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难以逾越的太行山
财经
财经 > 正文

河南方言难以逾越的太行山

【念念有余】

太行山东侧战乱多,西侧战乱少,语言就被山西方言占领,并进而能影响附近平原地带。

余胜良

出生于中原的人,往往会以为自己处在天下的中心。有一句话叫“南蛮北侉,东夷西狄”,“南蛮北侉”就是站在以中原为中心的评判角度,说外地人说话的声音不好听。

河南的大多数城市只会有细微的语言差异,这是一个大系统,走上方圆百公里,也都说一样的话。这里的人以前可能也没有走太远,所以都觉得所有的人应该和自己一样说话,若说得不一样,就斥为难听。

可实际上,越过黄河以北,到了洛阳北面的济源,就已经不说河南话了。从济源往北,焦作、新乡和安阳靠近太行山一带说的都是山西方言,属于晋语系。这经常让同属于河南的老乡有些诧异。作为河南人的我,不久前在河南安阳新乡一带旅行,与当地人交流还真的有些问题,他们不仅是语调与我不一样,连发音也不同,声音腔调倒是很像贾樟柯电影里常常出现的汾阳话。

仔细查资料得知,山西方言很厉害,仅河南就有一千多万人说山西方言,陕北榆林、内蒙古的包头和呼和浩特等地,也都说山西方言,大概是山西人当年走南闯北为自己的语言争得了更大空间。我在开封看到过陕甘宁会馆,会馆的主力就是山西人。

有人说,近古对安阳话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明初的山西洪桐移民活动。蒙元时期华北地区人口损失巨大,明初清点华北人口,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人口(三百万人),还不及山西一省(四百万人),当时有大批山西移民迁入安阳,安阳话归入晋语可能跟那次移民有很大关系。这个揣测可能有道理,但原因太过笼统了。

湖广填四川,四川方言和湖广完全不同。客家人走走停停,说的话既不同于迁出地,也不同于当地人。语言非常神奇,相邻的两个村落,隔上一座山,可能语言就已不同,而平原地带隔着几百公里,还说一样的话;可能邻近的县城语言不同,顺着一条河的上游几百公里处,却能找到同一种语言。我想,这和交流的频度有关联,和文化的影响有关联。

河南方言能在安徽和江苏一带流行,因为这几个地方同属于淮河流域,相互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频繁。黄河和淮河很不一样,黄河在渭河流入之后,就缺少支流,黄河没办法通航,成为一道天堑,阻隔南北交流:既阻隔了河南方言跨过黄河,又阻隔山西方言跨过黄河。

除了黄河,更重要的是太行山的影响。按道理,高山大川应该是阻断交流,成为语言传播的天敌,但是太行山没有,焦作的云台上,距离郑州火车站100公里,属于晋语片区,河北境内的邯郸,也属于晋语言片区。不仅太行山上,太行山脉东西两边,以及南段的济源,都属于晋语言片区。

为什么人口更多,交流更频繁的河南方言,没有占领这些区域?毕竟上述地区中的很多区域,还属于平原,按理说,平原上的人际交流,较山地频繁得多。

我猜测,这和太行山自身的条件有关,也和本区域历史上战乱较多有关。太行山虽然险要,但是有路相通,整体上是一个活的交流体系,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开凿出内外相通的山路。平时平原地带物产丰饶,一旦有战乱,居民都往山里跑,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山区通行语言的携带者。

一旦发生战乱,平原上死伤就高,山区就移民下来填补。山下的居民被战乱抹平了,太行山上的语言就到山下去粘贴一次,再抹平,就再粘贴。语言被存储在太行山的缝隙里,就像一个个存储单元。太行山滋养着一方民众,躲避着山下平原的残杀。太行山东侧战乱多,西侧战乱少,语言就被山西方言占领,并进而能影响附近平原地带,也就不难理解。

沿着郑州北上,大致以京广线为区隔,京广线以东,就是河南方言的统治区域。这是晋语言势力沿着太行山山顶倾泻衰微的地方,也是两个方言区域握手言和的分界线。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