经常到酒吧和客栈里秘密搜集证据,并在1698年6月到1699年的圣诞节期间,引导了对200名伪造货币的证人、告密者和嫌疑犯的交叉讯问。
牛大人证据确凿、逻辑严密、数字准确,焉有不胜之理?
胜诉之后,部分伪造货币者被判处死刑,牛顿还在1699年2月亲自到刑场去观看10名罪犯执行绞刑,后来他又下令将所有的讯问记录予以销毁。
1699年,搞货币和搞科学同样出色的牛顿,获得国王的嘉许,升任大英帝国铸币局局长,年俸上涨至1000英镑,而且还被允许从重铸货币的工作中提成,这样一来,牛顿的总收入因此达到了每年1200英镑至1500英镑不等。
1000英镑相当于今天多少钱呢?这里给你体现一下财主的专业性。
按照物价水平,当时1000英镑约相当于现在的17万英镑;
按照黄金价格,当时的1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23万英镑;
按照收入水平,当时1000英镑约相当于现在的200万英镑;
按照GDP比例,当时1000英镑约相当于现在的3000万英镑;
按照最新的英镑汇率,当时1500英镑的年收入,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150万元、200万元、1700万元和2.6亿元。
——当年,建造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总共才花费500英镑!
更高的职位当然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但事实上,皇家铸币局的工作并非只有铸造新币、打击假币那么简单,个中玄妙和矛盾,随着当时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愈加复杂。在金属货币大行其道的那个时代,皇家铸币局的决策,维系着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
牛顿,已经成为手握大英帝国货币决策权的关键人物之一。
(四)让黄金成为唯一
对于牛顿本人来说,特别值得恭喜的是,在经历多年的独身生活之后,来到伦敦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虽然牛顿没有女人,但他确实有家了,因为,他和自己的外甥女凯瑟琳-巴顿(Catharine Baton)住在了一起。
这个凯瑟琳-巴顿,正是牛顿的朋友蒙塔古的情人——这个问题,大家不必用当前的道德观看待,在那个时代,欧洲位居高位的政治要人们有个情人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拥有一堆情人,而这些情人们,甚至也拥有别的情人。
镜头再次切换,我们来看看英国当时的货币状况。
长期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通常采用金银铜三种金属充当货币:黄金价值最高,但数量稀少;银币价值中等,使用最广;铜币则在小额交易中使用,更多是根据政府所标识的价值额度使用,通常不作为价值的基准。
17世纪末,英国流通货币主要是银币,金币使用并不多。但根据政府授权,1个吉尼金币价值1英镑,相当于20先令(shilling)银币,1个先令又相当于12便士的铜币——也就是说,英国当时的货币体系是1英镑=20先令=240便士。
一枚银币经过多年手手相传,花样和面值都模糊不清,更有很多银币边角都被磨损,变得不足值——自然磨损是次要的,更多的其实是人为磨损:
最接近天然磨损的方法,是将很多银币放在一个袋子中,用力抖动,让硬币之间相互摩擦与碰撞,可以得到少量金银碎屑,硬币拿出来仍然可以用,将这些金银碎屑积攒起来,集腋成裘,慢慢地就又赚了一笔;可抖动这个活儿,获利毕竟太慢太少,有人干脆用锉刀把银币周边给锉一锉,这样金币银币都还能用,但锉下来的粉末聚沙成塔又变成一枚银币;更过分的,是“剪刀手银币”,其实就是有人故意把银币边角剪去一点儿,银币本身还能用,而剪下来的部分集合起来融化之后又是一枚银币……
现在,你随便从兜里掏出来一枚硬币,看看是不是边上都有齿轮或者花纹?但最初,硬币是没有齿轮和花纹的,为啥要给搞成这样?就是为了避免人们“打磨”硬币!
1662年,英国将机械化铸币技术引入银币生产,所有银币边缘都铸成复杂的锯齿状作为防伪标记。
当漂亮、整洁、精美的新银币发行出来之后,与那些旧币破烂不堪,被反复偷锉而低于币面价值的银币一比——人们当然更愿意使用破旧的银币!
想想看,口袋里有一张破旧钞票和一张崭新钞票,你会先使用哪一张?
