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珠峰是一门社交学
财经
财经 > 正文

  【小菜一碟】

  对于真正的登山爱好者而言,登山仅仅是因为山在那里,而不是夹杂其中的七七八八的名利。

  蔡江伟

  据说,今年攀登珠峰的人特别多,出现了排队拥堵的情况。甚至有人因为等待时间过长,途中耗尽氧气而遭遇险境。

  每年的5月都是攀登珠峰的黄金时间,因为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哪怕是些许的气候变化,也足以影响到攀登者的生命安危,而5月则是珠峰地区气候最为温和的时刻。加上前段时间曾传出过消息,珠峰将要封山,禁止商业攀登。虽然最终被辟谣,但谁也不能保证以后不会真的出台类似政策。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赶在靴子落地前完成登顶的“壮举”。

  虽然不知道今年这些排队攀登者的国别分布,但想来应该是以中国人居多。不光是地利的优势,还跟近些年以来国人的商业文化氛围有关。在万科前任董事长王石等人完成登顶珠峰的“壮举”并被报章大幅传播后,攀登珠峰这个行为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偏向于体育活动转变为偏向形象塑造。后来,郁亮也跟着登顶,以万科对中国企业圈文化的影响力,以致不少企业家也跟随着踏上这段旅程,尽管这一路颠簸并不轻松,甚至非常危险。

  至此,攀登珠峰终于完成了性质的蜕变——与其说这是一项运动,不妨理解成是一种社交活动。其实古时候就有人把登山当成了收获名利的捷径,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终南捷径”,在某个特殊案例后,隐居山中的人便络绎不绝。如今终南山远离了权力体系,所谓的“捷径”也就不复存在。相反,在社交圈层的竞争中,终南山的级别越来越低,甚至变成逃离北上广后的短暂归属,走出了一条“社交降级”的道路。

  究其原因,珠峰因为其海拔担当,从人迹罕至到游人如织,被攀登者赋予社交属性,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珠峰对社交圈层的划分效率很高,首先能够攀登珠峰的,经济条件至少不差,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攀登者的身份识别成本;专业的装备,前期的准备,加上雇佣向导,来回的差旅费等支出,单次花销几十万元只是起步价,上不封顶,这显然就将中产阶级以下的群体排除在外;其次,攀登珠峰是很危险的行为,一个小组里的成员,需要互相鼓励与密切配合,食物、氧气等物质都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精细化配置,一路坎坷下来,堪称共生死的患难交情,这种情况下结成的革命友谊自然愈发牢固;而相比已经日显泛滥的商学院课程,攀登珠峰还能以坚韧、阳光、运动之名,天然就站在形象塑造的制高点上。

  近些年来,在商业化的运作下,攀登珠峰的群体主流,实际上早就不是真正的登山爱好者。有向导的帮助,以及现代科技的加持,攀登珠峰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以至于舆论将一部分人描述成“抬着上了珠峰”。也就在前几天,某女性企业家就被媒体翻出旧账,说他虽然四次登顶珠峰,但旗下的上市公司股价,却跌得七荤八素。虽然股价跟登上珠峰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这位女企业家其实也是从事户外行业,与登山运动颇为贴切,但登顶珠峰的含金量不断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真正的登山爱好者而言,登山仅仅是因为山在那里,而不是夹杂其中的七七八八的名利。什么时候能扭转大家对珠峰的向往?恐怕这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随着攀登珠峰者日益增多,沿途地区的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我倒是赞成早点禁止商业化攀登珠峰。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