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的心理救赎
财经
财经 > 正文

  周凯莉

  世界是功利的,所以大多数文学体裁产品,比如小说、影视剧,讴歌的都是年轻的胶原蛋白、青年时的梦想或者那些充满希望的未来。而对于老来的生活,最熟知的诗句,不过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我国,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成为无可逃避的社会现实。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

  在经济转型时期,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社会福利不匹配等问题,在道德伦理、家庭价值上都会带来相应的困扰。中国式家庭一般是这样一个模式,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开始渐渐放手,孩子们去读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和父母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文章掰着指头算过大略的时间,按照人均寿命70岁计算,子女从18岁离家上大学,在此后的人生里,能和父母们在一起的时间不会超过1000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值。还有一种更普遍的现象是,迫于事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子女们不得不奋力工作养家糊口,无法兼顾家庭生活,很多隔代抚育的任务,都交托到了老人们的肩上。

  “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样,成为了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每年春节的时候, “常回家看看”成为了一个流行名词。70岁老母亲抱着大包腊肉放进40多岁儿子的车后箱里,或者花白头发的铁匠爷爷为孙儿连夜打制出他想象中的“粉红佩奇”,或者一家人一年到头分隔几地,终于能吃上一顿既有乡村野味又有城市鲍鱼的年夜饭……故事的背后,无不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写照。

  日本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早在几十年前,他们的报纸上就常常出现孤寡老人死后多日才被发现,老人社团组织集体自杀之类的负面新闻。老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常常被忽视的盲区。而在今天的中国,类似的故事也一直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几年前,我在澳门的赌场里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珠海的退休工程师,70多岁了,每周都会坐船去威尼斯人赌博,他没有太多的钱,也不懂赌博的技巧,但常常会把大半个月的退休金都花在老虎机上,输多赢少。午餐用最简便的面包解决,常常向工作人员要一杯白水,却能整日都呆坐一天。人们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老人中年丧偶,老来丧子,工科出身不喜交往,一度陷入非常抑郁的状态,赌场大概是能自我救赎的通道吧。

  在社会学研究里,我认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应该被提到很重要的问题清单之上。小时候读书,最让我感动的课文是朱自清《背影》,但当时主要的关注点限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之中,比如其中一段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对于父亲的缺失陪伴,朱自清也说:“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但触及核心的关键描述却往往被人忽视,比如这一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可见,在经历世事之后,沉积的情绪终究会成为压倒老人心理的稻草,在老境之中,社会的关注和相应的来自于公益团体的心理疏导,是至为重要的。

  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期直至进入老年时期,事实上,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会呈现一个下沉的曲线,而在心理上的诉求,比如获取肯定、纾解压力、渴求希望……都会出现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人不可能永远站在镁光灯之下,对于自我价值的怀疑,会在老年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所以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多给上一代一些关爱、一些肯定,大概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

  (作者为新媒体创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