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银行贷款真相:防它如防贼!这是为银行好,更是为大家好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揭秘银行贷款真相:防它如防贼!这是为银行好,更是为大家好

来源:凤凰网财经,作者:吴欢

临近年终,区块链一跃成为今年最强风口,关于数字货币的话题也持续不断,全球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也在稳步推进。8月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称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已呼之欲出,近日更有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被吹上天的风口该怎么看?

回顾今年,大小企业、个人的资金管理问题都备受关注,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期间,凤凰网财经采访到了可能是生活中最熟悉“钱”的人——银行家——SFI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他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答了一系列热门问题:

数字货币的到来对传统商业银行意味着什么?

银行放贷款时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现在小微企业融资究竟难不难?

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并增值个人财富?

刘晓春

01

解读数字货币:

它其实很单纯,是炒作者热衷于包装概念

刘晓春认为,虽然一再站上风口,成为人们力捧和资金蜂拥的对象,但其实回归本质,数字货币只是一个较新的名词而已,无论是数字货币、token、代币、指令,实际上都是一种技术、一串代码,无非是现在有人将其取名“数字货币”,那些热衷于在概念上做文章的一定是炒作和投机者。作为一项技术,可以用于货币,也可以用于其他,正如一张纸,可以印成货币,也可以印成发票或其他。

一方面,技术最终也都是要应用到生活实践上面的,因此我们要跳出纯技术思维,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它。

从货币使用者角度来看,最在意的是货币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卖掉生产的产品,或者通过上班出卖劳动力,得到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去买想要的物品和服务,这才大家最关心的。至于这个“东西”是纸币还是黄金,还是所谓的数字货币并不重要。比如你会去在意手中纸币图案的作者是谁,使用了什么工艺绘制而成的吗?最令人在意的一定是这张纸币的面额和购买力的大小,在意它能买几斤猪肉。对大众而言,只要方便、安全,币值稳定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一定要警惕一些资本炒作者和投机者,他们是嗜血的蚂蝗。

现在很多专家都提到“聪明钱”的概念,“聪明钱”擅长投机,它不管最终结果,只专注阶段性盈利,只要能赚钱就积极炒作,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太多人在热炒概念而实质上空无一物。还有一种投机者是以科技为名的公司,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技术概念,来做一些他本来不能做的事情,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希望监管不要管。

当技术越发成熟开始更为广泛的应用时,就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公共利益,这时,监管的规范就成为了必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关于数字货币的管理规范会引起舆论巨量的讨论。所谓“监管沙盒”依然是监管,是限定你在一定范围内即“沙盒”内折腾,不是承认你“合法”而不管。

02

看未来:银行地位无可动摇

数字货币的应用是平衡的哲学

数字货币渐行渐近,作为和普通大众距离最近的商业银行,又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变革呢?

显而易见,数字货币一定会对我们的支付方式、结算方式产生影响,对商业银行的运作方式、对社会的运作方式会产生作用。这是技术应用的必然结果,比如由于网银的发展、非现金支付的发展,银行网点不再需要金库了,直接省下了人员和场地。

但事实上,银行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到的金融中介作用,这个是不会受到动摇,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即使是这些科技公司本身,也在享受银行的金融服务,并希望政府能够让银行把更多的资源向它们倾斜。

过去几年,支付宝、微信改变了人们的支付的方式,进而推动了出行、住宿方式的变革。但无论是哪种电子支付方式,实际上它的运作都是在银行账户体系上运作的,银行的作用不可能被替代。

回顾货币的历史演变,从实物货币一路发展到金属货币,然后出现纸币、电子货币,这是一个货币进阶的过程,但是数字货币并非货币的一种进阶形态。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定义也是M0,是流通中的货币,是电子化的现钞,就像是将一堆代码放在“数字皮夹”里,它只能起到一个类似现金的点对点支付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不愿意用现金一样的,有一个装钱的皮夹不仅是重量的问题,还有一个管理和防盗窃的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它没有利息。

因此,关于数字货币的最终应用程度的问题,是技术和生活之间平衡的问题。不是说技术越好,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在每个领域适用的,“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体操运动员可以做很多复杂的动作,把身体的机能都发挥到了极致,是非常难得的,但是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没用,你也就没有必要去练它,“不混这口饭吃,干嘛一定要会高难度旋转360度呢?”

03

谈银行贷款:

把风险当贼一样,为银行好,也是为大家好

今年315点名的“714高炮”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可怕的高利贷,还有最近频发的大学生因校园贷欠款而跳楼一再让人触目惊心,刘晓春曾说“给低收入群体很多贷款是雪上加霜”,为什么要这么说?

