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19年4月,高金即将迎来十周年院庆。从一间办公室,到如今的学院大楼,回顾十年办学路,高金的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付出。对此,学院特别策划“十年高金·对话”栏目。
首期推送,让我们与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原副理事长马德秀对话,作为建院主要推动者之一的她,将如何回顾高金十年“创业岁月”?
创院关键在于抢抓机遇,勇于担当
Q:在高金筹备之初,有哪些重要的考量点?
A: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一路走来,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凝聚了各方面的期望、智慧和心血。丰富的档案资料全面反映了整个筹备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导向”(战略导向与问题导向),抢抓机遇,更积极担当。
一是坚持战略导向。筹备之初,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回归大学的办学使命,大学的开办必须要与国家战略高度吻合。当时,中央提出上海要打造“四个中心”的战略蓝图,其中之一就是国际金融中心,高端金融人才则是主要的发展瓶颈。因此,响应国家战略,培养高级金融人才,就是我们创办高金的初心。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当时业界培养金融人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其一是金融人才结构性缺失。上海金融人才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结构,即高端、顶尖金融人才严重匮乏。上海此前曾以高薪从华尔街引进人才,但数量庞大、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必须依靠上海自身培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二是金融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中国的现实国情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国外的步伐,必须在通晓世界规则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高端金融人才培养应当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高金的创院重在抢抓机遇,勇于担当。一方面,交大100多年的办学历程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一直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交大人有一种理念,“慢进也是倒退,更不能犯丧失机遇的错误”。另一方面,当时交大在金融学科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特色,我们希望通过建设一个新学院,形成学科上的互补和呼应,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机遇意识,使校班子很快形成共识,立志在上海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这种强烈的内生动力和担当精神,使全校师生上下齐心,必须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体现交大存在的价值。
马德秀出席由高金主办的上海金融论坛
突破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走国际化道路
Q:交大主动请缨,做出了哪几个关键选择?当初设想的治理架构是怎样的?
A:高金的成功离不开清晰的定位。我们对高金的定位是:创新体制机制、走国际化道路,在办学模式及筹资灵活性各方面突破现有藩篱,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致力于培养高端金融应用型人才。提到关键选择,当初的关键选择有两个: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有相对独立的运转体制和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人选当时也有两个选择:一是按照常规,聘任上海市教委主任来担任理事长;第二是邀请上海市负责金融的副市长担任理事长。考虑到金融安全须臾不可松懈,培养的高端人才必须适应金融安全形势的最新变化,必须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及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综合权衡下来,我们邀请了上海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来担任理事长,这是一种创新。
第二,走国际化道路。国际化这一要素的支撑对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成功办学至关重要。学院必须对标世界一流,聘请国际一流金融学者、专家,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选择保持相对独立的运转体制,整合国际优势资源,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院。
在管理架构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专业的运营班子+强大的理事会”。我们组建了专业班子并不断优化。好的理念和想法,应该由好的管理团队予以践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领军人才的选择和到位。要建成国际一流的金融学院,领头人必须在国际学术界、金融界具有广泛而显著的影响力。实践证明,我们在引进王江院长后,一批跟随者也陆续加盟。管理团队由最初的学者型领导为主,逐步充实经营管理人才和党务干部,配备逐渐完整。
此后,管理团队在创新宏观理念、机制体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薪酬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以进一步强化管理。
此外,每年定期两次理事会给了学院管理团队极大的支持。理事会主要领导是分管金融的市领导,交大党委主要领导担任副理事长,成员来自于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及交大校班子,有利于统筹和整合资源。对于管理团队提出的规划、年度计划和专项请示,理事会经过讨论认可和通过,理事会的鼎力支持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马德秀在高金视察
支撑在于市校联动,创造了最优的生态环境
Q:在成立高金这件事上,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态度是怎样的?
