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的分化与突围:面临政策、机构、产业链分化 突围从发力场景金融等方面入手
财经
财经 > WEMONEY > 正文

消费金融的分化与突围:面临政策、机构、产业链分化 突围从发力场景金融等方面入手

凤凰网WEMONEY讯 消费金融当前发展情况如何?行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又该如何突围?在6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上,苏宁金融研究院的院长助理薛洪言围绕“消费金融:分化与突围”发表演讲。

他表示,消费金融行业正处在分化加速阶段,具体为政策层面分化、机构层面分化和产业链层面分化。在政策层面,消费金融政策相对利好,但因其快速发展导致行业杠杆率提升过快,不得不防范其带来的金融风险;在机构层面,分化较为严重,一些巨头和大公司前景明朗,但更多的小机构则面临各种风险和艰难;在产业链层面,分工越来越细化。

政策层面:鼓励消费vs防止债务过快增长

近两年,消费金融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薛洪言分析,“从总量上来看,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的口径是个人贷款减去个人住房贷款,所以包括个人经济贷款、汽车贷款之类,都算为消费贷款。从余额上看,这两年消费金融余额一直在增长,从行业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处在风口的阶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就消费金融的增速而言,薛洪言表示,2017年底到现在增速已经触顶回降,到了2019年一季度增速已经同比降到17.3,当然依然是比较高的增速,但是增速本身趋势的下降也说明了整个行业当前处在这样一个分化的阶段。

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在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消费金融主要的功能就是促消费,消费又是整个经济增长的辐射,为经济的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撑,而消费金融是促进消费重要的推动力。”薛洪言表示,在这样一个环境大的背景下,整个的监管结构包括整个政府层面对于消费的诉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对消费金融这个行业从总体层面还是保持扶持和鼓励的态度。

然而,他也指出,“从消费支出的数据上来看,无论是消费品总额还是从城镇居民人均的消费总额,这两年整个反应消费的数据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低靡的。消费处在低靡的阶段,需要消费金融来支持,但是消费金融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问题。”

薛洪言所指的问题首要反映在居民杠杆率快速的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一直到2018年,居民杠杆率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到了2018年底杠杆率已经到了53%。虽然与国际层面去对比,这个杠杆率水平还是处在安全的区间,但是在短期内的快速提升,容易导致在特定的群体里积累一些风险因素,包括一些过度借贷的问题等等,这需要对消费金融行业进行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和优化。

据悉,面对居民杠杆率的快速提升,监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政策防止特定群体负债水平快速的上升,例如,2018年开始一直流传的联合贷款和助贷的征求意见稿,虽然一直从全国范围内没有出台,但是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制订了相关的政策意见;对于互联网贷款资质的强调,在2017年底网络小贷已经暂停发放互联网牌照;对民营银行强调要有互联网贷款资质去全国范围发放贷款,也会对于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也会出台很多限制的条件;在整个金融机构杠杆率上面也是借助互联网,出台的新规也有很多制约的条件,很多贷款转让ABS也纳入到杠杆率的测算;各地对于一些互联网小贷公司一些变相杠杆率的放松,先后对政策纠正扶偏。

机构分化:互联网巨头估值分化 小贷公司巨头化

当前,消费金融在结构层面已经出现了分化的信号,整个监管政策的分化会引来行业所谓机构的分化。

薛洪言介绍,首先互联网巨头估值水平已经明显分化,在小贷公司的群体中,头部的小贷公司以注册资本可以反映小贷公司的实力,而头部的小贷公司都是互联网的巨头。与此同时,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2018年盈利水平也出现很明显的分化,超过十亿的只有两家机构。同样,P2P行业也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从2018年6月份到2019年4月份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前十大P2P平台的市场占比从33%一直提高到46%,提升了大概有13个百分点,在这期间P2P行业经历了暴雷潮,网贷平台也经历余额下降,包括监管政策也要求余额是要往下降的,即便如此头部平台的规模也在往下降,但是他们的市场份额也在提升,这也反映了行业当前分化的现象。

“从机构层面我们看到有些机构做的越来越好,可能没有感受到寒冬,但是更多的机构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很真切的感受到互联网金融寒冬的影响,这个可能是当前行业冰火两重天,或者说,消费金融虽是一个风口,但也不能像原来一样闭着眼睛投入就获得增长获得利润的这样一个行业了。”薛洪言直言。

立足当前:消费金融面临四大不确定性

虽然当前整个的消费金融行业的增速依然处在很高的水平,余额还在增长,但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一两年,还是有一些方面需要关注。对此,薛洪言在演讲中列举了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四个不确定性。

一是,消费金融不“消费”,就是说消费金融资金流量没有真正的去支持消费。监管对于消费金融这个行业的支持,建立在消费金融能够促进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稳增长,对经济转型提供支撑的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如果说消费贷款的资金流向更多是流向资金可控的领域,比如,流向还债的领域、做投资,这样可能监管对于消费金融这个行业的支持,包括结构性的政策可能会下得更猛烈一些,所以这个现象是需要关注的。因为很多的机构去测算一些数据,发现其实在一些特定的群体里,消费金融这个资金流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还房贷,这是不可持续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引起后续监管的关注。

二是,借款人多头借贷、以贷养贷的问题,有一些群体的负债水平其实是非常高,因为当前的行业环境下,大家都用着相似的风控模型,用着头部现金贷平台去引流,带来的结果是很多借款人同时在多家平台有借贷行为出现,引来多头借贷的问题。另外,这也会加重借款人的负担,可能会引发极端的舆情事件,导致可能会像2017年的现金贷一样,引起监管提前的介入,这也是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三是,消费金融存在高利贷、暴力催收及信息保护方面的声誉压力,更准确的说对于现金贷和消费金融,民众很难区分这两者的区别,所以持续的舆情压力也会给整个行业监管政策的出台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

