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之后,归来不再是“国民果汁”
财经
财经 > 正文

停牌之后,归来不再是“国民果汁”

近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与天地壹号和广州和智订立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根据框架协议,天地壹号等以现金方式向潜在合资公司出资人民币36亿元,占股60%;汇源果汁以资产出资方式出资24亿元,这些资产包括“汇源”商标。

说白了就是天地壹号“出钱”,汇源果汁“出力”,此举也被市场解读为汇源果汁为换取现金流,把商标都“卖”了。

天地壹号,并不像汇源果汁家喻户晓,而根据公开资料,天地壹号在2016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8.43%,之后两年虽有所回升,但是2018的净利润还未达2015年的水平,除此之外,公司的货币资金只有7285万元。

次合作而言,天地壹号为寻求新的增长点,从去年开始进军果汁行业,而汇源果汁近年来恰好是天地壹号的果汁供应商;而对于汇源果汁来说,天地壹号相当于“救世主” 的角色。

 此乃汇源果汁“存亡危机”之刻 

汇源果汁在2017年8月15日到2018年3月29日期间,向北京汇源饮料(汇源果汁的关联公司)提供短期贷款42.82亿元。由于此项贷款没有进行申报、公告以及得到独立股东批准,违反了港交所规定。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汇源果汁从2018年4月3日起一直停牌,若未能在2020年1月底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复牌条件,或将直面退市。

而在今年1月份汇源果汁由于未能向债券持有人按时支付10.2亿港元,违反了借贷协议,对于相关贷款的补救也被附加到复牌条件中。

如今距“退市危机”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汇源果汁自救能力却比较“薄弱”。根据汇源果汁目前公布的财报,去除政府补贴和出售附属公司的收益,从2012-2016,已经连续亏损了五年。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他救”,不是天地壹号,也会有“二号,三号……”。

 汇源果汁的没落源于“上下两难” 

汇源果汁作为曾经的“国民果汁”,到如今的“存亡危机”之刻,主要原因在于下游的收入撑不起上游的投入,可口可乐收购案恰好在中间给了“暴击”。

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致力于用果汁助推农业,2005-2008年期间,汇源布局上下游,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水果滞销,也将百分百果汁和中高浓度果蔬汁第一次带给中国消费者,根据公开资料,这两种果汁的市场份额在当时高达50%,汇源果汁也因此成为了“国民果汁”。

汇源果汁的快速发展很快引来了资本的关注。2008年9月,可口可乐提出以12.2港元/股,总价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的所有股份,而当时汇源果汁的每股价格仅为4.14港元。

朱新礼对这桩“天价收购”充满期待,他曾公开表示:“出售汇源果汁饮料业务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更上游的现代农业,同时借助可口可乐把国内的水果和果汁输送到全球。”

汇源果汁开始在湖北安徽多地建水果基地,两个月内就投了20亿元;同时可口可乐的要求,大幅精简销售系统,削减销售人员。

没曾想收购案迎来惊天大反转,因为没有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而以失败告终,前期对上游的盲目的扩张,大批工厂闲置,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汇源利润逐年下滑,陷入亏损。

一方面,上游的投入消耗了过多财力,另一方面,下游产品的发展也不够“给力”。

汇源果汁此前的产品主打百分百果汁,但国内近几年饮料产品的主战场在低浓度果汁,汇源虽也陆续推出“柠檬me”,碳酸饮料“果汁果乐”,混合果汁“跟果混”等新品,但市场并没有为此“买单”。

低浓度果汁之外,汇源的新产品还扩展到茶饮、醋饮、乳饮、鸡尾酒等品类,但都反响平平。

究其原因,是推出的产品不够“新”,首先是时间上的滞后,就拿低浓度果汁来说,统一的鲜橙多,康师傅的每日C,可口可乐的美汁源早已“攻城略地”。

其次是产品的创新不够,当初汇源的成功在于开创了百分百果汁的概念,可是近几年的产品其实是在“跟随市场”。

销售渠道方面也存在局限性。汇源在当初可口可乐收购案中裁撤了大批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人员,现在的销售渠道依旧侧重于大中型超市,其次是小型便利店和传统小卖店。2014年下半年,汇源果汁才开始拓展销售渠道,布局线上销售,与饿了么外卖等达成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中,汇源的占有率逐年下滑,果汁产品带来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对于上游水果产品的巨额投入,因而陷入了连年的亏损。

如今和天地壹号的合作,或许能让汇源获得“喘息”的机会,后期要以什么样的模式发展,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才是汇源真正要考虑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