因为政府法律规定,银币价值按照标注的面值使用,但新银币的实际价值比旧银币高,所以大家更愿意把新币储藏起来,或熔化掉换取更多的旧币,新银币自然而然就从市场上消失了,仍然留下那些破烂不堪的银币在市场上流通——政府强制币值管制之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没错,“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理论,就是当时讨论英国新旧银币时有人提出来的——但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没有政府强行规定银币按照面值计价(这一时期中国的白银货币体系,就是直接按照重量计价的,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反而是正常的良币驱逐劣币——成色好的白银要比成色差的白银更值钱),纯粹市场经济不会出现什么“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胎。
作为铸币厂厂长,牛顿面对的问题,不仅来自外冲击,还有来自政府内部的投机取巧,很多造假者并非社会闲杂人员,甚至还是铸币局下属的造币厂负责人,尽管政府明文规定了硬币的质量及成色,但很多造币厂依然以次充好,故意铸造不足值的硬币从中牟利。
在牛顿掌管铸币局的时代,正逢英法九年战争时期,政府如果用降低银币成色的方法发行新币,再以新币支付军费和债务,就可用较少的白银来偿还较多的债务,但精明如英国的民众,对政府的“小聪明”很快就察觉,坊间流言四起,银币价值一落千丈。
眼看民众意识到这个问题,英国议会经过大辩论,决定不再耍小聪明,在1695年底,颁布了按照原有成色重铸银币的法令,为了解决重新铸币的费用,政府还重新征收了新税,面值达550万英镑的旧硬币被收缴,然后被重新铸成270万英镑含有足量白银的硬币。
然而,这些份量足的硬币还是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因为白银在东方的中国和印度购买力更强,所以此后20年,大量的白银都流失去了东方(主要被运到中国),铸币局也很快发现无银可铸,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
在以上背景之下,经过广泛的考察和深入的思考,牛顿提出了新的货币主张,1717年9月21日,牛顿先生向英国议会提交了一份货币报告。
在报告中,牛顿分析了欧洲各国和中国、日本、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和黄金充裕,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因为当时东方金银价值比较低,欧洲人把白银运到东方,除了换取消费型商品外,还大量换回黄金),人们开始拒绝使用银币进行支付,即使接受,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黄金的大量流入欧洲也使金价自动回落了。政府面临的问题就是:是政府主动降低金价还是让金价自己缓慢回落?
牛顿认为,当时英国尚有很多银器,把这些银器拿来进行铸币也许能够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但是,既然英国和其他区域存在着金银利差,黄金仍然会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和欧洲大陆流入英国,因此,他主张不再用白银进行铸币,干脆把黄金当做英国货币价值的基础定价。
有了这份数据翔实、逻辑清晰的“研究报告”,牛顿推动着英国议会立法,规定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5.21∶1(精确),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在此前提之下,牛顿将每盎司(纯度为90%)的黄金定价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注意,当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货币体系均为20、12进制,其他国家在后来逐渐变更为100进制,但英国坚持到1971年,才将其改为1英镑=100便士)。
整个报告总结下来,就是说,既然英国黄金比较多,那就干脆选择黄金作为货币定价的基础;而白银,让它变成一种由黄金计价的“商品”即可——虽然说牛顿看起来是在支持“金银复本位”,但却促成了英国此后在世界上第一个确立了金本位货币体系。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黄金(或金币),这种货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如果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白银,就称为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如果白银和黄金之间政府规定了确定的兑换比率,这张纸币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就被称为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所谓的“本位”,就是货币体系的“锚”,当前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体系都是“不兑现纸币”体系,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印刷,不保证兑换任何确定数量的金属。
牛顿或许不会想到的是,对于大英帝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他的这份建议更深远的影响就是:以此为起点,黄金逐步终结了所有其他金属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地位,然后,随着政府对金本位之下的纸币管理日渐娴熟,信用纸币最终反噬了黄金的货币地位。
牛顿死后,到了1774年,眼看着银币越来越少,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旨在使银币成为辅币的法令。然而随着白银和铸造银币的辅助材料的持续短缺,银币在生活中变得完全不再重要,人们不再考虑银币本身含有的白银价值,而更多地开始把银币变成只有信用价值的硬币。
181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确认用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入输出的限制——英国就此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经典金本位制度。
就这样,从牛顿时代开始,黄金作为货币价值的基准开始大行其道,“盯住黄金,200年不变”的稳定货币为英国称霸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镑纸币也逐渐成为了全世界财富和价值的衡量标准。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动在全球实施自由贸易的国家。大英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小小的英伦三岛,已经变成了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其占据土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历史物价数据的梳理,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时间里,英国的物价始终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英镑的购买力,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
那时候,欧洲人形容一样东西值得信任、恒久不变,是怎么说呢?
