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医药销售费占营收六成 三年未分红股价累跌超70%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未名医药销售费占营收六成 三年未分红股价累跌超70%

记者 魏度

A股首创购买自家债券的未名医药(002581.SZ)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佳。

今年上半年,未名医药的经营业绩看上去十分亮丽,实则远非自身业务创造的。今年1—6月,其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达到2565.53万元,同比增长358.62%。此前,公司曾预告,上半年亏损区间为2382万元至3574万元。

让未名医药净利润大反转的是其投资收益。上半年,其持股26.91%的参股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简称科兴生物)净利润达2.35亿元,为其贡献0.63亿元净利润。

未名医药主营业务业绩不佳与其费用居高不下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1.93亿元,而营业收入仅约3亿元,销售费率高达64.47%,在A股220家医药企业中排名第四。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及学术推广费占比超七成,且同比增长44%,远超营业收入仅1.98%的增速。

近三年,未名医药回报投资者的极为惨淡。2016年(年度)至今,已经连续三年未派发现金红利。二级市场上,其股价也是不断下行,近三年累计跌幅也超过70%。

备受关注的是,未名医药实控人潘爱华及其一致行动人的麻烦不断,这名头顶“北大教授”头衔的商人,其通过北京北大未名生物等持有的未名医药股权悉数被司法冻结,且自己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仅过四年,潘爱华掌控的未名医药沦落至此,不知未来会如何?

靠参股公司实现盈利

原本业绩预亏的未名医药实现了惊人大逆转,其借力的就是参股公司科兴生物。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未名医药实现营业收入约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94亿元增长不到600万元,增幅仅为1.98%。然而,对应的净利润却有2565.53万元,去年上半年为559.40万元,同比增长了约2000万元,增幅高达358.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2323.86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5.44万元,同比增幅高达9235.74%。

营业收入微增、净利润、扣非净利润暴增,如此严重不匹配,难道是未名医药产品加价大幅上涨、毛利率大增所致吗?

未名医药主要从事生物药品制造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剂,主导产品有两个,即恩经复和安福隆。根据公司披露,恩经复是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药品,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人率先产业化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而安福隆是市场上唯一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公司自称其拥有国内规模最大、全部进口设备组成的干扰素冻干粉针剂和预灌装玻璃注射器装注射液生产线。

从毛利率看,今年上半年,恩经复毛利率高达91.61%,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8个百分点。安福隆毛利率为76.65%,同比上升了15.08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不多、毛利率变化并不是很大,不足以支撑未名医药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长如此不同步。实际上,今年7月12日晚,公司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时还称,预计净利润为-2382万元至-3574万元,同比下降526.12%至739.36%。

导致未名医药净利润由锐减到暴增变换的是投资收益。距离上次业绩预告后一个月,即今年8月16日,未名医药披露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净利润2097.60万元—3146.40万元,同比增长275.24%—462.86%。公司解释称,此次修正后预计业绩增加,系公司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获得其参股公司科兴生物1月—6月财务报表,据此计算半年度的投资收益。

半年报显示,未名医药持有科兴生物26.91%股权,后者上半年净利润为2.35亿元。上半年,公司的投资收益为0.63亿元。

销售费率64%居行业第四

未名医药经营业绩不佳,源于其费用居高不下。

未名医药的前身是万昌科技,2015年,时为北大教授的潘爱华通过借壳成为公司实控人,并更名为未名医药。

借壳上市之初,未名医药的经营业绩看上去也算不错。2015年、2016年,其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58亿元、12.65亿元,同比增长37.48%、47.37%,净利润为2.50亿元、4.18亿元,同比增幅为11.22%、66.91%。但是,好光景没有多久,衰败迹象就已显露。

2017年、2018年,未名医药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1.62亿元、6.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10%、42.83%,净利润为3.88亿元、-0.96亿元,同比下降7.01%、124.66%。去年陷入亏损,今年上半年,如果不是投资收益,净利润数据也不会好看。

经营业绩与公司费用较高不无关联。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均大幅增长。其中,研发投入为3074.0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697.72万元,同比增长123.35%。销售费用为1.93亿元,去年同期为1.55亿元,同比增长24.38%。

重点关注的是销售费用。今年上半年,未名医药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64.47%。A股共有220家医药企业,未名医药的销售费率占比位居第四名。

在其1.93亿元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费为1.37亿元,去年同期为0.93亿元,同比增加4403.67万元,增幅为44.23%。市场开发及学术推广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6%。在销售费用明细中,除了市场开发及学术推广费在大幅增长外,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办公费、招待费、包装费等,同比均在下降。

市场开发及学术推广大幅增长,并未带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这似乎说明未名医药产品竞争力并不强,亟需科技赋能。

未名医药亦在半年报称,上半年,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自费用药市场、第三终端市场、民营医院市场等,销售费用明显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拓展、研发新产品,研发费用有较大幅度增长。费用增长导致主营业务净利润减少。

实控人股权全被司法冻结

仅仅四年,不仅经营业绩大幅衰退,实控人潘爱华的麻烦也是纷至沓来。

8月28日,未名医药发布《关于购买债券暨对外投资的公告》。公司拟使用不超过1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债券投资,通过深交所综合协议平台大宗交易购买不超过100万张(含)“17未名债”债券。本次购买价格为人民币80元/张。

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购买自家债券的投资行为,这在A股市场中尚属首例。公告一出,舆论哗然,因为未名医药“借100还80”,不仅白白使用了钱,还少还了钱。

近年来,未名医药备受质疑之处还有不少。

近三年来,未名医药未曾实施现金分红。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0.63亿元。由此可见,公司并不是没有能力分红。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走势很弱。借壳上市,未名医药股价曾高达143.88元/股,当年7月实施每10股转10股的高送转后,股价转入熊途。截至昨日收盘,其股价为6.79元/股,较送转股当日收盘价42.88元/股下跌了84.17%。考虑到2015年借壳完成及牛市行情因素,以近三年时间短,2016年9月1日,其股价为26.10元/股,昨日的股价与之相比也下降了73.98%。

实控人潘爱华通过北大未名生物集团、深圳三道投资管理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持有未名医药1.77亿股、2015.28万股,合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1%。接截至目前,潘爱华的股权质押率高达99.80%,而且,这些股权全被司法冻结,且不少被轮候冻结。

此外,潘爱华旗下其他公司还惹上了不少官司,其本人已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如此困境,潘爱华控制的未名医药还有没有未来,备受市场关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