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工作狂父亲”形象 日本推动“家庭主夫”浪潮
财经
财经 > 国际 > imarkets > 正文

告别“工作狂父亲”形象 日本推动“家庭主夫”浪潮

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 外媒称,如今“家庭主夫”在日本变得很常见,这一角色重塑了日本传统家庭的生活。不过这个改变过程必然是缓慢而渐进的。

据拉美社10月24日报道,日语“家庭主夫”的英文拼法是“ikumen”,是日语“照顾孩子”的英文拼法“ikuji”和英语“男人”的组合。这是一个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10年创造的词汇,目的是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主夫的主要任务就是留在家里照顾子女,承担起过去家庭主妇的责任。

官方将其定义为“愿意养育子女,并通过抚养子女不断成长的男性”,或者“未来希望这么做的男性”。简言之,就是指留在家中的父亲角色。

据报道,争当“家庭主夫”在日本已经形成一场全国性运动,也成为日本政府出台的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男性劳动者可以享受陪产假,这与日本男性都是远离家庭生活的“威严父亲”或者“工作狂父亲”的陈旧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拉美社称,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的一项有关世界儿童福利政策的报告,日本的这种陪产假制度被认为是全球最好的儿童福利政策之一。

然而,报道也指出,这种新生现象尚未得到日本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思想更保守的老一辈人,因为在日本社会中父权思想依然存在。

报道称,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享受陪产假的男性劳动者依然很少。在2017年,只有十分之一的日本男性劳动者提出休产假申请。为什么在日本休陪产假的男性比例这么低?而且不出专家所料,愿意扮演“家庭主夫”角色的大多数是年轻一代呢?

专家认为,各个年龄层的日本人在看待父亲角色的问题上存在代沟。老观念是,在日本社会,父亲的主要作用是在经济上支持家庭。据估计,上世纪80年代,平均每位父亲在平均工作日与子女互动的时间少于40分钟。在子女心目中,父亲是可敬而不可亲的形象。子女尊敬甚至惧怕父亲。

报道指出,这种观念态度对日本社会的新生儿出生率产生了影响。在日本社会中,女性在生育后重新找工作非常困难,这也导致许多人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

“家庭主夫”现象的出现对日本父亲产生了影响。过去日本父亲更多专注于工作,不愿打破性别角色的陈规旧俗,从不愿意亲手抚育子女,而是让孩子母亲一人担起重任。而今日本社会的新目标就是打破陈规旧俗的束缚,鼓励男性积极参与抚养孩子的过程。

然而,这个改变过程必然是缓慢而渐进的。在2002年只有0.33%的男性劳动者在孩子出生后休了陪产假;2012年这一比例为1.9%,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

据报道,日本政府通过开设研讨会等形式促进社会观念的改变。与此同时,媒体也通过将“家庭主夫”塑造成英雄形象为政府的政策助威。在媒体报道中,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夫”俨然都是充满阳刚之气和男性魅力的真汉子。

尽管如此,很多日本职场男性依然将休产假视为职业生涯的终结。因为参与家庭生活很可能占用工作时间,让他们很难应对更高的职业挑战。

拉美社指出,为了帮助男性工作者协调工作和家庭生活,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未来仍将在推进陪产假制度上继续前行。(编译/刘丽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