“像英镑一样好”!
怎么样才能做到“像英镑一样好”?
当然就是货币体系和英镑一样采用经典金本位!
1873年,新成立的德国决定采用金本位,随后引发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其货币体系改为金本位,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德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海地、加拿大、阿根廷、埃及、日本、俄国、美国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金本位成为了世界上最主流的货币体系。
(此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请参照本人的“世界货币体系100年回顾”一文)
正如牛顿的科学理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一样,牛顿的货币报告,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货币体系——人类创造金钱,金钱塑造人类,当采用金本位的纸币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财富衡量标准之后,金属货币不再是人类货币的价值基准,人类货币体系最终在1971年完全放弃了贵金属,变成以债务和信用为锚……
(五)苹果砸头是假的,但理财高手是真的
我们每个上过学的人,都听说过下面的故事: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到牛顿的头上,然后牛顿顿悟,据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不好意思,这个故事有极大极大可能是瞎扯的!
苹果砸头的事情,从未有信史提及,根据英国皇家科学研究院的文献,牛顿提到苹果的最早记录,是1726年对为自己写传记的作家所打的一个比方,他也不是说苹果砸头,而是说苹果落地引发了自己思考万有引力——这一年牛顿84岁,距离去世仅剩1年。
前面说过,万有引力定律发表后,胡克认为,牛顿剽窃了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两人关系恶化,牛顿为了否认胡克给他的启发,就故意编造了苹果落地的故事,或者,就是牛顿希望自己的传记中加一点儿有趣的东西——如果真是这么好玩的事情,以牛顿的性格,恨不得早就让人人都知道,还能等到84岁才讲出来?
除了那份传记文件之外,另外可以查阅到的关于苹果与万有引力关系的最早文献,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哲学通信》一书。后来人们以讹传讹,就变成苹果砸头所以发现万有引力了。
大家还应该听说过一个故事,牛顿炒股大亏,然后仰天长叹: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这个事儿,反而是真的。
1711年,以当时财政大臣哈利(Robert Harley)为首的英国国债持有者,以债券为股本建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这家公司得到了英国和西班牙殖民地贸易的特许权。
1718年,英国国王决定出资加入南海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然后南海公司又通过大肆行贿,在1720年2月经议会批准获得了全部英国国债的承销权——这意味着,南海公司的股票带有国家信用性质。
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且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并提出种种诱人诺言,其公司股价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暴涨500%。
在国王本人成为南海公司股东的光环加持之下,从军人到家庭妇女,从神父到学术精英,从议员到小商小贩,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吹嘘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英国上下两院,有超过一半的议员们都购买了股票。
按前文所说,牛顿虽然年薪极高——但谁又会嫌钱多了扎手呢?
如果买入股票就能爆赚,而且还不用辛辛苦苦劳动,那干嘛要像傻子一样工作呢?
更何况,如果能够通过炒股挣钱,证明自己比其他人都牛逼,再顺便损一下莱布尼茨和胡克之类的学术对手,证明自己不仅科学领域是超一流高手,而且在货币金融领域也是个超一流高手,只要想一想这个念头,牛顿就觉得爽呆了!
