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消失后,还能靠什么?
财经
财经 > 正文

人口红利消失后,还能靠什么?

提起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人们很可能第一时间想到日本。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8年十年间,日本人口年度增长率均为负值,2018年最甚,人口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实际上,除了日本,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目前都正在经历较为严重的人口负增长,加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进而影响劳动力供应、社会保障、产业结构和消费等方面,“人口老龄化”的讨论热度长期居高不下。

  人口红利的具体体现

人口红利源自对“东亚奇迹”的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鲁姆和威廉姆森在研究东亚经济1970-1995年间的高速增长时发现,人口结构的转变可以解释该地区三分之一的增长。2002年,两人正式提出“人口红利”这一概念。其含义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形成低抚养比、高储蓄率、高投资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越高。在学界,抚养比低于50%是处于人口红利时期的重要标准。

尽管今天看来,日本的生育率让人糟心,但这个国家也曾有过较长的人口红利期。资料显示,1963-2005年,这42年为日本的人口红利时期。其中,1991年,日本的抚养比达到最低点。1986-1991年,恰恰是日本经济的泡沫增长期,此后,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泡沫破灭后经济下滑甚至衰退),与其人口红利的走势吻合。

韩国也曾有过人口红利。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出现人口的爆发性增长。1955-1963年间,该国新增人口758万,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1960-1996年,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被称为“汉江奇迹”。

在中国,社会总抚养比在1990年首次向下突破50%,人口红利的窗口就此打开。随后20年间,抚养比持续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2011年前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抚养比开始由降转升。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人口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经济想要实现跳跃式增长会比较难;在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的时候,人口则可以成为助推因素。但是,人口红利并非经济发展的绝对性因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骏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生产的影响以及对消费、储蓄的影响。

在人口红利时期,人口年龄结构整体较年轻,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在保证就业的条件下,劳动人口基本不会构成负担。此外,对于家庭而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带来储蓄的增加,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或消费,则后两者也将受益。

劳动力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和相对年轻化的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会促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优势,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易低成本招工,产品定价也因此可以更具优势。

  红利消失后靠什么

大体上,人口红利带给每一个国家的好处是类似的。而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到来,人口短缺对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冲击也基本一致:劳动力不足、消费削减、养老负担加重、市场萎缩等。

人口红利一旦结束,人们自然想到经济问题,比如如何避免经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

“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提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人口增长率,还有投资、技术进步率。实际上,如果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甚至弥补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人工智能代替自然人进入工厂提供劳动。”陈友骏如此强调。

“日本就是这样过来的。2010年开始,日本人口总数长期持续下降,他们就是靠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基本动力,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这样回应《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避免老龄化的手段也并非没有,最直接的就是人口政策,比如鼓励生育;或者通过移民政策鼓励海外人口向本国迁移。

陈友骏说:“日本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它一直没有开移民的口子。日本虽然鼓励生育,效果却有限。比较来看,德国做得好一些,它通过引进外来劳工成功弥补了本国人口的不足。”

对此,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德国能够比较成功地解决人口增长不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利用欧盟内部的人员自由流动,吸引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人才流向本国。另一点是,很早以前,德国就有意识地引进土耳其(非欧盟成员国)劳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德国全部人口的5%左右为土耳其人。”

丁纯还对记者强调,人口红利消失后,国家可以有引导性地发展老年经济。以欧洲为例。在欧洲,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已经很高,尽管相对来说,老年人不是一个高消费群体,但经历过几十年的积累,这部分人的储蓄比较客观,消费实力较高。“老人不等于贫穷的人,相反,很多老人已经没有负担,到了开拓精神世界的时候,比如旅游,而这一点是可以被引导的。”

张季风则指出,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且其老龄化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日本对老年人群体非常重视,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日本,不少零售企业顺应老年人的需求,设计独特的产品和产业布局,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便利了老年人群体。

提起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人们很可能第一时间想到日本。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8年十年间,日本人口年度增长率均为负值,2018年最甚,人口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实际上,除了日本,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目前都正在经历较为严重的人口负增长,加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进而影响劳动力供应、社会保障、产业结构和消费等方面,“人口老龄化”的讨论热度长期居高不下。

  人口红利的具体体现

人口红利源自对“东亚奇迹”的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鲁姆和威廉姆森在研究东亚经济1970-1995年间的高速增长时发现,人口结构的转变可以解释该地区三分之一的增长。2002年,两人正式提出“人口红利”这一概念。其含义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形成低抚养比、高储蓄率、高投资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越高。在学界,抚养比低于50%是处于人口红利时期的重要标准。

尽管今天看来,日本的生育率让人糟心,但这个国家也曾有过较长的人口红利期。资料显示,1963-2005年,这42年为日本的人口红利时期。其中,1991年,日本的抚养比达到最低点。1986-1991年,恰恰是日本经济的泡沫增长期,此后,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泡沫破灭后经济下滑甚至衰退),与其人口红利的走势吻合。

韩国也曾有过人口红利。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出现人口的爆发性增长。1955-1963年间,该国新增人口758万,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1960-1996年,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被称为“汉江奇迹”。

在中国,社会总抚养比在1990年首次向下突破50%,人口红利的窗口就此打开。随后20年间,抚养比持续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2011年前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抚养比开始由降转升。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人口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经济想要实现跳跃式增长会比较难;在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的时候,人口则可以成为助推因素。但是,人口红利并非经济发展的绝对性因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骏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生产的影响以及对消费、储蓄的影响。

在人口红利时期,人口年龄结构整体较年轻,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在保证就业的条件下,劳动人口基本不会构成负担。此外,对于家庭而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带来储蓄的增加,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或消费,则后两者也将受益。

劳动力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和相对年轻化的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会促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优势,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易低成本招工,产品定价也因此可以更具优势。

  红利消失后靠什么

大体上,人口红利带给每一个国家的好处是类似的。而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到来,人口短缺对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冲击也基本一致:劳动力不足、消费削减、养老负担加重、市场萎缩等。

人口红利一旦结束,人们自然想到经济问题,比如如何避免经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

“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提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人口增长率,还有投资、技术进步率。实际上,如果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甚至弥补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人工智能代替自然人进入工厂提供劳动。”陈友骏如此强调。

“日本就是这样过来的。2010年开始,日本人口总数长期持续下降,他们就是靠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基本动力,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这样回应《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避免老龄化的手段也并非没有,最直接的就是人口政策,比如鼓励生育;或者通过移民政策鼓励海外人口向本国迁移。

陈友骏说:“日本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它一直没有开移民的口子。日本虽然鼓励生育,效果却有限。比较来看,德国做得好一些,它通过引进外来劳工成功弥补了本国人口的不足。”

对此,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德国能够比较成功地解决人口增长不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利用欧盟内部的人员自由流动,吸引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人才流向本国。另一点是,很早以前,德国就有意识地引进土耳其(非欧盟成员国)劳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德国全部人口的5%左右为土耳其人。”

丁纯还对记者强调,人口红利消失后,国家可以有引导性地发展老年经济。以欧洲为例。在欧洲,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已经很高,尽管相对来说,老年人不是一个高消费群体,但经历过几十年的积累,这部分人的储蓄比较客观,消费实力较高。“老人不等于贫穷的人,相反,很多老人已经没有负担,到了开拓精神世界的时候,比如旅游,而这一点是可以被引导的。”

张季风则指出,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且其老龄化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日本对老年人群体非常重视,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日本,不少零售企业顺应老年人的需求,设计独特的产品和产业布局,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便利了老年人群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