A: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成就显著,离不开上海市委、市府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上海市委将金融学院创办重担交给了交大,这是对我们充分的信任。创院之初,上海市在办学路径有两个选择:一是上海市独立开办;二是依托一所著名大学创办。如果由上海市独立办学,走完教育部报批程序、新建一个校园以容纳学生等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如果依托现有的一所大学创办金融学院,这些事情都可由大学解决。政府负责提供财政支持和软件资源,现有大学提供办学资质和硬件资源,各方面会更为顺利。上海市委、市政府立足当时的现实情况,选择交大创办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市是一片天,举目远眺,天高任鸟飞;交大像一艘巨轮,借船出海,海阔凭鱼跃!支撑办学的各方面具体事务,包括对接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等都可由交大职能部门去落实;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则可以采用相对独立的新模式,集中精力聚焦办学。
其次,上海市主要领导对办学理念予以充分认可和赞同,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培养高端金融人才的战略表示完全认可。随后,我们就办学缘起、基本设想、可行性方案等向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长、市长韩正进行了正式汇报,王江院长补充报告了办学特点及国内外金融课程设置比较。我们汇报的中心要义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为了上海的未来,建议上海尽快创办一所国际一流的金融学院。汇报具有说服力,站在上海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得到了上海市主要领导的赞同。
第三,上海市委、市府对高金办学给予了全面、及时、有力的支持。俞正声专门批示“务期必成”,要求我们不但要办、要办好,而且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推进办学。韩正靠前指挥,亲自协调关键问题,指示我们采取国际化途径、开放办学、投入多渠道、步骤分步走。韩正市长还同意了由上海市主管金融副市长担任高金理事长的请求;这样,当时分管金融的屠光绍副市长就成为高金第一任理事长。
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给予我们强劲有力的支持,让我们带着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把办学蓝图、宏愿变成了现实。
Q:在高金的创办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支持和投入来自何方?
A:交大作为高金的坚强后盾,为高金的创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高金的发展作出了强有力的支撑。从大的层面看,交大对高金的支持主要包括:
第一,办学场地。目前高金办学使用的大楼,原来由后勤集团筹资修建,作为后勤综合服务之用。为了确保高金在交大徐汇校区办学的区位优势,学校党委果断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原来入驻的单位协调腾空,并向后勤集团买下大楼所有权,交由高金作为办学场地,确保高金办院无后顾之忧。
第二,培养资源。学院定位为国际化、研究型金融学院,培养硕士、博士生是必要条件。但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名额是个现实问题,如果不依托交大的力量,学院需要独立向教育部申请学位点,办理程序和周期会非常麻烦。我们以最明确的态度,相关学科以最开放的胸怀,协调和开放博士点用于高金教授的招生,并全力以赴保证MBA、EMBA及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
这十年来,交大不仅给予高金优越的办学空间和优质的办学资源,更犹如一棵大树,最及时、最到位地补给着水分和养分。
马德秀参加高金建院五周年活动
面向一流,未来可期
Q:对于高金未来的成功,哪些因素最为重要?
A:高金继往开来,未来要着力发展金融应用研究,并保持培养学生质量。
高金成立之初,我们同步创建了中国金融研究院,一手培养人才,一手研究中国金融现实问题。发展金融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第一,中国金融研究院致力于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问题,用国际的知识和理念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决策、咨询和建议。第二,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高金理应以中国为研究模型,作出应有贡献,而非过度关注论文。当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出成果时,也会受到世界瞩目,论文相应也会是高水平的。第三,当金融局势众说纷纭时,高金要有基本的判断、提醒,并努力拿出跟中国国情结合的解决方案,这才是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价值和水平的体现。
持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也是高金未来成功的关键。虽然开办MBA、EMBA有收入,但扩大规模、盲目追求招生人数并不可取,这将形成量大于质的后果。一所学院要能经得起漫长的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也同时取决于她的毕业生和校友在社会上的成就和作为。
十年发展精勤不倦、殊为不易,但这十年仅是起步。一届班子有一届班子的使命。未来十年我们必须在历史方位上重新审视和定位,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更大手笔谋篇布局,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挑战精神,求真务实、与日俱进、追求卓越,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在世界金融院校中稳定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