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主编 | 上海滩地产大佬覆灭记:生于狂野,死于欲望
财经
财经 > 财经原创 > 正文

康主编 | 上海滩地产大佬覆灭记:生于狂野,死于欲望

文/康主编 凤凰网财经频道特约主笔、资深媒体人

2003年,一位记者采访戴志康:“许多上了胡润百富榜的人后来都‘出事’了,你不担心自己吗?”

当时,刚刚以15亿元身价“荣膺”当年中国胡润百富榜第43名的戴志康反问道:

“我不怕,有什么好怕的?”

一位交行上海分行的领导在一边帮腔:“戴志康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是干净的。”

16年后,戴志康自首了。

一、死于不可控制的欲望

戴志康的自首冥冥之中又应验了一个魔咒:“3·27国债期货”魔咒。

1995年发生的那次“3·27国债期货”事件,是至今仍然让中国资本市场蒙羞的一个事件。那次事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大空头管金生输的一败涂地,事件发生不久便锒铛入狱。管金生的失利也成就了交易对手的财富瓜分盛宴。戴志康就是其中一个。

“那时候管金生做空头,我们做多头,管金生一家输了几十个亿,培养了估计几百个几千个百万富翁。”

不过,这些当初赚的盆满钵满的赢家们,此后的命运却仿佛被诅咒了一般,没人能够得到善终。辽国发的高原高岭兄弟失踪,涌金系魏东跳楼身亡,“上海首富”周正毅入狱,袁宝璟和刘汉这对冤家则相继被执行了死刑……

如今,魔咒轮到了戴志康的头上。

戴志康自首的原因是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旗下的“捞财宝”和“证大财富”涉嫌非法吸收存款,且已无法兑付。

这些罪名有一个更通俗的解释——拆东墙补西墙,然而窟窿堵不上,最终按下葫芦起了瓢。

周鸿祎曾经说,贾跃亭是12个杯子就2个盖子,手速再快也盖不过来。

康主编说,家大业大的地产商戴志康肯定比贾布斯要有钱,所以最起码得有12个盖子。不过,他大概有200个杯子要去盖。

毕竟,戴志康可是要将10万中国人移民塞浦路斯的男人。

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戴志康兴奋地大手一挥,指着世界地图上非洲大陆的北部说,“那里是塞浦路斯,在欧亚非的交接点上,是欧盟成员。” 戴志康说,过两个星期,他要去看看,“也许是另一个机会”。如果条件适合,戴志康计划将十万中国人移民过去。面对可能的政策风险,戴志康的回答很干脆:

“所以要做得快,先干一把再说。”[1]

而且,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悬挂着一幅非洲地图,因为他要斥资100亿美元在南非新建一个“陆家嘴”。虽然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在为如何偿还一笔9.5亿元信托贷款和另一笔1.39亿美元票据而发愁。

永远一身唐装的戴志康在中医领域同样有着宏伟的计划。

“我认为中医需要跟量子科学结合。我们已经找到解决肿瘤问题的钥匙,能够基本解决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2]

周鸿祎说,“绝大多数企业不是死于饥饿,都是死于不可控制的欲望。”

二、“挣钱就是把别人的钱算计到自己的口袋里”

戴志康曾经很有钱。

作为五道口毕业的高材生,戴志康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股市。刚刚28岁的时候,戴志康就成为海南6000万富岛基金的掌舵人,鲜衣怒马,在资本市场挥斥方遒。随后,又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对赌管金生,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真正奠定戴志康资本市场大佬地位的,还是苏常柴和四川长虹两战。

1995年年中,戴志康用从“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赚来的2000万,层层加杠杆,最终撬动了2个亿的资金来“坐庄”。杠杆率之高,直逼后来空手套白狼的小燕子赵薇。

戴志康的第一个目标是苏常柴。据一位证大的交易员事后回忆,当时戴志康旗下的证大控制了苏常柴20%的流通盘。

吸筹完毕之后,戴志康的团队先后在报纸上以整版篇幅刊登文章《增长十倍的股票》和《一面红旗插天下》,详细论证苏常柴的发展潜力,为股价上涨营造舆论氛围。

1996年春节过后,苏常柴开始飙涨,成为当年的一匹大黑马,股价从6元左右最高上涨到了18元。到了1996年的6 月,获利颇丰的戴志康开始兑现筹码离场,据说当时接盘的人是“A股第一庄托”赵笑云。