四是P2P平台密集退出的压力。随着P2P行业加速出清,未来一年半的时间里,如果以2020年作为备案结束的时点,现在行业里还有近一千家P2P平台,未来能拿到备案的平台没有那么多,会面临很多平台密集退出的问题。在退出的过程中,意味着很多既是理财的资金方,对借款人来讲也是资产重要的提供方会退出,整个消费金融市场里面借款突然间就借不到钱了,资金链会断裂,可能会引发行业局部的不良率或逾期快速的提升,这一现象也是值得整个行业去关注的。

突围之路:把握消费升级机遇 产业链分工愈发细化

未来怎样去规避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薛洪言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还是要去按照监管给大家指明的道路去做,监管指明的道路就是要注意实体经济,要去做宏观金融、防控风险,做宏观金融包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其实第一个就是要发力场景金融。虽然现金贷这块来钱比较快,规模上升也比较快,但是在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还是非常大的,而且舆情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场景金融虽然说做起来难一点,但是的确是符合国家对于消费金融的期许,包括现在在教育领域,汽车、租房、医疗的场景里面,消费金融已经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但是它的渗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把握消费升级的机遇,围绕消费金融去促消费的基调,包括三四线城市人群消费增速的问题,因为如果去拉开城镇居民和县域区域消费增速,会发现县域消费增速远远高于城市增速。另外,5G下的信息消费的升级,也值得考虑。

再次,转型小微金融,消费金融与小微金融仅一线之隔,中间有一个纽带,就是小微企业主。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转型做小微金融的业务。小微金融的业务在当前政策环境下,整个市场还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当前的阶段拓展小微金融也是提早转型,避免未来政策风险的未雨绸缪之举。

最后,积极融入消费金融开放的大的趋势。当前很多机构都在建立开放平台,产业链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有提供流量的,有提供资金的,有提供科技的,有做催收的,整个分工越来越细化。在这个过程里,消费金融类机构还是要开放心态,积极的去融入这样一个开放大潮,借助开放的趋势来实现自己的优化配置,然后再资源的优化配置里去寻找一些缝隙性的机会,实现自身可持续的增长,规避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

展望未来:消费金融行业面临三大趋势

展望未来,薛洪言指出,消费金融行业将会面临三大趋势。

第一趋势,是有场景业务和无场景业务之间会出现快速分化。有场景业务会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热度会越来越高,无场景业务则可能会在各方压力下逐渐萎缩,当然还不至于消亡。它背后的依据是监管导向。当前金融监管有三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求金融机构不要再自娱自乐、脱实向虚。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讲,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就是促消费,即确保资金流向于消费场景,这就要求资金流向一定是可控的。如何做到资金流向可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跟场景结合,做场景金融。

他认为,当前的一些虚拟信用卡产品,和银行二类户结合去绑定支付工具,本质上还是消费贷,但通过与支付工具的绑定实现了资金流向可控,钱流向商家,切实促消费。这其实反映了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向场景靠拢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持牌与非持牌的分化。持牌机构会越来越强化,非持牌机构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弱化。关于金融持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强监管时期,尤其是整个互联网金融整顿趋于尾声的阶段,这一趋势会加速。

那些没有核心牌照的消费金融机构,将不得不从消费金融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退出来,比如不能参与核心风控、不能直接参与放款等,逐步退向导流、反欺诈和系统、科技支持等环节。

第三个趋势,是全国性机构和区域性机构的分化会加速。全国性的机构会越来越大,向着一站式平台的方向演进,而区域性机构会逐步专注区域,越来越小而美。现阶段,金融机构开始形成两类群体,即全国性机构和区域性机构。比如银行,分为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比如小贷公司,分为可做全国业务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和一般小贷公司;比如P2P,也会分为全国性P2P和省级P2P;像民营银行,也分有没有互联网贷款资质。

未来,区域性金融机构不能做或只能少做全国性业务,没有全国性场景、客户与数据的滋养,这类机构很难朝着大而全的方向进化,只能专注于服务区域,力争做一家小而美的金融机构。而全国性机构,少了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强力竞争,反而能夯实基础、向着一站式平台的方向加速进化。

科技&消费金融:全面赋能 影响参与者的话语权

对于科技跟消费金融的关系。薛洪言表示,金融科技正在全面赋能消费金融,在降本增效、防风险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科技的影子。“在我看来,科技之于消费金融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业务环节层面。科技正在重塑消费金融业务环节。比如,从获客、风控、到贷后、催收、客户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智能化的选项,比如智能获客、智能风控、智能催收和智能客服等等。二是产业链层面。科技重塑了消费金融的产业链,让产业链的各个参与方重新排位,话语权、影响力有升有降。”

他介绍,在科技重塑消费金融业务环节后,消费金融产业链也就自然有了变化。比如,有些业务环节开始独立出来,变成独立的解决方案对外输出。最典型的就是金融科技,每家巨头基本上都搭建了金融科技开放平台,把各个业务环节涉及到的科技方案独立出来对外输出,这就在产业链层面形成了新的参与者,即科技赋能者。

另外,随着获客环节越来越重要,助贷获客也开始在产业链层面崛起。随着产业链层面形成了新的参与者,原有产业链分工也就有了变化,突出表现了地位和话语权的变化。比如,当前一些掌握流量的互联网平台,话语权是越来越高的;还有一些掌握核心风控数据的机构,则一直处于话语权的顶端地位。反而一些单纯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则有退化为资金通道的风险,话语权在下降。此外,一些催收机构,如果还沿用原来人力密集的模式、以及灰色暴力的模式,也是没有前途的。(凤凰网WEMONEY 曾仰琳/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