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艺术
财经
财经 > 正文

【缘木求鱼】

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选择什么,与其说是技术,倒不如说是艺术更精准。

木木

上周末,“茅台”董事长李保芳对媒体说,“离开了赤水河,就酿造不出正宗的酱香酒”,茅台酒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不可以复制”,这决定了茅台酒产能没办法满足市场需求,“供不应求会是一个常态”。

对嗜茅台酒者而言,李保芳的“定论”,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残酷”;不过,对另外一些人——比如投资茅台者、经销茅台者——而言,这“定论”估计就比较美妙了。这也可以理解,立场不同,视角有异,看到的东西往往大不一样,由此生发的感受当然也有差异。

李保芳得出茅台酒供不应求会是常态的结论,在逻辑上看,也没什么问题。据茅台酒的酿造专家说,“茅台”的品质——或曰“茅台”的生命似乎才更准确——有三大决定因素:一是赤水河的水,二是本地的红高粱,三是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微生物特质。这三大决定因素,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都很难复制。虽然很难复制不等于不能复制,但“霸王硬上弓”肯定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是否有人能承受、也愿意承受这个成本,还真不太好说。

就此而言,“茅台酒只能茅台造”,就真是一个真理。一年能造多少呢?据“茅台”自己说,到2025年,茅台酒基酒产能将实现全释放,产量达到56000吨,其中能达到茅台酒的理化指标、能够最终投放市场的,大概有45000吨,即9000万瓶茅台酒。按李保芳的观点,中国14亿人口中,能喝得起茅台酒的人会一年比一年多。也是,有巨量人口做支撑,9000万瓶茅台酒确实禁不住喝。于是,相应的潜台词,要传达的信息就很明确。

不过,李保芳的逻辑推导和结论,非“鸡蛋里挑骨头”不可,还是能挑出一点儿瑕疵的。当然,这个所谓的“瑕疵”,也有相应的背景。贵州省提出个“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的概念,对此,“茅台”也是赞同的。按李保芳的介绍,“赤水河流域的酱香白酒,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且还会继续扩大,贵州大的酱香酒企业,都在距离茅台50公里到100公里的范围。”他说,“这个区域已经具备超过20万吨的酱香酒的生产能力,两年之后将会超过30万吨。”

3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6亿瓶酱香白酒,如果再加上近乎1亿瓶的茅台酒,就意味着14亿人,几乎每2个人能“分到”一瓶酱香酒。虽然好像还是不够分的样子,但如果考虑到“老弱病幼妇”之类的不喝、不能喝、不敢喝、不屑喝白酒的人,以及那些受不了酱香味道的酒友,将近7亿瓶的酱香酒产能似乎就有点儿多。

当然,“有点儿多”的结论也是揣测出来的,依据就是“茅台”既不提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产能,也不提有通过“兼并重组”间接“赋能”的打算,给人的感觉免不了就会是——稀缺的“茅台”要与不太稀缺的“酱香”划清界限。这就有点儿类似“艺术的表达”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无论是“茅台”,还是股票市场上围着“茅台”转的人,能有、能赞同这种“艺术的表达”,也肯定是权衡利弊之后的臻于艺术境界的理性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选择什么,与其说是技术,倒不如说是艺术更精准。比如,在股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兼并重组”,总会以最诱惑人的姿态适时出现,进而惹来纷纷喝彩。但具体到“茅台”,由于涉及最为敏感的“产能释放”,“兼并重组”,当然就既不是理性的选择,也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不艺术了。对许多人而言,“茅台”操作的艺术化,显然是天大的大好事。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