在苏常柴身上首战告捷的戴志康,随后将目标对准了股价长期低估的四川长虹。市场上至今依然在传说,为了查明长虹虚实,戴志康曾派人去了倪润峰那里做了半年卧底。

“1996年,所有的股票都涨,就四川长虹不涨,再看看它的报表,四川长虹是绩优股而且是最好的股票,为什么不涨呢?就是因为它盘子大,盘子大别人说不好炒作,炒不上去。但我相信价值规律,便宜的肯定会有人买。你盘子再大,跟中国老百姓储蓄存款相比差得远呢!所以,今天没人买,明天会有人买,后天总有人买,我们等了一年,才往上哗哗涨。” [3]

1997年5月21日,四川长虹股价创出66.18元的新高,而戴志康的成本价只有20元。

经此两战,戴志康成为A股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凡有“证大系”入主的股票,都会迎来市场的热炒。

戴志康一直都以价值投资者自居,只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在A股制度还未完全成熟的当时,戴志康和他的证大系很难洗脱“坐庄”的嫌疑。

即便是在多年以后,戴志康仍然对询问自己“挣钱”经历的媒体表现得很抗拒:

“挣钱就是把别人的钱算计到自己的口袋里,我还在继续挣钱,但是技巧不值得吹了。就跟强盗讨论自己的偷盗本领一样,有什么好谈的?”[4]

而戴志康在回答自己为何在2000年退出股市时的一番话,或许更能体现他对股市的真实看法。

“大多数人都坐庄的时候,你再赚谁的钱?没有大多数人来被你骗的时候,你不就要被别人骗了吗?”

成功在股市逃顶的戴志康,将身家性命压在了房地产上。这一次,他又踩对了风口。

三、我要把外滩的气氛变一变

戴志康很看不上万科。

虽然在证大刚刚开始做地产的时候,戴志康的确学过万科,不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学万科也没认真学”。20年后,对于当初没有学万科这件事,戴志康觉得挺庆幸的。“如果认真学了,也就跟他们一样了。”

戴志康曾经对一位采访他的记者情绪激昂地说,自己要做一个让世世代代的人公认的企业,而不是只让当下的人公认的企业。

“30年后,万科什么也不是,你懂吗?”

万科最近两年的确胆战心惊,一直高喊“活下去”。只不过,戴志康和他的证大却先一步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企业了。

戴志康在刚刚踏入房地产这片市场时,的确有过高光的时刻。利用当年在股市中无往不利的手法——“低价位+高杠杆”,戴志康曾经是上海滩最先一批富起来的地产大佬。

1999年,在杭州依靠“湖畔花园”、“莲花港家园”等项目闯出名堂的戴志康猛然发现,和杭州疯涨的房价相比,地理区位更好、人均GDP更高的上海,房价竟然还是在下滑。

于是,戴志康将目标选在了浦东。

受制于财力有限,戴志康像当年坐庄苏常柴一样,选择了加杠杆。

“我投一块地,价值4个亿,我给它签一个几年分期付款的合同。那时候能这样签,因为地随便挑,没有人跟你竞争。它(上海)那时候能卖掉一块地算不错了。我谈的条件会非常好,4个亿的土地,我可以先付4000万定金把它拿下来,然后后面的地钱我可以逐步付,但是等到我第二笔钱要付之前,这地可能就涨了。这时候,如果我有后续的钱我就会继续投,如果没有后续的钱我就分一半给别人,那时候地已经升值了,我4000万可以马上就赚4000万,所以,我就放大胆地去做。”

高杠杆拿地的戴志康这一次又赌对了。

从戴志康进入上海的第2年开始,上海的房市开始回暖,依靠手里低价土地的优势,戴志康陆续开发了证大家园、水清木华、大拇指广场、九间堂等知名项目,每一个都大获成功,给戴志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证大集团连续两年入选上海市房企50强,戴志康本人也连续三次入选胡润百富榜。