第一,情怀是情怀,业务是业务,业务有它的业务逻辑。第二,就是像技术本身一样,好多事情既有它善的一面,也会有它恶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两面的。所以,当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怀着慈善的心、慈悲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客户,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把客户可能的风险当贼一样防。

银行不仅仅是满足借款人的需求,因为银行放出去的钱是储户的存款,更要对储户负责。银行放出贷款必须建立在借款人能还回来的基础上,所以这个不能和简单的道德去划等号。有人说银行嫌贫爱富,但这事实上跟嫌贫爱富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个业务的底线。如果借款人承受了超出其还款能力的贷款,无法偿还,法律上会追究,这反而你会造成你家破人亡,那当然是雪上加霜了。你不还,银行总不能说,不用还了。你不还,银行怎么向存款人交代?所以,把客户风险当贼一样防,是为大家好,是为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投资人好。

04

小微企业融资难吗?

好多难其实是瞎喊出来的

虽然都是银行贷款,但个人消费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消费贷款只用来消费,而小微贷款,是通过经营能够获取利润,不仅是本金能收回来还能赚钱。二者面对的对象不同,用途也不一样,风险也就不一样,这就是银行为什么要把它们仔细区分开来的原因。

一方面,给小微企业贷款确实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不是任何没钱想通过经营小本生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的人,都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当银行给小企业贷款,仍然考虑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个还款能力,主要是他的经营能力。我们做过很多统计显示,小企业生存期一般只有三到五年,换句话说,如果小微企业正值下行阶段,快要倒闭的时候银行贷款给他,那这笔钱就大概率会还不回来了,储户的存款就没了。因此说银行是非常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的,但是前提条件是这部分钱能够连本带利还回来,既能够覆盖成本,还能够还储户本金和利息,最后给股东还有一点利润。

另一方面,从小微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讲,刘晓春并不认为我们国家的所谓小微企业贷款真的难,是“喊难”出现频率比较高、声音比较大。

所谓小微企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到底多小才是小微企业,在个人的嘴里是不同的。真正的小微企业经营者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能量来喊“融资难,融资贵”,每天经营都来不及。喊的反而是一些机构,一些大的企业,因庞杂臃肿、过度发展、杠杆率太高等原因出现融资问题,偷换概念弄出“苦肉计”博取同情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政府补助。得到被调研的机会、得到曝光机会多的往往也是他们。

最典型代表就是去年9月易纲行长开座谈会时,参加座谈的都是大型民营企业代表。他们先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然后小微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最后实际上是他们资金链快断了。小微企业是民营企业,但与那些大型民营企业面临的是不同的问题和困难。所以,现在中央和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并列表述的。

这其中还包括企业很多抱怨说民营企业债券发不出去,也只能说明经营有风险,市场不信任,这是企业自身经营的问题,不是银行愿不愿意贷款或市场愿不愿意持有债券的问题。必须说明,市场也好,银行也好,对民营企业并没有特别歧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靠银行贷款的权力支持。当某个企业实际效益变差支撑不了发展,这时贷不到款、发不了债,是市场选择的必然,与企业所有制性质无关。在新常态下,面对加大对外开放的趋势,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改变发展方式,脱离政府的“帮”“扶”“持”,真正走向市场。脱胎换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此,刘晓春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其实更多是一个“伪命题”,大多数小微企业是真正在市场上打拼的,注重稳健经营,不会像一些大型企业非理性扩张,即使有资金困难,一般也能挺过去。真正好的小微企业都能贷到款。今年对所有银行都提出了小微企业贷款的指标要求,很快中小银行就顶不住了。因为大银行下沉,挤压了它们的市场份额。这充分说明,对于可以贷款的小微企业,大银行、小银行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至于如何评估小微企业的质量,主要是评估它的经营能力。一方面,经营的这个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经营规模和经营者的能力是否恰当,以及所需贷款和经营需求是否匹配。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小微企业而言,选择银行贷款也是十分谨慎的,因为贷款不仅有利息的成本,还包括万一还不上贷款的面子成本,因此他们尽可能选择不贷款,情愿发展慢一点、生意做小一点,他也不愿意冒险去贷款做生意。

“不是任何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就像父母教育小孩,父母爱子女并不等于有求必应,反之那就是溺爱。不管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个人经营性贷款,都是有真正的需求才去借钱,银行的风险评估就是去判断这个“需求”该不该得到满足。

05

理财也分“性格”

不会投资是你还不够了解自己

一方面,我们总是听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一方面各种理财渠道又陷阱遍地,到底该如何管理好自身财富呢?

刘晓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性格,其实很多人忽略了理财前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首先自我评估是打工型的人才还是创业型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打工型的人才,那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做精,成功加薪收入就慢慢增多了,钱有多余的情况下再去理财,能在财富保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收入,此时心态既是投资,也可以是赚外快。

而另外一种创业型人才,就是有条件专门拿出一大笔钱去做投资,并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这个投资很大可能需要承受失败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开辟出完全一条不同的财富自由路径。不论哪一类人,首先要确保日常生活开支和以备不时之需的钱,既安全又有流动性,这之外的余钱,才考虑如何投资理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