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那些“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种?
财经
财经 > 正文

昆明那些“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种?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不少非遗已经为世人熟知,不过也仍有许多非遗仍然很小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有趣又有意义的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明调

乡情纯朴,念唱多情

昆明调是指昆明地区传唱的山歌、小调,以前多在山野田间、盛大活动中歌唱,后经过人们的组织和编改,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艺术,并在舞台上表演。

昆明调曲目繁多,有耍山调、猜调、大河涨水沙浪沙、拈鱼、赶马调、送郎调、放马山歌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海腔等。

关索戏

戏剧界的“活化石”

关索戏,素有戏剧界、史学界“活化石”之称,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古朴之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

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员头戴面具,边唱边舞,将一个时期的英雄故事通过打唱的戏剧表演形式娓娓道来。

板凳龙舞

庇佑族人的“小龙

隐秘于昆明呈贡的“板凳龙舞”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项民间艺术是为了表达后世族人对先祖阿扎里的崇拜。

滇风式筝

静等清风起,扶摇上碧空

“鲁蝶”“京燕”“津奇” “南响”是我国风筝四大流派,而云南的滇式风筝——“滇筝”,是继四大风筝流派后的又一主流风筝流派。

“滇筝”与所有流派风筝不一样,它经过研究改良,在传统风筝上增加了一对小蜜蜂样的翅膀,整个翅膀朝下的,能够承受大风,这样强大的“黑科技”让昆明的风筝在四季都能翱翔。

昆明面塑

精巧小面人,童年的记忆

昆明面塑历史久远,旧时的昆明街头巷尾、传统节日庙会时,都会看到各类面塑的小摊,捏面艺人一边熟练的捏着小人一边操着地道的昆明口音兜售自己的作品。

面团在捏面艺人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小小面团便被赋予了生命的气息。

传拓技艺

古碣凭人拓,闲诗任客吟

传拓是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案复制在纸上的一种传统技艺,这项技艺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实物原貌,并经千百年仍能墨如点漆。

传拓对象可以是一方砚、一件木雕、一个贝壳、一块石头……其关键步骤在于刷纸、上墨、起纸,拓纸轻薄易碎,所以要小心轻巧,上墨不能着急,需要一点点一层层均匀的铺上。

传承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实力,才能创造出一个更优秀的昆明城。

来源:昆明范儿

监制:刘新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