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之后,戴志康变了。

王石说,有些人没钱时很有情怀,但有钱时情怀就不够了。

戴志康不是,他没钱时没有情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个毛孔里都浸淫着利润”,但是当他有钱时,情怀也多了,多到钱不够的程度。

戴志康深深地为上海缺乏文化底蕴而心急如焚。看着上海的夜景,戴志康充满忧虑地说:

“没有文化支撑的都市,再大也是二流。”

满身的艺术细胞被激活之后,戴志康开始为自己的情怀一掷千金。

他为证大现代艺术馆提供了高达5亿元的预算,是原计划的10倍。而集结超五星级酒店、美术馆与高档办公楼的上海喜玛拉雅中心,足足耗去了他近30亿元资金与10年光阴。

有传闻称,戴志康本来计划投入喜玛拉雅中心的预算是10多亿,但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却给他报价25亿。抱着做一个“像外滩那样有影响力、能代表上海的地标建筑”,戴志康毅然为此买单。

“为了喜玛拉雅,我提前预支了当时所有的钱。”[5]

但是,这些文化地产的尝试在商业化运营层面并没有获得成功。

戴志康自己亲口说过,喜马拉雅中心“太超前”了,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地产项目没有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

但是,亏钱的文化地产项目并没有阻止戴志康疯狂拿地。

2010年2月1日,上海外滩8-1地块以92.2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政府出让地皮。而拿下这块地王的正是戴志康。

“刚拿下的上海外滩还得我去弄,我要把外滩的气氛变一变。”

但是,很明显,当时证大紧绷的资金链已经无法承载戴志康的文化情怀了。

在接手外滩地王后,证大的负债率从2009年的70%上升到2011年上半年的102%,上半年的营收同比腰斩53%,银行现金只有15亿,评级机构对上海证大的评级也一再下调。

等到外滩地王第二期46亿土地款眼看就要支付的时候,戴志康没钱了,他最后不得不将自己的股权卖给了潘石屹,由此导致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上海地王案”。

从那以后,证大再也没有恢复自己的元气,一直在沉沦。2015年1月,戴志康宣布,退出房地产业。

在退出地产行业之后,戴志康回到了自己的金融老本行,做起了P2P。

只不过,这一次命运没有给他试错的机会,上海警方的一纸通告,成为戴志康最后一次公开发声。

四、后记

写完戴志康的稿子,回望戴志康32年的经商履历,一眼看过去,全是牟其中的影子。

虽然年龄相差了23岁,但实际上在康主编眼里,戴志康和牟其中算是同一类人。他们在当初那个资本的蛮荒时代,通过或者合法,或者非法,或者当时合法现在非法的手段横冲直撞,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但是,当资本的蛮荒时代过去,当一张叫做“制度”,或者叫“规则”的大网罩过来时,他们的横冲直撞就变成了头破血流。他们的头脑看似领先于这个时代,但是却又落后于这个时代。

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了他们起飞的升力,当他们上升到空中时,他们梦想着建造一个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但却忘记了看一眼自己的油表。最终,燃油耗尽,没有了归途。

在一次并不太成功的采访中,当记者质疑戴志康的文化地产模式究竟能不能走得长远时,戴志康失控了,说到激动之处,飙出了一句脏话:

“没有力量考虑狗屁长远,今天都过不去!”

记者记录下了这句话,写了下来。戴志康自己却忘了。

头图来源:东方IC

参考资料:

[1] 《南非大冒险》,环球企业家,2014

[2]《证大戴志康谈创业观:投资是哲学和文化》,证大集团官网,2017

[3]《地产大佬戴志康的资本赌性》,袁宏明,新财经,2004

[4] 《证大系掌门人戴志康:游刃在资本大佬与地产大佬间》,英才,2010

[5]《戴志康:建美术馆 在理想的年代 做疯狂的事》,雅昌艺术网

本文为凤凰网财经特约独家原创稿件,仅限凤凰新闻客户端使用,转载需获授权,侵权必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