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七月,小暑将至。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来了,空调准备好了,凉扇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
来得早,走得晚,北京的夏天又长又热,接连数日的持续高温,简直热到让你怀疑人生。甫一出门,热浪滚滚袭面而来,未走几步,汗流接踵,只盼着快来一场暴雨,赶紧降降温。越是如此,越是怀疑:老北京的夏天,真有文人笔下描写的那么好吗?
后来,看到这组数据:
中国气象网统计了北京夏天的历史气候档案发现:北京夏天不仅越来越热,而且越来越长。平均每10年增长4天,尤其进入21世纪后,每年夏天日数都过百,平均超过120天。2017年,甚至达到139天,比最短年份(1976年)的61天多了一倍还不止。
于是,一边忍受今时的热,一边怀念老北京的夏天。
老北京的夏天,用《骆驼祥子》里的话来说: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上气来。但那时的热,是自然的热,没有如今的“城市热岛效应”,所以早晚是凉爽的。
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中搭起凉棚,院里摆上鱼缸,养几只色彩鲜艳的金鱼。一个鱼缸,在酷夏里,既为人们带来视觉的清凉,又能赏荷赏鱼。
著名作家老舍说:最热的时节,也是北京人口福最深的时节。
老北京的盛夏,从一碗酸梅汤开始。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冰糖葫芦,在北京是个大众的享受。一到夏天,老北京的街头,就多了许多黑漆漆的大木桶,桶里放个大白瓷罐儿,罐外全是碎冰,冰镇着罐里的酸梅汤。桶大罐小冰多,喝一口,冰沁脾胃。
各种果子也熟了,果子以外,还有瓜。西瓜有多种,香瓜也有多重。还有各色盛夏小吃:酸梅糕、八宝荷叶粥、冰碗、奶酪……
图一
北京人爱玩儿也会玩儿,天气是热的,但可以躲开啊。
不愿在家躺着,就去北海的莲塘里划划船,或者在太庙与中山公园的老柏树下品品茶、摆摆棋。愿意洒脱一点儿呢,就拿上钓竿儿,到积水潭或高亮桥的西边,往河边的古柳下这么一坐,钓上半日的鱼。愿意远步的,就去西山的卧佛寺、碧云寺、静宜园住上几天。愿意热闹的,就去听戏。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夜里散台后,伴着从槐花与荷塘吹来的凉风,惬惬意意回家。
北海公园
陶然亭 | 誰最中國
颐和园
静宜园
自由自在,充满烟火与人情味儿的老北京生活,随着胡同的减少与越来越多高楼的拔地而起,逐渐消失在风里。那些夏天的味道,我们似乎已无从全部领略,只能在那个时代作家们笔下的字里行间,去遐思向往。
但傍晚夕照流苏时,下班后穿过老胡同时,周末在大街小巷闲逛时,看见胡同口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闲聊、下棋、喝酒摇凉扇的大爷大妈们时,看到在钢筋水泥森林的缝隙里,那些最普通、最真挚、最凡尘的老北京们时,依然可以确切地相信:时代不同了,度夏的方式也多样了,但度夏的核心,在北京是没怎么变的。
誰最中國
后海
三里屯
至若周末,在这座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集中的城市里,可做的事就更多了。到国家图书馆去看各种各样的书,在书里邂逅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到各个博物馆去看展,在器物上理解一个个远去的时代;还可以去听不同的讲座,学习最时新的观点与知识……
爱热闹的,约几个朋友,随便找个地儿,点一桌喜欢又美味的食物,把盏言欢,借着大好的时光,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叽里呱啦聊一遍。华灯初上的时候,再去剧院看一场话剧,搭乘如风的地铁回家。其中趣味,与老北京的看戏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国家图书馆
首都博物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代的夏天,有每代夏天的过法。我们无意追古泥古,我们也如每个现代人一样,享受并热爱着时代给予的一切美好,只是在享受的时候,怀念那时夏天人们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样子。
其实,拉出那些平日里不被我们在意的数据看一看,岂止是北京,每个城市的夏天都在变长,每个城市的夏天都在变热。许多城市的面貌都变了,许多城市的生活方式也都变了,但无论怎么变,炎夏里,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应该变。夏越热越长,越要热爱生活努力生长。
- 参考资料 -
中国气象网 《北京夏天越来越热,数据告诉你这不是幻觉》
王干《回忆北京的夏天》
来源:谁最中国
监制:刘新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