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双城记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一个月的时间,上海临港新片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破壳而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的“两个大局”下,特别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和如蜩如螗的香港局势下,这羚羊挂角的意喻,不言自明。

也唯有深圳和上海,能够当此重任。过去40年,深圳从一无所有到2018年GDP超越香港,从代工和山寨到成为高科技公司的麋集之地,是当之无愧的市场精神和科技创新的“C位”城市。

上海是中国经济和人口的第一大城市,浦东开发和深圳设区在改革开放史上齐名。上海的辐射力更胜一筹,襟江浙而带长江,将中国最富庶之地一举囊括。

深圳肇始于改革,上海发轫于开放,前者以民资见长,后者以国资和外资著称,共同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轨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国家对深圳和上海委以重任,不是让它们着眼国内,而是放眼全球。它们不是在北上广深这个小圈子兜兜转转,而是要与那些国际化大都市“与狼共舞”。在新的定位里,深圳和上海都有一个醒目的标签,那就是打造全球城市。

到2050年,深圳被要求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上海则被要求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而在此之前,深圳在2025年要跻身全球城市前列,上海在2035年要基本建成全球城市。相形之下,国家对深圳的期望,似乎更加迫切一些。

在全球城市的期许中,国家对两者各有侧重。上海对标的是国际首屈一指的自贸区,或是香港,或是新加坡,通过临港新片区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和人员自由的探索,丈量整个城市未来的经济自由度。进博会、科创板和新片区,构成了上海制度新供给的“三驾马车”。

深圳对标的是硅谷,而且它们身后各有一个湾区。深圳此次的很多新定位,比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都是在科创上伏笔,以科创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双范”总定位。

全球城市的flag既已立下,能否把政策优势转为发展胜势,就看深圳和上海如何爬坡过坎,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了。这绝不是靠政策红利就能躺赢的,而必须敢闯敢干,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圳文教偏弱,国际化严重不足,上海则需要克服自己的“大城市病”。两个城市都需要解决高房价对人才和产业的“挤出效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