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专业拾荒”十几年 | 世界

瑞典“专业拾荒”十几年 | 世界

斯德哥尔摩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你是什么垃圾”,当垃圾分类在国内引发全民热潮,并期望以此解决垃圾围城之困时,瑞典却在忙着从其他国家收垃圾。早在十几年前,瑞典就将触手伸向邻近的挪威甚至英国:2012年,其从欧洲国家进口的垃圾总量达到80万吨左右。

“顺手替邻居倒垃圾”,瑞典是有苦衷的——他们的垃圾不够用了。得益于先进的垃圾循环利用方式,“我们能够处理垃圾的量,超过了产生的垃圾。”此前,瑞典环保署的一位高级顾问曾公开表示。

无论是很早就推行至全民的城市垃圾分类体系,还是与输水管道齐名的地下垃圾运输管道,都使得瑞典很早就告别了垃圾带来的严重问题,从垃圾围城走向垃圾造城。

在这个“垃圾”话题已然井喷的当口,不如来聊一聊,作为首个进口垃圾的欧洲国家,瑞典做对了什么?

“榨干”垃圾的剩余价值

在瑞典,垃圾的每一寸都进入了城市的循环系统当中。

根据一组2017年的数据,在瑞典所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中,有15.5%进入生物循环,33.8%得到循环使用,而剩下的50.2%均进入了供能系统,通过散布在瑞典的34个WTE(Waste to Energy,垃圾转能源)工厂为城市提供电和热。

作为穿越北回归线的极北之国,瑞典人要越过漫漫长冬,不得不依赖于集中供暖,而垃圾构成了城市供暖系统的重要来源。根据瑞典垃圾管理与循环协会Avfall Sverige的数据,垃圾为近1000万居民带来暖冬,这些能源能够支撑近7万个家庭实现用电。与此对比的是,2018年瑞典总人口为1011万人。

作为垃圾的生产者,大城市无疑是重要的收益方。一项2011年的研究显示,当时的哥特堡就有27%的供暖来自垃圾焚烧。

在许多人看来,焚烧带来的好处十分可观。有人统计,在燃烧效率上,4吨垃圾相当于1吨油、1.6吨煤或者5吨木材;此外,一位瑞典WTE专家指出,在瑞典焚烧一吨来自意大利的垃圾,与在意大利当地填埋相比,将会少产生500公斤的二氧化碳。

焚烧后的垃圾体积大大减小,就连剩下15%的产物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金属废物被回收利用,除此之外的渣滓被用于筑路,最后仅1%不得不被填埋;而即便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烟雾,在经过过滤处理后,固体产物被用于填满废弃的矿坑。

为何瑞典能够将“榨干”垃圾的最后一点效用?有效的分类是第一步,而在焚烧环节,瑞典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将绝大部分有害气体净化,使最终成分只剩下水和二氧化碳。欧洲WET工厂联盟执行经理Ella Stengler指出,这些用于净化空气的设备往往构成了工厂的大部分成本。

基于此,瑞典的垃圾焚烧厂就位于市区内,与居民楼错杂修建,却并没有引起居民的反对意见。

两个维度的“垃圾争夺战”

尽管垃圾为瑞典带来了诸多好处,但瑞典仍然鼓励居民减少垃圾使用。在斯德哥尔摩,一项被称为“2040愿景”的计划中提出城市将实现零化石燃料。而无论是城市层面还是整个国家的层面,均将无废城市作为发展的最终方向。

这为34所WTE工厂带来了难题。有统计显示,虽然瑞典有50%的垃圾都用来焚烧,但也仅仅占焚烧厂实际处理能力的两成。此外,尽管北欧人一年生产的垃圾有1.5亿吨,但北欧能源公司对垃圾的需求则有7亿吨。

巨大的产能富余不仅让工厂本身面临经营的压力,也让瑞典看到了进一步使用垃圾“武装”城市的巨大潜力。

2013年,一场在垃圾领域的“战争”打响。瑞典开始垂涎挪威的垃圾,并进行了大量的进口;而此时的挪威也已经将WTE纳入城市发展的议程。甚至曾有挪威官员层指责瑞典将焚烧费用一再压低,挤压挪威的业务。最终,两个国家均转向英国——大量垃圾正等着有人“接盘”。

大家面临的是摆在眼前的困难:没有垃圾,就意味着没有燃料,城市供暖供电都会受影响。

而在太平洋两岸,另一场垃圾战争却在另一个维度打响——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纷纷向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垃圾亮出“红牌”,停放在码头的垃圾堆面临着被“遣返”回国的命运。

为何大量的供给没能与真正的需求方对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瑞典回收垃圾并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而是要收取一定的处理费用。

比如,2014年,瑞典共处理了230万吨进口垃圾,并因此获利800万美元。而英国、挪威等国愿意花高价将垃圾运出国门,则是因为,即便缴纳了这些处理费用,其花销仍低于在国内填埋同样数量的垃圾。

更何况瑞典对垃圾要求颇高——有人分析,之所以瑞典愿意收纳英国的垃圾,是因为英国垃圾分类做得足够好,能够达到瑞典焚烧的标准。

但如今,瑞典的方案正在吸引更多垃圾制造国的目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