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宽窄巷子6分钟老视频
财经
财经 > 正文

在清代成都满城的西南角

有两条相邻的胡同——

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属于镶红旗的驻地

一条比较宽,一条比较窄

于是人们称之为宽巷子与窄巷子

宽窄巷子 周孟棋/摄

如今的宽窄巷子

游人如织,享誉四方,热闹不已

被称作“老成都底片,新城市会客厅”

人们在宽窄巷子品茶 成都宽窄巷子管委会/图

你是否知道?

改建前的宽窄巷子长什么样?

宁静,古朴,安然

老旧的房屋,闲适的日常

一段6分钟罕见老视频

重回上世纪末90年代的成都宽窄巷子

↓↓

地道的成都话解说

一瞬间拉回到那个年代

当时的宽窄巷子

看上去土里土气,有着

原汁原味成都原住民的生活状态

▲ 骑自行车的男孩

▲ 散乱停着自行车的房子

▲ 井巷子内一口水井

康熙年间八旗军所凿,明初以此命名“井巷子”

1990年整修街道,将水井遗迹移至街北侧。

▲ 街坊邻居

▲ 这样的院落已经很少见了

▲ 当年的老院子“宁园”

▲ 当年的老院子“怡园”

▲  1989年重点整修了宽巷子的四合院古门坊,再现古少城风貌。图为整修后的街道。

▲ 一处挂有牌匾和对联的房屋

▲ 临街门店较多的地方,人来人往

时过境迁,纵观今昔对比

城市变化令人感慨

上世纪90年代的“宽巷子”标牌

清代少城八旗军驻地,因较临近街巷宽,习惯称宽巷子。光绪末名为兴仁胡同,民初复名宽巷子。

如今的“宽巷子”标牌

上世纪末的“窄巷子”标牌

清代为少城八旗军驻地,因本巷较窄,习惯称窄巷子。光绪默念名太平胡同,民初复名窄巷子。

如今的“窄巷子”标牌

90年代的“井巷子”标牌

井巷子所在地,清代为少城八旗军驻地,名如意胡同。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街中有康熙年间八旗军所凿饮水井一口,民初据以命名井巷子。1990年整修街道,将水井遗迹移至街北侧。由于这口水井水质好、水量大,成为满城中最著名的一口水井。

如今的“井巷子”标牌

90年代的宽巷子11号“恺庐”

恺庐的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传说百年前此宅院主人留洋归来颇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的旧时门庭焕然一新。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

如今的“恺庐”

90年代的宽巷子街道

如今的宽巷子街道

上世纪末的窄巷子街道

如今的窄巷子街道

上世纪末的成都画院

成都画院1983年搬迁到下同仁路80号,占地2331平方米,其建筑外形为清末川西民居典型四合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毗陵宽窄巷子。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前园有一个池塘,塘里养有红色的锦鲤,后院里有两株古银杏,初冬时节,银杏叶黄了的时候甚是好看。

如今的成都画院

半躺在巷口竹椅上喝盖碗茶的老人们放学回家唱着儿歌的孩子们静静的岁月里葱郁的林荫道

爬满灰砖矮墙的藤蔓和野花们

……

有些景致,仿佛从未改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与灵魂

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而是具体而微的真实存在

宽窄巷子,既保留着

返璞归真、克勤克俭、守望相助的传统基因

也体现着

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和谐共生的现代内核

它的大气美丽,悠然自在

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它的故事里,有没有你的记忆?

来源:微成都

监制:刘新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