既然如此,科学家牛顿决定发一笔大财,他孤注一掷把所有资金都投到股票市场中来,而且几乎把自己的所有钱财都购买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妄图一夜暴富,由科学界的第一牛人变成炒股大神……
南海公司股票的成功刺激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股份制公司“上市”,相应的股票也都跟着鸡犬升天,据说有这么一家“自称从事特别赚钱的产业,但大家都不知道干什么”的公司,股票价格涨幅居然也达到好几倍。
看着这些乱七八糟的烂公司分流购买南海公司股票的资金,南海公司特意给英国国会提议,通过一部《泡沫法案》(Bubble Acts),禁止皮包公司“上市”。
福兮,祸之所伏。
法案一出,皮包公司的股票价格固然飞流直下,可南海公司本身的弄虚作假和官商勾结行为也被媒体披露(哎,图样图森破,大英帝国居然不知道管制媒体,保护国有企业,防止“国有资产贬值”),公司股价也一起飞流直下,后来,被政府立案调查,最终一蹶不振。
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而牛顿,在这场当时英国的全民发财梦中输了个底朝天,当时年收入已经达到2000英镑的他,股市中损失了一大笔钱——后来有人传闻说是2万英镑,但根据一些文献显示,这个2万英镑的说法是他的外甥女凯瑟琳-巴顿所说,更有可能的,是从最高点跌去2万英镑。
这一年,牛顿78岁。
投机失败对大科学家打击相当大。自从投入金钱活动之后,他再也没有恢复“往昔那种心智上的一致性”,“他在众人面前讲话很少”,“他的表情和举止总显得有些倦怠”。
有人说,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中,根本就没有炒股成功的例子——这个观点也是错的,经济学家炒股固然有大把失败的例子,但也有极为成功的。
据我个人所知,经济学家中投资最牛的两个人,应该是李嘉图和凯恩斯,其中李嘉图主要投资于政府债券和地产,而凯恩斯则是炒股极为成功。
虽然炒股有损失,但对牛顿而言并非致命,而且,与大家的认知相反,老年牛顿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投资理财人士,根据有关文献估算:
1699年至1727年,27年的铸币工作中牛顿得到的年薪+分红合计超过4万英镑,此外还有老家的房产收入,扣除食宿费用,牛顿积累财富约在4万英镑,因为牛顿既无婚姻又无子女要抚养,这些基本是净储蓄,自然会用于投资;
几份文件显示,1713年牛顿拥有2500镑的南海股票,1720年4月初股票要开始大涨时,牛顿签署一项文件授权出售3000镑的南海股票;1720年6月初,他曾高价买进1000英镑南海股票;1722年8月的信中,牛顿表示他拥有的南海股票价值2.17万英镑;
1724年时,东印度公司(就是那个往中国运鸦片的公司)股东名单显示有48位股东拥有的股票价值1万英镑以上,牛顿是其中之一(1.1万镑的股票),但3年后他逝世时,这些股票已不在他名下。
……
1722年,牛顿已经80岁了,他患上了胆结石;
1725年,牛顿又患上双脚痛风,后来又患肺炎,为此,他辞去造币厂厂长职务,由凯瑟琳的丈夫康杜伊特继任;
1727年3月20日,85岁的牛顿与世长辞,死前他已经被女王授予“爵士”头衔,死后更是被以国葬礼隆重地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成千上万普通市民涌向街头,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为这一真正的天才送行,而整个英国的王公大臣、文人学者,但凡与牛顿有过照面,纷纷吊唁致哀。
在牛顿活着的时候,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感叹,“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牛顿死后,亲自参加牛顿葬礼的伏尔泰又酸气十足地说,“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英国著名诗人为牛顿写下这样一段墓志铭:“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切光明!”
虽然在77岁的时候遭遇股票血亏,但在死去的时候,牛顿的理财成果其实还相当不错——他拥有英格兰银行股票面额14000镑,南海公司5%股利的股票面额10000镑,当时总市值28000英镑(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在南海公司的股票买卖中的赔赚,如果一开始就是股东,牛顿并没有赔那么多钱),其拥有的不动产价值也高达31822英镑——
也就是说,在去世的时候,牛顿拥有的总财富高达7万英镑以上,相当于其担任铸币厂厂长时年薪的50倍,这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英国贵族的财富水平。按照前面我所说的估算,牛顿留下的财富,折算到今天的人民币大约在1亿元到180亿元之多。
从出生时贫困乡村一无所有的遗腹子,到死亡时的亿万富豪,又有几个人有资格去嘲笑牛顿炒股失败的投资呢?
根据相关记录,牛顿有钱之后,对自己和仆人也都相当慷慨,他有两位女仆和一位男仆(过世时有六位仆人)、每季支付20镑雇用马车和两匹马,车夫的薪资为4镑6先令9便士,这在当时都属于较高的报酬,牛顿屋内装潢与日用品,也都是当时的高档用品,这自不必说。
牛顿死后,其书稿及财产继承人就是他的外甥女凯瑟琳-巴顿,凯瑟琳-巴顿死后,牛顿的书稿和财产又被凯瑟琳-巴顿的女儿普茨茅斯伯爵夫人(the Countess of Portsmouth)继承,所以牛顿手稿也被称为“普茨茅斯手稿”,如今这些资料大多数保存于英国国家档案局。
最后,简单总结牛顿85年的生平:
前面20年,成长上学,被妈妈逼着当农民;
中间30年,研究科学,成为人类最牛的科学大神;
后面35年,研究金钱,为英国人提供稳定铸币,种下金本位的种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