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6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十周年庆典暨201高金(北京)论坛举行,论坛集聚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Paul Rome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等中外经济学家和业界翘楚。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图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李峰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李峰在论坛上表示,金融的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科创板企业天生的信息不对称非常大。科创企业的一个特点是试错成本非常高,科创类企业营收可能相对稳定,但成本或开支是在前端的,因为有大量的试错成本,如果信息披露不做本质的改革,企业发展越来好,你能看到的财报信息越差。
李峰表示,纳斯达克作为一个美国的科创板,问题很多。美国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已经有问题了,因为新经济的企业完全无法用净资产和净利润来刻画。从这个意义讲,科创板的目标不光是做纳斯达克,是要超越纳斯达克。
在圆桌对话环节,李峰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里说,科创板本质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投资者,所有的人都要有承担后果的可能。纳斯达克过去十年终退市的企业大于新上市的企业,其实是一个逆向淘汰的过程。
以下为李峰演讲全文:
我的一个思考是《金融科技与柔性信息披露》,之所以是这个题目,第一是金融的本质在我的理解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科创板企业天生的信息不对称非常大。第二,我们是从供给侧看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考虑需求侧,有什么信息要求,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企业如何披露信息。第三,讨论一个柔性的信息披露。
回到科创板,科创板是一个很大的动作,我们可以想象成在解决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历史和未来的边界、利润和市值的边界,等等,因为以前的核准制本质上是通过政府的手段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现在是通过市场的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的目标仿佛是中国的纳斯达克,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目标少了一点,其实应该比纳斯达克目标更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纳斯达克作为一个美国的科创板,应该说问题很多。
数据标明,美国的上市公司用他的净资产来解释股价,净资产能够解释股价变动的百分制,1950年能解释80%,到现在只能解释40%;用净资产和净利润解释股价从几十年前的90%跌到今天的60%。美国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其实已经有问题了,因为新经济的企业完全无法用净资产和净利润来刻画。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目标不光是做纳斯达克,是要超越纳斯达克。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考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科创企业有什么特点?科创企业的一个特点是试错成本非常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发,一个是获客,包括商业模式的探索研发、商业模式或者获客成本在全世界的信息披露范围内都是作为范围处理所以你会看到企业发展越好、亏损越大。这里举了几个中国企业的例子,亚马逊长期亏损,市值已经到万亿美元,但长期利润是负的。因此,你会发现科创类企业营收可能相对稳定,但成本或开支是在前端的,因为有大量的试错成本,如果信息披露不做本质的改革,企业发展越来好,你能看到的财报信息越差。
从电商的角度来看,很多电商已经做到千人千面,登陆一个平台,不同的顾客登陆上去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界面,但是金融信息的产生是千人一面,不管你是去银行借钱,还是发债,拿出的都是一套标准的三张表,完全没有定制。其实科创板从这个意义讲已经有一套突破,以前是一套严格标准,现在变成五套不同的标准。但是应该还是做的不够的,如果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三张表都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新经济时代下其实这几种信息披露的方式或者格式已经是落后于时代了。
就我个人觉得未来的信息披露应该是一个阶段的场景,我们可以想像企业要发债,是把他的IPI和ERP系统开放给投行,现在的投行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关系或者各种资源,未来可能是一个数据分析能力,为什么呢?同样一笔开销花出去到底是资产还是费用取决于你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不同的判断点。这个意义讲,未来的信息披露或者金融企业的角色,可能就变成更多是一个数据的交互和数据的分析。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未来的畅想。
从这个意义讲,现在我们讨论金融科技,讨论支付、投研,很大一个方向是智能信息披露,也就是你是怎样对接B端信息做出你的估值或风控,我想取名叫智能或柔性信息披露。
最近我们在做一些研究,这是美国的PWC拿了两家企业内部所有的账目,其实一个企业内部的账目可以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矩阵,因为有借就有贷,企业内部信息是一个非常大的矩阵,我们在用一个图挖掘的方式查异常财务信息,异常的一些情况。但是把这个问题如果从企业内部扩展到跨企业的话,你可以想象成未来一个企业做账目前为止是企业内部的ERP的事情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上游企业卖产品给下游企业的时候,下游企业确认存货,上游企业同时再确认销售,可以想象成跨越工商、税务、企业边界的巨大账本,因为一个企业做账的时候对面有一个企业做另外一笔账,把这个做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信息系统,这个在美国目前能够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美国政府、监管层的话语权或者决策能力非常小,在中国理论上有可能,我们可以做一个跨越企业边界、政府、工商部门所有部门做出一个大账本,某种意义有区块链思维,因为是拢余信息,同时再复制。这是科技未来的使命,当然跟监管和业界形态都有关系。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非常难以想象,其实我们今天熟悉的整套资本市场的监管只有几十年的历史,1933年美国证券法才要求独立审计,1917年美联出了第一个会计准则,我们今天熟悉的体制不过几十年,50年之后完全有可能变成我们刚才所畅想的一个状况的。这是我的一个简单分享,金融科技和柔性的信息披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