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的建立

【缘木求鱼】

骗子的存在,对投资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和比较健康的行为能力,还是极其重要的。

“育儿经”里有一个观点,认为男童、女童接收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反馈的“敏感点”不太一样。比如,女童一般对作用于听觉、视觉系统的刺激比较敏感,而男童往往对作用于触觉的刺激比较敏感。如果能利用好这个特点,成年人的教养效果据说往往会事半功倍。这大约也是千千万万父母从育儿经验里总结出来的“真经”,还是很能发挥一些作用的。

在育儿实践里,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对女孩儿,只要讲一下道理、甚至就简单告知一下,往往就能产生效果、达到目的,但对男孩儿,这一套一般就很难起作用。比如,针对“不许碰饮水机热水龙头”、“不能抠电源插座的孔洞”、“不能玩儿火柴”之类的警告,对女童只需讲清道理、明示不听话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可,但男童往往不吃这一套,甚至许多时候,越是阻止、越是警告,反而会产生“勾引效果”,男童越是要试一试。

针对这种现象,人们往往习惯归因于不同性别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差异,有些人甚至还能把这种差别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予以论断。其实,造成男童、女童行为差异的真正根源,或许正是因为面对外界刺激,男童、女童的“接收频道”大有不同。面对同等量级的声音、形象刺激,女童大脑里的“接收机制”被完全触动,能够深度接收、深刻理解信息的要旨,得出自己的判断并作用于自己的行为;而男童的“信息接收机”往往就很难被触动,两个耳朵仿佛直通的,大人说的话,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大脑基本不反应,眼前的横眉立目的形象,没准儿也如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意思得很。

信息接收机制差异巨大,对同一个信息做出的反馈一般就会有天壤之别,最终导致的后果往往也格外不同。

要想让男童彻底避免这类伤害,办法也无非那么几个。一是彻底消除所有隐患。二是听之任之,多被“刺激”几次,形成触觉记忆,甚至建立起条件反射,自然就没事了。这样做的效果虽然很好,但小孩子付出的代价比较巨大,搞不好还有生命危险。三是有针对性地预防,既然语言、形象刺激效果不明显,完全可以找机会搞一下触觉刺激。比如,男孩儿刚想抠电门,马上在他屁股上狠拧一把,估计用不了几次,条件反射就能建立起来,以后就用不着担心他有触电的危险。

综合考虑,还是第二种办法可行性更高一些,只要操作上稍加改进,效果应该能成倍增长。比如,可以在电闸上安装防触电装置,小孩儿抠电门,既能得到电击的痛苦而很快长记性,见到电门马上条件反射地躲开,又不会有性命之忧。

养育小孩儿,需要动脑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别的事情其实也一样。医学上有个“脱敏疗法”,就是利用适量致敏原反复刺激,从而使身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摆脱。在各类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类似的方法也一直在用。比如,股市中有个“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口号,就是一种“刺激”,不过,这种“刺激”对许多投资者作用不大,主要原因还是没找准他们的“穴位”,既然许多人的“敏感点”不在这里,恐怕就得想想别的办法。

从实践看,骗子的存在,对投资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和比较健康的行为能力,还是极其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骗子,也是这个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对绝大部分懵懵懂懂的投资者而言,骗子的反复“刺激”,正如电门的反复“咬手”,是一种“有效刺激”,总归能让大家尽快建立起正确的条件反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再强化一些的是保护机制,以防人被一下子“电死”。不过,对绝大部分人而言,这类被“电死”的样本,也未尝不是一种强力“刺激”,益处多多。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